首頁 > 史學文史 > 夾在齊楚兩國之間的魯國是如何自保的?它爲何能堅持到戰國末期?

夾在齊楚兩國之間的魯國是如何自保的?它爲何能堅持到戰國末期?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4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今天小編來說說魯國的故事。

魯國是西周早期分封的一個諸侯國,當時魯國疆域還不算大,後來接連吞併周邊的極、項、須句等小國,才慢慢發展至強盛。魯國最爲巔峯的時期,就是在魯恆公、魯莊公、魯僖公時期,當時的齊國足以和齊國爭霸。不過到了戰國時期,魯國漸漸走向衰落,戰國七雄中也沒有魯國,但魯國硬是堅持到戰國末期才被楚國消滅,被齊楚夾在中間的魯國到底是如何自保的呢?一起來了解下吧。

夾在齊楚兩國之間的魯國是如何自保的?它爲何能堅持到戰國末期?

經過春秋時期曠日持久的兼併戰爭,周王室分封下的百餘諸侯國極度銳減,其中秦、齊、楚、趙、魏、韓、燕七國實力大增,戰國七雄的格局正式形成。然而後人大多隻知七雄,卻很少注意在戰國時期仍然還有一些國家存在,其中就有宋國、魯國、巴國、蜀國、中山國等大國,其中魯國更是撐到了戰國後期,還一度有附庸國君上殿覲見,其勢不遜於七雄。這不禁讓人有些好奇,是什麼讓魯國能夠堅持到戰國後期才滅亡的呢?

一、周室宗邦,諸侯望國

提起魯國,不由得人想起我國最偉大的教育家之一,不僅在世時就被尊奉爲“天縱之聖”“天之木鐸”,更被後世統治者尊爲“聖人”“萬世師表”的孔子了。這位至聖的家鄉便是魯國,這個國家有着豐富的底蘊,強大的背景:“周之最親莫如魯,而魯所宜翼戴者莫如周”。同時,在這個國家當中,也有着最爲發達的周禮體系,在禮樂崩壞、諸侯僭越的春秋時期,只有魯國保留着周公旦制定的禮樂制度,世人皆稱“周禮盡在魯矣”。

早在西周時,魯國就背景雄厚。周王朝歷來有“厚同姓、薄異姓”的國策,而周成王賦予魯國“郊祭文王”、“奏天子禮樂”的資格,不僅僅是對周公旦功勞的一種追念,更是希望作爲宗邦的魯國能夠“大啓爾宇,爲周室輔”,可以說魯國獲得了“一國之下,百國之上”的地位了,這是魯國在政治上的優勢。作爲西周強藩,魯國震懾並管理東方,充分發揮了宗邦的作用,同時,魯國地處東方海濱,有魚鹽之利,又得原來商朝王族“殷民六族”,此時的魯國“奄有龜蒙,遂荒大東。至於海邦,淮夷來同”,比起自西陲、荊蠻而起的秦國、楚國,不知強了多少。

夾在齊楚兩國之間的魯國是如何自保的?它爲何能堅持到戰國末期? 第2張

二、身處夾縫,亦無大憂

魯國身爲西周強藩,再加上週王室優待,其國力之強,使得國人和夷狄之民“莫我敢承”、“莫不率從”。直到春秋,時不時還有小國前來覲見朝貢。然而到了春秋時期,周王室衰微,崛起的晉國、齊國都不把東周放在眼裏,而東遷的周平王,管轄範圍大減,使得東周形同一個小國,百餘諸侯征伐不斷,而天子不僅不能擔負起天下共主的責任,還經常要向一些強大的諸侯求助。漸漸地,強大的諸侯就不再把周王室放在眼裏,而處於魯國鄰國的晉國、齊國,就都把目光放到了這個曾經的“諸侯望國”上。

魯莊公十年(前684)齊桓公爲報當年魯國接納公子糾與管仲之仇,發兵攻魯,雙方列兵長勺,當時的齊強而魯弱,魯莊公採用曹劌建議,使魯軍按兵不動,待到齊軍三次擊鼓發動進攻,均未奏效,士氣低落,而魯軍一鼓作氣,完成了這場著名的以少勝多的長勺之戰。而之後齊桓公打出尊王攘夷的口號,代行天子征伐之事,魯國作爲周室宗邦,自然是打擊不得的,因此齊國錯過了最好滅魯的機會。而另一個強大的晉國,一度作爲魯國的靠山,雙方各持所需,倒也相處融洽。然而等到晉國解除了齊國的威脅,想要反身對這位“好鄰居”動刀時,不料內部六卿相互詰難,搞得晉國烏煙瘴氣。魏、韓、趙三家分晉,之後三國又時常起摩擦,互相牽制,給了魯國存活的機會。可以說雖然春秋戰國時期的魯國不復西周時的強大,但好在周圍的大國在國策上存在問題,因此魯國能夠在夾縫中生存,暫時沒有性命之憂。

夾在齊楚兩國之間的魯國是如何自保的?它爲何能堅持到戰國末期? 第3張

三、魯無明君,亡成必然

史書上,很難發現魯國有很大作爲的國君,就連對這個國家的記載也是少之又少,我們也只能從別國史官對於它的隻言片語,來了解這個國家。周平王三年(前768年),魯惠公擔任魯國國君,在位期間,勵精圖治,國勢大振,百姓悅服。周平王四十九年(前722年),魯惠公死而嫡長子年弱,於是庶長子魯隱公代掌國君之位,孔子所做《春秋》起於該年。由於春秋以魯國國史爲基礎而編,故當時的國際大事都是以魯國紀年來記錄的,魯隱公也因爲其紀年年號常被提及而出名。

周桓王九年(前711),惠公的嫡長子即位,是爲魯桓公,因爲自己的夫人與其兄齊襄公通姦,被齊襄公迫害。周桓王十四年(前706),桓公之子即位,是爲魯莊公,在位期間多次與齊國開戰,雖輸多勝少,但好在有曹劌、曹沐等大將,無亡國之憂。自魯文公始,魯國也難逃卿大夫掌權亂政,公室衰微的局面,外有秦晉爭霸,魯弱而附晉,內有襄仲、三桓爭雄,內憂外患。

夾在齊楚兩國之間的魯國是如何自保的?它爲何能堅持到戰國末期? 第4張

到了魯定公時,孔子受到重用,孔子建議他外聯齊國,內部重振君威,制定了一系列措施。此後孔子還助定公從齊收復汶陽之地,孔子終於獲得機會,開始推行他的政治主張,講求孝道,穩定家庭,安定社會。使魯國社會和諧,經濟蒸蒸日上,國富民強起來。之後的國君再無大作爲,魯國於魯頃公二十四年(前256),爲楚考烈王所滅。

早在西周,魯國就有大好形勢,甚至一度成爲大國強藩,奈何沒有一個明君來制定百年國策,搞的魯國空有政治、經濟之利,卻難以因利乘便,搭上一條發展的順風車,反而把自己玩死,被後起“荊蠻”楚國所滅。然而在漫長的慢性死亡之路上,魯國卻也因爲一次次巧合躲過殺身之禍,本來是最好滅魯的齊,也曾欲滅魯,可是鄭國地處中原核心,乃是兵家必爭之地;宋國商都繁華,國家富足,這兩國都比魯國更加誘人,齊國爲了得到這兩國,也付出了極大的代價。三晉內亂,滅魯計劃擱淺。楚國也欲滅魯,晉楚爭霸、楚國空虛,春秋後期,吳國、越國崛起,多次敗楚,打亂楚國進軍中原的計劃,但最終楚考烈王還是完成了滅魯的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