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張巡寧死不降,爲何對他的爭議卻非常大呢?

張巡寧死不降,爲何對他的爭議卻非常大呢?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1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張巡是唐朝中期名臣,張巡在內無糧草、外無援兵的情況下死守睢陽,前後交戰四百餘次,使叛軍損失慘重。有效阻遏了叛軍南犯之勢,遮蔽江淮地區,保障了唐朝東南的安全。最終因糧草耗盡、士卒死傷殆盡而被俘遇害。按理說雎陽之戰結束後張巡應該成爲一代名將的,但是在戰爭結束之後也有人說他是一個惡魔。爲什麼會這樣,張巡的爭議爲什麼這麼大?

公元757年,安祿山死後其子安慶緒就帶領部隊攻打雎陽,當時叛軍一共集合了十幾萬人把雎陽包圍的水泄不通。雎陽城內的張巡力守雎陽,兩方在雎陽城開始了曠日持久的攻防戰。當時張巡身爲守城主帥,先是肅清了城內的反叛勢力,讓全城人合力守城。而且不斷的出城襲擊叛軍,把叛軍打的一敗塗地。

但是此時外圍的叛軍仍舊包圍着雎陽城,而且在城外收割麥子充實軍糧。張巡先是假裝出戰,當叛軍停止收割麥子的時候,張巡又停止出戰。一來二去,叛軍也對張巡放鬆了警惕,但是此時張巡抓住戰機派兵直搗叛軍軍營,一路斬首頗豐。

但是城中的守軍不斷的衰減,原本不到七千人現在也只剩下一些殘兵敗將。而且城中糧食所剩無幾,士兵們每天只能分得一小勺米,餓了就只能吃樹皮充飢。城外的叛軍見此情況立馬準備大舉攻城,但是在張巡的組織下城內守軍再次擊潰叛軍。但是城內守軍也損失慘重,最後連原本的一小勺米也分不到了。

出於無奈的情況下,張巡殺了自己的小妾,將其肉分食衆將,並且帶着城中守軍殺百姓以充飢。但是最終雎陽城還是被攻破了,雖然張巡曾派南霽雲突圍向外求援,但是外面人好像都已經放棄了雎陽城。最終在外無援兵,內無糧草的情況下,雎陽城失守了,而張巡也慘遭殺害。

叛軍攻破城市前,張巡及守城將士已經吃了三萬多人,雖然有誇張的效果,但是張巡吃人的事情是不爭的事實。但是在當時也是無奈之舉,如果雎陽城失守,那麼城內百姓也是難逃一死,與其死於叛軍還不如捨命一搏。但是最終張巡等人仍舊沒有等來大唐的援兵,反而在張巡城破人死之後,大唐的援軍彷彿神兵天降一般,火速收復了雎陽城。由此可見張巡是被朝廷拋棄的人,只有他死了,大唐的援兵纔會到來。

張巡寧死不降,爲何對他的爭議卻非常大呢?

張巡到底是英雄還是惡魔?該如何正確評價張巡?

一、張巡在雍丘、寧陵、睢陽保衛戰中的作爲。張巡草人借箭守住雍丘;張巡審時度勢,主動放棄雍丘,退守寧陵,變被動爲主動,從而獲勝;睢陽之戰,歷史上最悲壯的戰爭,六千人抵擋十三萬人。在平定安史之亂中起到了不同尋常的作用,張巡也因寡不敵衆最終戰死,時年49歲。

其身後,千餘年來,不論是當政者、文人士大夫還是黎民百姓,對張巡等人均褒獎有加,張巡的勇武、智慧和忠烈已作爲一種精神符號紮根在中國文化裏。其在安史之亂中,僅憑數千士卒,堅守雍丘、寧陵、睢陽三城近二十個月之久,前後與十幾萬叛軍進行周旋,歷經“大小四百戰,斬將三百,卒十萬餘”,成功地阻擋了叛軍南犯江淮之路。

然而,張巡及其同僚許遠在睢陽守戰中曾殺妻、弒奴以饗將士,並因此也受後人詬病,二人也同時揹負着道德罪名而將自己變得複雜和難以評價。批判地繼承傳統文化是今天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然而目前學界關於張巡的所有評價,絕大部分仍是老調重談,以頌揚爲主。本文主要對不同歷史時期、不同階層對這一事件的看法及原因進行梳理和總結,並進行反思,力求理性對待歷史人物及歷史事實。

二,張巡死後不同歷史時期所獲得的評價。安史之亂平定後,唐朝政府對有功之人大加封賞,追封晉爵,唯對張巡有過一次小小的爭議。認爲他殺妻食之,違揹人意。但是皇帝爲培養更多的封建衛道士,皇帝有意將忠君和愛國混爲一談,在韓愈等這樣的文人士大夫的配合下,共同構建出了張巡這樣“圖國忘死”的典範,更對其食人的事因瑕不掩瑜而視而不見,並以此掌控了事件的話語權,“由是天下無異言”,樹立了張巡千年來勇武、智慧和忠烈的主流形象。

當然張巡在獲知太守楊萬石率郡叛降,迅速回真源,召集軍民數千,誓師討賊,並且在雍丘保衛戰、寧陵保衛戰和睢陽保衛戰的上半段所表現出來的勇敢、擔當乃至最後戰死疆場,確實有值得稱道的地方,這和“烈丈夫”氣魄在彰顯民族氣節中的作用,也是不容否認的。但這種是不可否認不能掩飾對張巡評價的全部,不能以點帶面,成就張巡的人格。

三,對張巡事件及國人價值觀的反思。張巡行爲是可以進行一分爲二的評價的,張巡在獲知太守楊萬石舉郡叛降,並沒有盲從楊萬石,而是堅持心中的正義,努力維護社會秩序,疾馳回治所真源,召集治下軍民數千人,誓師討賊。並且在雍丘保衛戰、寧陵保衛戰和睢陽保衛戰的上半段英勇抗敵,戰績卓著。所表現出來的勇武、智慧和忠烈確實令人稱讚,令人景仰和嚮往。

但是在睢陽保衛戰的下半段,在守孤城,絕外救,糧盡的戰況下,可以選擇撤守,轉戰其他城池,留得青山在不愁沒柴燒; 可以選擇自殺,以死明志,也算爲國盡忠了; 甚至爲留一城人之性命也可以選擇投降,不能以食人爲代價而行對君、國的愚忠,也不能以所謂“顧全大局”來掩蓋食人這一非人的事實。況若是“希求萬一救至,城全、功成、名,更爲可恥。顧炎武曾以“易姓改號,謂之亡國; 仁義充塞,而至於率獸食人,人將相食,謂之亡天下”來警醒世人,認爲人性和人倫高於一姓之社稷,不容褻瀆。

張巡寧死不降,爲何對他的爭議卻非常大呢? 第2張

張巡守死守睢陽城十個月,有效遏制叛軍南下的勢頭,拖住叛軍主力數月之久,保證了江南財、糧源源不斷供給朝廷,爲最終平叛奠定了基礎,避免五胡亂華的悲劇再次上演。就在睢陽城失陷的一個月前長安被收復,十天後洛陽被收復,睢陽保衛戰是安史之亂的重要轉折點,張巡以犧牲一個城市的代價,挽救了整個大唐。唐朝追贈張巡揚州大都督、鄧國公,公元848年張巡繪像入凌煙閣。從唐至清代,得以從祀歷代帝王廟,得到歷朝追封和厚愛。

正因爲發生吃人慘象,千百年來,張巡被衛道士稱爲衣冠禽獸, 認爲張巡如果早點投降,就能保住城中的百姓,張巡之所以不投降,是爲了成全自己忠義的名聲而棄城中的百姓於不顧。這些衛道士是用今天的道德標準去衡量張巡,據記載,安史之亂平息一年後整個唐朝只剩下人口1960餘萬,安史之亂爆發前約爲5600萬。僅僅五年,人口損失就高達3600萬,如張巡一開始就沒守住睢陽,放任叛軍進入江淮地區,死亡人數更定會更高。

安史叛軍每攻破一城,便縱兵將城內財產搜刮一空,強迫男子爲苦力,婦女皆被姦淫,老弱病幼直接殺死,遇到稍有抵抗城鎮,更是屠殺百姓作爲報復手段,以安史叛軍的殘暴,張巡即便投降,睢陽城的百姓也不能躲得過安史叛軍的屠刀。有據爲證:在常山城破之後,叛軍將領史思明、蔡希德瘋狂屠殺城中百姓一萬多人,叛軍攻破陳留郡時,安祿山曾下令讓那些投降的官員自相殘殺,有六七千人死於非命。古代戰亂、災荒的時候,“人相食”可說是一種常態,張巡守睢陽,是在紙張、鳥雀、老鼠等抓盡吃光,被逼無奈後才殺愛妾,奴隸、婦人以及男子老弱。在當時的情況下,張巡所做無疑是唯一最佳選擇,如一旦城門被攻破,金國攻破宋國的悲劇或許會提前上演。

張巡以三萬多百姓爲軍糧,肯定有誇大成分,在當時情況下,城中沒有食物可以吃,大批人應該是餓死病死的。所以若說張巡是“衣冠禽獸”則顯然本末倒置,叛軍所到之處血流成河、堆屍成山,難道不是“衣冠禽獸”?張巡犧牲小我,成全了大唐的基業,撐起大唐半壁江山。可謂守一城而得天下。天地之間有桿秤,張巡死後,睢陽百姓就建了張巡祠,至今完好如新。明清以後,張巡、許遠被民間封神,成爲“雙忠公”。後來張巡又被封爲都天大帝,享着後世香火。這就是公道自在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