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皇權與相權之間之間的關係是怎樣的?相權是如何被一步步削弱的?

皇權與相權之間之間的關係是怎樣的?相權是如何被一步步削弱的?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皇權與相權的故事大家真的瞭解嗎?今天小編給你們帶來全新的解讀~

秦始皇嬴政一統六國之後,我國古代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王朝誕生。在這種國家政權中,皇權擁有至高無上的地位,是整個帝國的權力核心。

然而,無論皇帝的能力再強、精力再旺盛,皇權也不可能兼顧到帝國的方方面面,更加嚴重的是皇權不受限制的過度膨脹必將會導致帝國的崩潰,所以就需要一個人出來總領百官、輔佐皇帝,並且用他手中的權力制衡皇權。這個人在歷史上被統稱爲宰相,而他手中的權力就是相權。

如果把皇權與相權之間的這種複雜關係說得簡單一些,就是皇帝做事需要跟宰相商量,宰相做事必須得到皇帝的批准。

皇權與相權之間之間的關係是怎樣的?相權是如何被一步步削弱的?

如此一來,皇帝與宰相之間的矛盾就產生了。皇帝總覺得遇事跟宰相商量太麻煩,而宰相也會覺得自己在國事上的費盡心思和嘔心瀝血憑什麼非要得到皇帝的批准!

秦朝存在的時間比較短,皇權和相權之間的矛盾並不突出。而進入到漢代之後,由於漢初擔任宰相的大多都是開國元勳,並且相權集於宰相一人身上,所以相權得到了極大的提高,文景時期遇到軍國重事,皇帝爲了表達對宰相的尊重還會親自到宰相府中商議(國有大議,天子車駕親倖其殿)。

從漢初到漢武帝登基這一段時間可以說是歷史上相權的巔峯,司馬遷在《史記》中寫到:“相者,上佐天子理陰陽,順四時,下遂萬物之宜;外鎮撫四夷諸侯,內親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職也。”

在皇權至上的政權中,任何可能使皇權受到威脅的權力都不可能一直存在下去,更何況是處在巔峯時期的相權。於是在漢武帝登基後,便開始削弱相權,他主要採取了三種措施:

1、設置大司馬和大司空,這樣原本屬於宰相一人的相權就被分散到三人手中;

2、起用毫無根基的人擔任宰相,這樣宰相就必須依靠皇帝才能在朝中立足;

3、將原本隸屬於內府的尚書獨立出來,取代宰相去處理相權職責內的事情,這樣相權就被架空了。

漢武帝的這一套組合拳打下來,宰相就慢慢從政令決策者變成了政令執行者,權力大大降低。雖然此時的尚書擁有很大的權力,但其實際上只相當於皇帝的祕書,並沒有完全掌握相權,而相權的缺失又給一個攪局者製造了可乘之機。

皇權與相權之間之間的關係是怎樣的?相權是如何被一步步削弱的? 第2張

這個攪局者就是外戚。從漢元帝時期開始,外戚開始依託皇權進入權力的核心,至漢哀帝時,王莽將大司徒、大司空和宰相的權力全部聚集到自己手中,而尚書根本沒有任何去制衡他的能力,最後只能眼睜睜的看着王莽篡漢。

東漢光武帝登基後認真的總結了西漢滅亡的教訓,他認爲解決的方法只有加強皇權這個唯一的途徑,此後的歷代帝王也基本都延續了這個思路。於是他將西漢時期行使宰相權力的大司馬、大司空和大司徒(漢哀帝時改宰相爲大司徒)統統變爲虛職,然後成立尚書檯行使部分宰相的權力。由於尚書手中的相權並不完整,所以他不得不依賴皇權。

尚書權力的提升雖然暫時解決了西漢末期外戚擅權的問題,但其依然難以完全避免這種情況的出現。從漢和帝開始,外戚竇氏再次依賴皇權取得了國家的控制權,隨後又開始反噬皇權,而皇帝無奈只得把宦官拉入權力核心來制衡外戚,這樣就造成了東漢後期宦官與外戚輪流執政的局面。

這種局面下,皇權式微,大司馬、大司空、大司徒和尚書檯束手無策,他們都只能眼睜睜的看着宦官與外戚相互鬥法,結果激起了足以傾覆江山社稷的黃巾之亂、董卓之亂和李傕郭汜之亂。

皇權與相權之間之間的關係是怎樣的?相權是如何被一步步削弱的? 第3張

歷史上凡是大亂之時,往往都是強人輩出。東漢末年也不例外,曹操、袁紹、孫策、孫權、劉備等強人各霸一方,互相征戰不休,其中曹操無疑是最具有政治智慧的一個強人了。他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做法雖然不見容於歷朝歷代的皇帝,但其用強力手段重新將相權集於自己之手的方式卻給天下的再度一統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曹操之後,曹丕與司馬炎接連以宰相之職篡權登上帝位,所以從魏晉開始歷朝歷代無不以打擊外戚與宦官干政、削弱相權等手段來加強皇權。在這種趨勢之下,無論是成熟於隋唐的三省六部制,還是宋代實行的兩府三司制,都是奔着加強皇權的目的去的。

既然歷朝歷代的皇帝都認爲加強皇權是解決問題的唯一途徑,那麼他們爲什麼不直接終結相權,將皇權與相權都集中在自己手中,反而要費勁巴拉的去削弱相權?要解答這個問題,還得說說宰相的三個作用:

1、糾錯。歷朝歷代在軍國大事上都追求萬無一失,可現實中是人就避免不了犯錯,一旦這種錯誤出現在軍國大事中,往往就是萬劫不復的開始,所以就需要皇權與相權來集體負責以便將這種錯誤出現的概率降到最低;

2、背鍋。身爲一種至高無上的存在,皇帝是不可能出錯的,一旦皇帝出錯,皇權的威信就會大打折扣,所以就需要宰相出來承擔這個責任;

3、協調各方利益。皇帝所處的地位決定了他必須優先考慮整個王朝,而王朝之中各方利益犬牙交錯,這時就需要宰相出來幫助皇帝協調各方利益;

4、統領百官。一個王朝之內管理方方面面的官吏數以千計,若無一人去統領他們,他們就會變成一盤散沙,什麼事都做不了,這個問題在崇禎時期尤爲突出,所以就需要由宰相來統領他們,讓他們組成一個高效率的行政體系。

宰相本身具備的這些作用纔是魏晉之後歷朝歷代的皇帝們都無法徹底終結相權的根本原因。然而宋代的兩府三司制給皇權終結相權提供了充足的基礎條件,之後相權雖然在元代出現了迴光返照,但是距離被徹底終結已經不遠了!

皇權與相權之間之間的關係是怎樣的?相權是如何被一步步削弱的? 第4張

明太祖朱元璋登基後,越來越覺得相權的存在不利於皇帝集權,於是他藉着胡惟庸案徹底終結了相權,將一部分相權收歸皇權,將另一部分相權分散到六部之中。

可是相權真的能被終結嗎?答案當然是不能,因爲在朱元璋之後,被分散到六部中的相權又被一個叫做內閣的機構給整合了起來,被收歸皇權的相權又被明代的皇帝委託給了司禮監,所以明代皇權與相權的鬥爭不僅沒有隨着明太祖朱元璋終結相權減弱,反而因爲多了一個司禮監導致這種鬥爭更加激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