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唐宣宗是怎麼當上皇帝的?他是如何開創“大中之治”的?

唐宣宗是怎麼當上皇帝的?他是如何開創“大中之治”的?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0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唐宣宗李忱即帝位後,致力於改善中唐以來所遺留下來的種種社會問題。使得唐朝國勢有所起色,百姓日漸富裕,使本已衰敗的朝政呈現出“中興”的小康局面。歷史上把這一時期稱之爲“大中之治”。

大中之治是唐代後期出現的一次難得的清明盛世,大中之治的主要締造者是唐宣宗,所以大中之治的時間跟唐宣宗在位的時間有關係。唐宣宗李忱是唐代的第16位皇帝,他從846就開始執掌唐朝政權,直到859年他去世,在這13年中,就是大中之治出現的時間段。由此可以看出來大中之治的時間還是非常短的,從會昌六年一直到大中13年,一共經歷了13年的時間,而唐宣宗李忱能在其位的13年中把國家治理成這個樣子也算是難能可貴了,總的來說大中之治的時間這個問題後代歷史學家沒有太多異議,認爲大中之治具體的時間段就是唐宣宗李忱在位的時間段。

大宗之治出現在唐朝後期,也是在唐朝經過安史之亂和二王八司馬事件打擊後出現的第一個盛世,其實大中之治出現的時間非常碰巧,因爲當時唐宣宗李忱的父親剛剛去世,整個唐朝處在風雨飄搖之中,諸位大臣爲了保住唐朝的命脈也不顧什麼禮法和宗教直接把唐宣宗李忱推上了帝位。

大中之治是唐宣宗一手創立起來的,而大中之治結束的時間也正是唐宣宗去世的幾年內,唐宣宗是大中13年也就是公元859年的8月去世的,唐宣宗死的時候年僅50歲,他死後他的兒子唐憲宗沒有能力把父親的遺志發揚光大,之後眼睜睜看着大中之治曾經的輝煌沒落,所以大中之治持續的時間非常短。

唐宣宗是怎麼當上皇帝的?他是如何開創“大中之治”的?

大中之治指的是在唐朝後期一個難得的太平盛世,大中之治的締造者,是當時鼎鼎大名的唐宣宗,唐宣宗在位時期唐朝的社會經濟得到一定的恢復和發展,綜合國力不斷增強,唐宣宗即位後,針對中唐以來所遺留下的種種嚴重社會問題進行了改革,他的改革成果非常有效,不僅抑制了宦官的勢力,而且還打擊了權貴外戚,使得唐朝綜合國力日漸強盛,老百姓日漸富裕,所以後代歷史學家稱這一段時期爲大中之治。

大中之治出現的確切時間已經不可考,但是無可懷疑的是大中之治中唐宣宗的貢獻非常大,這一點從大中之治的內容中就可以看出來,唐宣宗致力於改善安史之亂之後遺留下來的嚴重社會問題,首先他罷黜了一些權貴,讓政局混亂的局面得到一些改善,此後他又通過改革方式把權力從宦官手中奪了回來,使得宦官專權亂政的現象大大削減,最後他通過經濟政策發展經濟恢復生產力,使得老百姓的生活日漸富裕,對於唐朝的穩定性也有很大的幫助。

其實除了這3個主要內容之外,大中之治的內容還包括唐宣宗在思想方面的政策,他不像他的先人前輩們一樣限制佛教的發展,反而在唐宣宗在位時期他非常開明,唐代各種思想都得到了蓬勃發展,尤其是儒學佛教和道教出現了三教並立的局面,在人類思想文化史上是一個難得的繁榮階段。可以說大中之治是中國歷史上爲數不多的幾個清明政治之一,大中之治的內容和措施成爲後代各個朝代所熱議關心的問題,其中唐宣宗爲了整頓吏治和朝政頒佈的各項政策也成爲後代的改革家們參考的範圍。

歷史上“大中之治”的十三年時間裏,外部局面上河隴歸地,而內部持續四十多年時間的“牛李黨爭”也在宣宗一朝告一段落。在治理唐王朝方面,唐宣宗李忱則崇尚節儉,積極打壓地方權貴勢力,並且還減少賦稅。總而言之,在這一期間唐王朝的國勢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恢復,而也正是因爲如此,唐宣宗得以位列於晚唐明君的行列之中。但是,假如我們將“大中之治”的歷史片段,同晚唐時期蕭然的歷史串聯起來便能發現,歷時十三年時間的“大中之治”,只能算得上勉力維持。那麼,這是爲什麼呢?

首先,“大中之治”所以被稱爲勉力維持,不在別的地方主要就在於宣宗一朝的中興,看起來更像是局勢的短暫的穩定。不同於唐武宗時期“會昌中興”採取銳意進取的改革,唐宣宗時期的“大中之治”中維穩的意味則要多一些。歷史上的唐宣宗李忱,雖然能夠稱得上是一代明君,但其相較於此前的唐憲宗、唐武宗來說,性格則要更柔和一些。因此,其在位時期治理唐王朝的表現也頗有濃厚的個人色彩。

歷史上唐宣宗李忱治理唐王朝的方式,不同於唐憲宗、武宗善用霹靂手段,而是以權術爲主。這中間最爲典型的例子就是,宣宗一朝的臣子對唐宣宗這個人都有或多或少的畏懼心理,而這就是唐宣宗側重於權術的一個最佳展現。但這樣的方式卻造成了一個惡劣的影響,這個影響在於,唐王朝本身存在的問題並沒有從根本上得到解決,而宣宗精於權術的治理方式也冥冥之中註定了其無法觸及到唐王朝內部制度層面的變革,所以宣宗一朝的“大中之治”更像是一次短暫穩定局面的治世。

唐宣宗是怎麼當上皇帝的?他是如何開創“大中之治”的? 第2張

以整個唐朝將近三百年曆史的宏觀角度上來看,唐宣宗時期的“大中之治”也完全切合於短暫穩定局面的說法。這是因爲,當唐王朝到了唐宣宗在位的時期,諸多問題實際上已經到了積重難返的地步。先是唐朝時期的藩鎮問題,早在唐宣宗繼位之前,唐庭便已經默認了“河朔三鎮”的割據,並且到唐宣宗在位的時期,唐王朝對於中原節度使的控制力與影響力也相較此前大幅降低。

同時宦官亂政的問題,到了唐宣宗時期也呈現出了無法逆轉的局面。自德宗一朝宦官掌握神策軍開始,到唐憲宗時期宦官已經完全掌握了全部禁軍的控制權。而在經歷唐文宗時期“甘露之變”的失敗後,到唐宣宗在位時,想要徹底的解決宦官亂政的問題已經完全成爲了癡人說夢。縱觀唐宣宗在位的十三載,其也只能對宦官採取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態度。可見,從歷史的宏觀角度出發,唐朝內部的問題實際上已經到了積重難返的地步,而“大中之治”在這過程中僅能扮演一個勉力維持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