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曹操不敢稱帝,爲何他的曹丕卻直接稱帝了呢?

曹操不敢稱帝,爲何他的曹丕卻直接稱帝了呢?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漢朝末年,皇權衰落,羣雄割據。曹操挾持漢獻帝,歷經數十年征戰,統一北方,被封爲魏王,丞相,掌握漢末實權。雖然曹操曾經挾天子以令諸侯,卻從不敢登上皇帝的寶座。曹操死後,曹丕繼位魏王和丞相。爲何曹丕一上位後就敢稱帝?

曹操在消滅了袁紹勢力,統一了中國北方之後,其實力已經無人可敵了。此後,曹操南征孫權、北定西涼,實力愈加強大。建安二十一年,漢獻帝冊封曹操爲魏王,邑三萬戶,位在諸侯王上,奏事不稱臣,受詔不拜,以天子旒冕、車服、旌旗、禮樂郊祀天地,出入得稱警蹕,宗廟、祖、臘皆如漢制,國都鄴城,王子皆爲列侯。此時的曹操可以說是位極人臣,權傾天下。而漢獻帝在曹操的挾持下,雖貴爲天子,手下卻無一兵一卒可以調遣。那麼,曹操爲什麼不稱帝呢?是不想?是不能?還是不敢呢?

要說曹操想不想稱帝,這其實是毋庸置疑的。如果說曹操做丞相還是簡單的君臣關係的話,後面的加九錫、封魏公、魏王就算是嚴重的逾制了。能欣然接受這些封號的曹操,打心底已經不把自己當漢臣了。所以,一心想要讓大漢王朝重振旗鼓的荀彧會在曹操受封魏公的時候就表示強烈反對。

三國魏晉時期,中國的政治環境是非常看重士族門第的。曹操出身算不上名門望族,曹家爺爺還是個太監。雖然有一定的政治資本,但當時大的士族集團還是打心眼裏看不起曹操的,而士族集團又都是支持漢朝的。如果曹操敢貿然稱帝,勢必會得罪全天下的政治集團。到時候,不但會面臨內外交困的窘境,還會失去“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優勢。

另外,曹操在《讓縣自明本志令》中,一再強調自己絕對沒有代漢自立的意圖,言辭懇切,說了差不多十年。如果在晚年突然改變主意,否定自己以前說過的一切,對自己的聲譽名節必然會造成不利影響。因此,曹操是想稱帝,卻不能稱帝,也不敢稱帝的。與其在晚年稱帝,遭致全天下的反對和唾罵,還不如放棄虛名,實際上卻可以行使天子之權。

曹操不稱帝是從策略上全面權衡得失後所作出的決定。應該說曹操是位手段非常高明的政治家,通過他的不斷積累,爲曹丕後面的稱帝之路,掃清了絕大多數障礙。曹丕繼位後,一方面有曹操爲他打下的堅實基礎,使得他大權在握。另一方面他又頒佈了對士族集團極爲有利的“九品中正制”,從而籠絡了他們,使其不再反對曹丕篡漢。於是,在曹操死後不到一年,曹丕便登受禪臺稱帝,結束了漢朝四百多年的統治,建立魏國。

曹操不敢稱帝,爲何他的曹丕卻直接稱帝了呢?

曹操沒有篡漢,爲什麼曹丕敢於篡漢?

曹操不是不敢稱帝,稱帝對他而言,已經失去了真正的意義。因爲他早就是權力巔峯的人物,就算是魏王,對北方政權的控制那也是實打實的。曹丕爲什麼必須要稱帝?因爲他沒有曹操那種權威,不管是政界還是軍界,曹丕都沒有那麼大的影響力。只有靠稱帝登基,纔能有資格牢牢控制住江山社稷的權力。

中年的曹操不稱王,那是因爲有不稱帝的好處。

在曹操眼裏,他是那個堪比劉邦、劉秀的英明君主。早先他也打算爲大漢王朝賣命,在戰爭的過程中,他越戰越勇,忽然發現周圍沒有一個諸侯是在位大漢王朝努力的,每個人的私心全都暴露在了自己眼皮子底下。反觀忠於大漢王朝的臣子們,要麼就是隻會亂噴的鍵盤俠,要麼就是胸無點墨的二愣子,完全沒有振興大漢王朝的可能。再看大漢王朝的天子,那簡直就是一個一無是處的敗家子,根本撐不起大漢王朝的江山。這麼一來中年時期的曹操就開始琢磨自己取而代之的事情了。

在曹操的計劃當中,緩稱王是比較重要的一個步驟,他南下奪取荊州的時候,已經是志得意滿的巔峯時期了,可這個時候他還只是自稱丞相,絕不封王。這是爲什麼?因爲世上還有反對曹操的力量存在,孫權和劉備包括劉璋張魯馬超之流如果聯合起來的話,那絕對是一股強大的力量。曹操不會傻到讓自己成爲衆矢之的,他不稱王,始終都是大漢王朝的代言人,那他就有資格去討伐各地的諸侯。而各地的諸侯也不會團結起來對抗曹操,因爲他們都有自己的小心思,都要爲自己的利益着想。

如果曹操稱王以後,那麼他就是大漢王朝的背叛者,一定會遭到全國諸侯們的討伐。到時候曹操可就處於比較被動的狀態了。孫劉聯盟就把曹操打得夠嗆了,如果其他諸侯也一起聯合起來,那麼曹操可就是第二個董卓了。曹操何等聰明,他爲什麼要讓天下人的矛頭都對準自己呢?

晚年的曹操不稱帝,那是因爲他沒有完成一統天下的大業。

在曹操心裏,一直有一個夢想,那就是一統江山。可是南下討伐荊州失敗以後,曹操知道自己的夢想很難再實現了。在漢中之戰時,曹操又敗給了劉備,從此曹操完全喪失了征服天下的野心,因爲他知道,他已經老了。稱王只是一次試探,他想要看看到底有多少人會反對他稱王。結果爲此殺了一大片漢臣,他倒不是害怕這些人的口誅筆伐,他是要爲子孫掃清障礙。只要忠於大漢江山的人還有,那麼曹操想要稱帝的夢想就不能實現。爲什麼呢?因爲曹操沒有完成一統天下的大業。

曹操貿然稱帝,絕對會引起劉備和孫權的共同討伐。對劉備曹操沒有任何幻想,可是對孫權,曹操卻認爲還是可以拉攏一下的,畢竟孫權也不會在意什麼漢朝不漢朝的事情,改朝換代也就是嘴巴動動的事情而已。而且曹操本人是博學多才,深知忠君愛國之道,他也是這麼教育自己的手下人的。手下人對他的家族忠心,他對漢獻帝家族忠心,至少名義上就是這樣。

所以如果曹操叛漢自立的話,那他的那些手下是不是也會找理由背叛曹操呢?這有違他這麼多年來的思想。曹操始終都是漢臣,可是他的手下們都是曹操一手栽培出來的,他們不是漢臣,而是曹魏之臣。曹操之所以唯纔是舉,其實就是想要從基層提拔一些新人上來,取代漢朝老臣們的地位,這些人也就可以真正爲老曹家辦事了。臣子不能背叛君主,這個頭曹操不願意開,因爲他是漢臣,他們老曹家世代都是漢臣。而曹丕就不同了,曹丕跟很多曹魏大臣一樣,是曹操培養出來的,屬於曹魏之臣。

曹操不敢稱帝,爲何他的曹丕卻直接稱帝了呢? 第2張

曹丕稱帝,自然是爲了穩住局面。

曹操撒手人寰了,留下了一個魏王的位置和丞相的職位給曹丕。曹丕接過大位以後,第一件事,那就是要想辦法籠絡人心。畢竟他沒有曹操那種氣魄和能力,只是靠魏王和丞相的位置,還不足以讓天下人都臣服於他。因爲漢獻帝完全可以再加封幾個王,再加幾個丞相來分權。而且那些不服曹丕的人,鐵定會冒出來支持漢獻帝。比如說曹丕的那幾個兄弟,漢獻帝就可以好好利用一下。

所以曹丕只有篡漢登基,成爲帝國的主人,這樣才能保住自己的地位。曹丕上臺以後,不僅廢除了唯纔是舉的方針,而且還啓用了九品中正制,那就是在向貴族集團妥協。這幫人是漢朝的老臣,他們鐵定會反對曹丕稱帝。所以曹丕要想改朝換代,就必須要給他們一定的好處。曹丕不是曹操,光靠殺戮的話,曹丕一定會遭到無數人的反對。他既要應付家族內部的叛亂,也要處理那些忠於漢朝的老臣,所以曹丕還是很艱難的。

採用了九品中正制以後,那些漢朝的老臣們立刻就閉嘴了,因爲他們得到了好處,他們的子孫後代都可以在曹魏王朝做官,那他們還能說什麼呢?曹丕用這一招穩住了自己的局面,終於度過了人生最難的一道關卡。曹丕稱帝是三足鼎立的一個標誌性的開始。過去大家都是漢朝的臣子,可從這個時候開始,漢朝不再存在了。

正統思想一直以來都是比較受到推崇的,漢朝長達四百年的統治,老劉家是正統的思想,早就深入人心了。就算是霍光這樣的權臣,他也沒敢自立爲帝。王莽自立爲帝結果就被推翻了,所以曹丕在這個時候自立爲帝,徹底推翻大漢王朝,是需要很大勇氣的。不破就不會立,正統思想一直都在,只不過現在曹丕要將老曹家變成這種正統。

這件事非常困難,因爲他需要邁過很多檻才行。首先要處理好自己跟漢朝老臣們的關係,這一點靠收買就可以做到。其次就是要做好對付孫權和劉備的準備,畢竟他們倆不會承認曹丕是正統。扭轉這種思想,需要花費很長時間,但是曹丕願意花費精力去做這件事,畢竟曹丕希望能夠通過自己的改變,將老曹家變成第二個大漢王朝。

三足鼎立也是在曹丕稱帝以後,才初具規模的。曹丕稱帝建立了曹魏王朝,劉備立刻發表聲明在成都稱帝建立了蜀漢王朝。而孫權不久之後晉封爲吳王,隨後又建立而來孫吳王朝,真正的三國,從曹丕稱帝時期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