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曹操爲什麼一生都不願意稱帝 曹丕繼位爲何着急稱帝

曹操爲什麼一生都不願意稱帝 曹丕繼位爲何着急稱帝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3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你真的瞭解曹操和曹丕嗎?小編給大家提供詳細的相關內容。

延康元年正月,曹操帶着沒有統一全國的遺恨病死許昌,他的長子曹丕襲爵魏王。冬十月,魏王曹丕脅迫獻帝禪位,終於滅漢自立,做了魏國皇帝。曹操生前就曾有人勸他廢掉漢皇稱帝。他的部下陳羣、桓階以及同族堂弟夏侯惇都曾數次規勸。曹操對臣下的勸進不爲所動,仍然奉漢獻帝爲天子。

曹操爲什麼一生都不願意稱帝 曹丕繼位爲何着急稱帝

曹操爲什麼不肯稱帝?

他之所以這樣,自有深意存焉。他曾在《自明本志令》中說:

“設使國家無有孤,不知幾人稱帝,幾人稱王。或者人見孤強盛,又性不信天命之事,恐私心相評,言有不遜之志,妄相忖度,每用耿耿。”

他舉了齊桓晉文以大事小,奉事周室,及樂毅不滅燕國後嗣,蒙恬自殺不反胡亥的例子,說明他並無背叛漢室之心。至於有人要他放棄兵權,他指出:

“然孤便爾委捐所典兵衆以還執事,歸就武平侯國,實不可也。何者?誠恐己離兵爲人所禍也。既爲子孫計,又己敗則國家傾危,是以不得慕虛名而處實禍,此所不得爲也。”

既不肯稱帝,又不肯讓位,只以掌握實權爲滿足,難道曹操真的是要做漢室忠臣嗎?不然,曹操只是覺得時機未到。此時,曹操最爲擔心的是中國還存在着兩大勢力與之抗衡。這便是孫權和劉備。

曹操爲什麼一生都不願意稱帝 曹丕繼位爲何着急稱帝 第2張

孫權繼承父兄基業,佔有江東。劉備乘曹操與袁紹作戰之機,南附劉表。經過赤壁一場大戰,曹操慘敗而歸,孫權鞏固了江東,劉備乘機佔領蜀地,三足鼎立之勢已成。如果此時曹操稱帝,必將失去“挾天子令諸侯”的政治優勢,使孫劉兩家得到口實。正是因爲漢朝天子的存在,孫劉纔沒有自立爲帝。如果廢掉漢獻帝,無疑是授人把柄,促成兩家的稱帝。一旦出現這樣的局面,曹操就不能以漢天子的名義討伐孫劉,而是變爲國與國之間的戰爭了。很明顯,如此的政治形勢,必然不利於曹操統一天下的計劃。因此,當夏侯惇明白了他的用意請他在消滅劉備之後廢漢,他便默許了。

曹操果然具有政治家的遠見,他以爲“施於存政,是亦爲政”,只要掌握實權,皇帝的稱號並無更大的吸引力。如果果真天命在自己,他寧願仿效周朝的實際開國者周文王,儘管登上寶座的是自己的後代,但完成帝業的任務由自己承擔。

曹操爲什麼一生都不願意稱帝 曹丕繼位爲何着急稱帝 第3張

可是,曹操的兒子曹丕無論從政治才幹和政治抱負來論,都遠遜其父,因此在曹操死後,曹丕便急不可耐地要做皇帝了。

那麼曹丕爲什麼急不可耐地要做皇帝呢?

曹丕稱帝的原因之一,時勢逼迫。

曹丕雖然隨父征戰,也稱得上文武全才,但就個人的影響力和號召力而論,遠不及曹操之大。曹操手下文武羣臣,對於曹操的畏服,是建立在多年征戰與治國基礎之上的。而對曹丕,除了因其父的原因繼續臣事外,並無更多的關係。因此曹丕一定要儘早確立與這些人的君臣從屬關係,以此鞏固自己的地位。

曹操爲什麼一生都不願意稱帝 曹丕繼位爲何着急稱帝 第4張

曹丕稱帝的原因之二,來自孫劉的威脅。

此時三分天下的大局已定,魏雖三分天下有其二,但孫吳聯合,力量也很強大,特別是經過赤壁大敗後,曹魏軍隊心有餘悸,再傾全國之力南下征討,其勢不能。孫權劉備,均爲與曹操並起的英雄,其雄才大略,連曹操也刮目相看。曹丕的個人能力,並不足以與此二人較量。曹操死後,原本忌憚他的孫劉可以稍鬆一口氣。如果曹丕不盡快確立自己的地位,穩定人心,孫劉很可能發難,到那時,內有不服的羣臣,外有敵國的大軍,不要說統一大業,就連既得之利益怕也難保。故而曹丕才急忙廢漢自立。

曹操爲什麼一生都不願意稱帝 曹丕繼位爲何着急稱帝 第5張

曹丕急不可待稱帝的另外一個重要原因,來自他的兄弟們的威脅。

曹丕是曹操的長子,他還有兄弟多人。其中較爲出色的是他一母同胞曹植,也就是那位翩翩才子曹子建。曹植少年異才,善爲文章,其文采爲曹操激賞。曹植門下有許多有才之士,爲其羽翼,曹操曾受他們勸說,欲立曹植爲太子。後因曹植不甚檢點,方打消此念,以長子曹丕爲王儲。曹操死後,曹丕雖襲爵魏王,但曹植等兄弟對他構成潛在的威脅。

這並非曹丕的猜忌,因爲封建社會的嫡長制必然造成兄弟之間的不和。長子一系可以繼承父業,爲王爲帝,而其他系的兒孫就只能永爲臣民。爲了爭奪皇位,兄弟之間視如寇仇,相互殘殺,曹丕不能不爲此擔心。一旦禍起蕭牆,悔之晚矣。故而曹丕必須趕快登上皇位,消除兄弟之間存在的隱患。

曹操爲什麼一生都不願意稱帝 曹丕繼位爲何着急稱帝 第6張

作爲一名兄長,曹丕多少有些心狠手毒。在他登基後,首先殺掉曹植門下的謀士,隨後找個藉口,欲治曹植之罪。曹丕以兄弟爲題,命曹植七步之內作詩一首,如不成就將賜死,曹植飽含深情寫下了著名的七步詩: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詩中流露的兄弟之情打動了曹丕,使曹植免於一死。這一幕兄弟相煎的悲劇,引起後代的無數感慨。在封建專制制度下,一旦個人通向權力道路上出現障礙,無論是朋友、兄弟、父子,血緣的關係被政治關係所代替,各種道德觀念通通讓位給實際的政治考慮。曹丕作爲一名兄長可說是不義,但作爲一名君王卻堪稱懂得爲君之道。

出於種種原因的考慮,迫於內外形勢的壓力,曹丕終於坐上了魏國皇帝的寶座。作爲兒子,他沒有他父親的才能和力量,但卻藉助曹操的勢力取得了皇權。作爲兄長,他貶殺了曹植諸兄弟,雖落不義之稱,卻消除了家族內的紛爭。

曹操爲什麼一生都不願意稱帝 曹丕繼位爲何着急稱帝 第7張

曹丕的文治武功雖比不上曹操,卻也有一二點可稱之處。

爲了穩定中原地區局面,加強魏國內部的統治,魏文帝曹丕建立了新的人才選舉制度。東漢時期,選用官吏主要依靠光武帝建立的孝廉制。曹操便是由孝廉出身而爲官的。但隨着天下分崩離析,察舉之途越發混亂不清。魏文帝接受尚書陳羣的建議,設立九品官人法。所謂九品即是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各州郡挑選具識鑑者擔任中正,品評人物,區別高下,以作黜陟。世稱的九品中正制就是從這時開始的。

從那時起,中經兩晉南北朝,我國人才的選拔主要依靠這一制度。品鑑人物,首先要考察該人的家世出身,豪門貴族子弟一般都能得到較高的品級,故而對豪門世家起到了一定的安撫作用。九品中正制對於剛剛篡漢的曹丕來說,無疑是在自己的政治天秤上增加了一個很重的砝碼!得到豪門大姓的支持,不僅在政治上有了依靠,而且在經濟上也受益匪淺。

曹操爲什麼一生都不願意稱帝 曹丕繼位爲何着急稱帝 第8張

不過,魏文帝施行的九品中正制,只注重鄉里清議,因此這一時期關於人物品鑑的記載特別多,但忽視了人才的實際操作能力。這就與曹操奉行的任人唯賢,唯纔是舉,注重個人能力的做法相悖。使得許多出身較低而能力較強的人失去進身機會,終魏一朝,人才之盛遠遜於曹操時代。到後來,“上品無寒門,下品無貴族”,九品中正制漸成特權層次的升官保證。從選拔人才走向遏制人才。及至隋唐,科舉制度作爲九品中正制的反對者而大盛於世了。

魏文帝深知自己不如曹操,故而着重對內的文治,很少大規模對外興兵。對於孫劉兩家,採取離間之計,各個擊破。而此時的孫劉,也因關羽敗走麥城被孫權所殺而反目成仇。劉備興兵伐吳,被吳軍大將陸遜所敗,死在白帝城。就在劉備伐吳之時,魏文帝封孫權爲吳王,加九錫,從中挑撥孫劉關係。劉備軍敗,蜀國逐漸失去了爭鋒天下的力量,雖然後來諸葛亮六出祁山,力圖恢復中原,但強弩之末,已不能成大氣候了。魏文帝的坐觀政策,取得了明顯效果。

曹操爲什麼一生都不願意稱帝 曹丕繼位爲何着急稱帝 第9張

結語

魏文帝曹丕作爲一國皇帝,知道自己的長短優劣,善於因時順勢,使魏國獨得休整機會。雖然他無力完成其父曹操的統一宏願,但作爲魏國的開國之君,還是足以令人稱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