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太平天國發生天京事變後,爲何還能堅持那麼久?

太平天國發生天京事變後,爲何還能堅持那麼久?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6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天京事變是1856年太平天國領導集團之間發生的一次公開的分裂,在天京事變中,東王楊秀清、北王韋昌輝先後被殺,翼王石達開出走敗亡。天京事變嚴重地削弱了太平天國的領導和軍事力量,成爲太平天國由盛轉衰的分水嶺。天京事變爲什麼會發生?天京事變後太平天國元氣大傷,爲何還能堅持八年?

1856年上半年,太平天國可以說形勢一片大好:西征戰場上,太平軍拿下了武昌,將湘軍統帥曾國藩圍困在南昌,而後又連下江北大營、江南大營。按正常的情況,太平天國的領導們應該坐在一起,商量如何趁着形勢大好,將勝利再進一步,或者說怎麼樣打敗清政府。但是,他們沒有這麼做,而是忙着窩裏反。

事情的起因是楊秀清要求洪秀全加封他和他自己爲萬歲,陳承熔跑去洪秀全面前煽風點火,洪秀全一下就動了殺機,密令韋昌輝、秦日綱、石達開回天京收拾楊秀清,天京事變就此爆發。當我們深究天京事變爆發的原因就可以發現,太平天國領導人之間的矛盾原來是這樣的錯綜複雜。

太平天國的領導們,在起義之初如兄弟一般,但是定都天京之後,人就發生了變化,他們基本上出自農村,有思想的侷限性,都想要牢牢握緊自己手中的權力,一旦有人威脅到自己的利益必然奮起爭奪,故而,纔有了天京事變的發生,洪秀全在寫信讓誰迴天京也是很有選擇性的,韋昌輝、秦日綱、石達開都是和楊秀清有過節的人,我們現在來看看他們之間的矛盾。

洪秀全和楊秀清的矛盾

早在金田起義之前,楊秀清在拜上帝教中的排位已經第二,金田起義後洪秀全分封諸王時更是直接體現楊秀清的二把手位置。蕭朝貴戰死長沙城外後,楊秀清就是是集太平天國軍政教權力於一身的大人物,而洪秀全成了一個只被承認的一把手。

定都天京之後,楊秀清更加飛揚跋扈,利用“天父”下凡,甚至對洪秀全大打出手,甚至差點將洪秀全打一頓板子,作爲一國之主的洪秀全顏面無存。更作死的是,楊秀清要求洪秀全加封他們父子爲萬歲,這是直接逼迫洪秀全下死手。洪楊之間的矛盾已經不可調和。

太平天國發生天京事變後,爲何還能堅持那麼久?

韋昌輝和楊秀清的矛盾

韋昌輝是太平天國首義諸王中的地主,爲太平天國事業“毀家紓難”,自然想自己坐上高位,而前面卻有楊秀清。楊秀清似乎預見了韋昌輝的野心,定都天京之後基本不讓韋昌輝出去帶兵,就在天京受楊秀清節制。

但是,因爲什麼事都要過了韋昌輝的手再交給楊秀清,韋昌輝也慢慢大權在握,這個時候楊秀清就看不下去,尤其是水營士兵兵變,韋昌輝有管理不嚴的罪,直接被楊秀清以天父的名義狠狠揍了一頓,這是韋昌輝對楊秀清最大的恨。

秦日綱和楊秀清的矛盾

秦日綱本來和楊秀清沒有太大的矛盾,甚至一度將秦日綱視爲自己人。石達開主政安慶的時候,楊秀清覺得不放心,就讓秦日綱去接管了安慶,秦日綱到安慶之後,擴增兵員三千餘人,軍容甚盛,引起楊秀清猜疑。

後來秦日綱府中的牧馬人遇見楊秀清的一個老同叔沒有行禮,這個老同叔就把事情捅到了楊秀清那裏。楊秀清直接將牧馬人狠狠打了二百下,有意打壓一下秦日綱,秦日綱自然覺得楊秀清太過了。

石達開與楊秀清的矛盾

秦日綱的牧馬人被打之後,楊秀清覺得不過癮,便把人交給石達開的老丈人黃玉昆,黃玉昆覺得楊秀清對燕王秦日綱手下違法之事處理太過,便仗義執言,要求秉公處理,結果直接引來楊秀清的盛怒,於是下令將黃玉昆“重杖三百,革去侯爵,降爲伍卒”。

給石達開老丈人難堪,就等於是給石達開難堪,加上之前楊秀清將石達開主政的安慶拿走,兩下相加,石達開亦是對楊秀清非常的不滿。

通過上面的羅列,我們可以看到,所有的矛盾都集中在楊秀清身上,可見楊秀清在做人方面沒有他做事方面那麼認真,不然也不至於在太平天國達到巔峯的時候被自己的兄弟們殺了。

經過“天京事變”和“翼王出走”兩事,太平天國實力從巔峯跌落至谷底,不再具有昔日之榮光。此時,和春、張國樑重新組建“江南大營”,勝保、德興阿則在江浦、浦口、揚州再次建“江北大營”,天京繼續受清軍包圍。此外,胡林翼和李續賓加緊圍攻武昌,韋俊棄城而逃。

種種跡象表明,太平天國已經迎來了厄運,即將被清軍剿滅。不過有意思的是,太平天國居然能在實力受損,且危機重重之局勢下堅持8年抗戰,直到1864年被中外反動勢力聯合絞殺爲止。其中之原因,究竟何在?清朝究竟在幹嘛,爲何不直接滅了太平天國?

其一、清軍腐敗無能,不能抓住有利戰機,還被陳玉成、李秀成猛揍。從乾隆中後期開始,清朝兩支正規軍八旗、綠營就已經腐朽不堪,戰鬥力直線下滑,鎮壓白蓮教起義、天理會起義時,嘉慶皇帝只好依靠地方團練武裝。

太平天國定都南京後,清朝八旗與綠營軍官在揚州、孝陵衛組建“江北大營”、“江南大營”,以圍堵太平天國,後被石達開、秦日綱、陳玉成等摧毀。1858年初,和春、張國樑、德興阿、勝保再次組建兩座大營。不過,這些八旗和綠營兵紀律散漫,生活腐化,絲毫不具備對抗太平軍的實力。

外國傳教士對其描述是:“不像軍隊,形同市集,吃喝玩樂,大煙娼賭俱全”。所以,天京事變後,這些軍隊只能繼續採取“圍堵”方式,而很少主動發起進攻。1858年夏,“江北大營”第二次被摧毀;1860年春,“江南大營”第二次被摧毀,清朝再也無可用之正規軍。

其二、湘軍元氣大傷,短時間內難以恢復,太平天國缺少勁敵。不得不說,以曾國藩爲首的湘軍集團是太平軍的一大剋星,即使是在楊秀清時代,湘軍與太平軍作戰時也沒明顯劣勢,雙方可謂是勢均力敵

“天京事變”後,大量擴充而未經訓練的太平軍和身經百戰的湘軍壓根就是一個重量級,這在後來的安慶會戰和雨花臺決戰中可以很明顯看出來。不過,當時湘軍也是元氣大傷,再加上咸豐皇帝對漢族地主武裝心懷芥蒂,已再次丁憂回籍守孝的曾國藩很難在短期內訓練出一支能直搗金陵的雄師。

當然,“江南大營”的和春、張國樑等綠營軍官也不會允許曾國藩、胡林翼來搶功。所以,“天京事變”後,清朝並沒有絕對的軍事實力直接去攻破金陵,這是洪秀全集團得以延續的重要原因之一。

其三、英法聯軍挑起第二次鴉片戰爭,清朝自顧不暇,力不從心。歷史往往會很神奇,有許多巧合之處,這便是歷史的魅力所在。正當韋昌輝在天京大肆屠殺之際,英法聯軍在1856年10月炮擊廣州,挑起第二次鴉片戰爭,而後直接北上,強迫清政府簽訂喪權辱國的《天津條約》。

1860年8月,因“換約路線”起衝突,英法聯軍再次闖入天津白河口而後登陸,緊接着,聯軍朝北京進發。9月,雙方在通州八里橋展開決戰,號稱不可一世的僧格林沁蒙古馬隊被打得人仰馬翻,死傷過半。咸豐皇帝聞訊,立馬放棄北京,灰溜溜跑去承德避暑山莊“打獵”。

可以說,此時清王朝內憂外患,既要抵禦英法聯軍,又要剿滅太平軍,明顯力不從心。此外,在《北京條約》簽訂之前,西方列強更傾向於支持太平軍,清朝更不可能借助列強之力去剿滅太平天國。

其四、捻軍活躍,縱橫中原大地,清朝分身乏術。在太平天國運動興起之時,兩淮一帶爆發“捻軍”起義。“捻軍”是一支以騎兵爲主的武裝力量,在名將張洛行、張宗禹、任化邦等率領下縱橫中原各地,將勝保等清將耍得團團轉。

太平天國運動失敗後,“捻軍”繼續扛起反清大旗,陣斬八旗名將僧格林沁,迫使曾國藩辭職,影響相當大。“天京事變”後,石達開帶10萬精銳外出單幹,留在洪秀全集團的都是老弱病殘之旅。

不過,李秀成卻趁此機會聯絡“捻軍”,通過李昭壽這一渠道,將張洛行、任化邦等人納入太平天國麾下,這對太平軍實力恢復大有幫助。有了“捻軍”的加入,太平天國皖北局勢暫時穩住。後來,陳玉成能夠取得“三河大捷”,全殲湘軍6000精銳之戰績,“捻軍”也出力不少。

也正是因爲有了“捻軍”在淮北、中原一帶作戰,清朝才難以將全部精銳投入到鎮壓太平天國運動中來。要知道,“捻軍”在極盛時期可是兩次兵臨北京郊外,害的清朝皇帝差點逃往東北。

太平天國發生天京事變後,爲何還能堅持那麼久? 第2張

天京事變後,太平天國還能堅持八年抗戰,其原因就在於清朝正規軍腐朽無能,且還面臨內憂外患之嚴峻局勢,以致分身乏術,力不從心。可惜的是,太平天國領導集團卻在“天京事變”後繼續搞“內鬥”,將帥之間各自爲政,互不救援,以致被湘軍各個擊破,最終敗亡。試想,若是太平天國能夠利用第二次鴉片戰爭之有利時機,及時恢復元氣,而後全力北伐,效仿明末之闖王李自成直搗“燕京”,結果會如何呢?歡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