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歷史上真實的侯景之亂到底是什麼樣的?有多殘酷

歷史上真實的侯景之亂到底是什麼樣的?有多殘酷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3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歷史上真實的侯景之亂到底是什麼樣的?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所謂天下大勢,合久必分。秦漢大一統之後,魏蜀吳三分天下,三國末年,由司馬家族建立的晉朝,曾讓中華民族迴歸短暫的統一。但兩晉滅亡後,迎來了更加混亂的南北朝時期。公元534年,北魏一分爲二,形成東魏和西魏,與此同時,南方的樑朝似乎更加繁榮,這三股勢力曾一度出現三足鼎立的局面,被人稱爲“後三國時代”。

實際上,說是“三足鼎立”,這三國內部也都有自己的問題。東魏的皇帝近乎傀儡,大權由權臣高歡掌控,而西魏則由權臣宇文泰擅權20餘年。樑朝首都位於建康,看似繁華,實際上樑武帝蕭衍沉整日醉生夢死,樑朝的王、謝、幾大家族則日益墮落,樑朝早已是金玉其外,敗絮其中。這時,出現了一個攪亂時代的大人物,此人就是侯景。

侯景,來自羯族,從小驍勇好鬥,有一股遊牧民族特有彪悍。侯景生於亂世,因爲生而勇猛,很快在軍中站穩腳跟。公元528年,北魏葛榮發動大規模農民起義,25歲的侯景率軍鎮壓,並且俘虜了葛榮,因功升爲定州刺史,成爲一名年輕的名將。

北魏分裂之後,高歡控制着東魏,侯景和高歡早年曾一起共事,於是率領麾下的將士主動投奔了高歡。

歷史上真實的侯景之亂到底是什麼樣的?有多殘酷

高歡身爲權臣,對侯景並不十分放心。因爲當時東魏和西魏常年對峙,正用人之際,高歡想借用侯景的能力,提升他爲吏部尚書。侯景在東魏做得風生水起,不僅擔任司徒,還被封爲濮陽郡公,領兵十多萬,統轄河南諸地,是東魏不容小覷的人物。但是,高歡在臨終前,卻悄悄地告訴兒子高澄:

“侯景狡猾多計,反覆難知,我死後,必不爲汝用。”——《梁書》

實際上,高歡對侯景的預言還是很準確的。像侯景這樣的人物,在亂世之中,必須要有雄主才能駕馭,而除了高歡,的確無人能夠讓侯景安分守己。侯景曾揚言:

“王在,吾不敢有異;王無,吾不能與鮮卑小兒共事!”

這裏的“王”是指高歡,“鮮卑小兒”指的是高歡之子高澄。可見,從高歡去世的那一刻起,侯景就註定要背叛東魏。

公元547年,高歡去世,侯景立即向西魏拋了橄欖枝,只是西魏的宇文泰對侯景心懷戒心,侯景見宇文泰不能誠心接納自己,轉而聯繫梁武帝蕭衍。而梁武帝正在醞釀北伐,很快便答應了侯景的條件,侯景因此投奔樑朝,得到了大將軍、河南王等稱號。

得知侯景背叛東魏,剛上位的高澄十分憤怒,立即派東魏大將慕容紹宗討伐侯景,侯景向樑朝救援,梁武帝爲了支持侯景,派貞陽侯蕭淵明帶領10萬大軍支援侯景。剛過淮河,兩軍對壘,蕭淵明被橫掃,樑朝軍隊四處潰散,蕭淵明被捕。

蕭淵明是梁武帝蕭衍的侄子,從小深得梁武帝喜愛。梁武帝爲了得到一個侯景,不僅損失10萬精兵,而且還搭上一個侄子,覺得十分不划算。

歷史上真實的侯景之亂到底是什麼樣的?有多殘酷 第2張

恰巧此時東魏派使者提出和解,兩國對峙已久,如何和解?東魏手中有籌碼,那就是蕭淵明。而樑朝手中的籌碼是什麼?答案很明顯,只有剛剛投降而來的侯景。

聽聞兩國要和解,侯景如坐鍼氈,他擔心自己會被當作交易的籌碼。爲了驗證自己的判斷,侯景僞造一封高洋的信,派人交給了梁武帝,信中建議以侯景來換蕭淵明。正如侯景所料,梁武帝很爽快地答應了這筆“交易”。侯景終於明白,對於梁武帝蕭衍來說,侯景區區一個“外來戶”,肯定沒有皇帝的侄子命金貴。此時,侯景兩方都不討好,於是破釜沉舟,以迅雷之勢,舉兵叛亂。再加上樑武帝蕭衍用人不當,僅僅兩個月的時間,樑朝首都建康被攻破,梁武帝被俘。

可憐梁武帝,整日醉生夢死,以爲自己是佛祖的兒子,最終卻被侯景活活餓死。最可笑的是南朝的王、謝、袁、幾大門閥,在國破家亡之際的表現,讓世人真正明白什麼是時代的凋零。

侯景稱帝后,被陳霸先等人打敗,侯景乘船倉皇出逃,最後被部下殺死。侯景之亂歷經4年,江南百姓民不聊生,樑朝看似繁華的大好河山灰飛煙滅。侯景攻佔南京後,他麾下的士兵由“戰爭勇士”變成了“戰爭魔鬼”。很多沒有參加戰爭的無辜平民被殺,凡是有姿色的女子都慘遭他們凌辱,建康本是一座繁華的城市,在侯景入城之後,幾乎變成了人間地獄。

歷史上真實的侯景之亂到底是什麼樣的?有多殘酷 第3張

侯景以百姓之苦爲樂,他自封爲“宇宙大將軍”,聽聞那家有錢,不管有罪無罪,就派人前去抄家。若對方稍有反抗,則將男人全部誅殺,女人全部擄到軍中爲妓。侯景越是這樣,他麾下的那些兵將們越沉迷於既得利益,因此,江南士族十不存一。

近代歷史學家陳寅恪曾評價:“侯景之亂,不僅於南朝政治爲鉅變,並在江東社會上,亦爲一劃分時期之大事。”

正如陳寅恪先生所說,侯景之亂的確讓南朝承受了空前的歷史浩劫。自東晉以來,江南諸地歷經百年的文明沉澱,在這期間幾乎消亡。百年見的人口增長,在這期間幾乎斷崖式下降。望着一堆堆的白骨,侯景甚至覺得理所當然。這種滑稽的場面,預示着:燦爛的江南文明,已經崩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