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崔浩輔佐三代帝王,爲何會被皇帝誅殺三族呢?

崔浩輔佐三代帝王,爲何會被皇帝誅殺三族呢?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細數歷朝歷代,武將面臨的境遇都是最慘的,出去打仗要面對敵人的刀劍,更危險的是面對班師之後皇帝和大臣的猜忌。

歷朝歷代,許多戰績彪炳的武將的下場都很悲慘,比如白起、韓信、岳飛等,除了他們攤上不太好伺候的領導之外,更主要的原因是這些武將都是耿直的漢子,有啥說啥,不怕犯忌諱,不怕讓領導下不了臺,久而久之,那些聽多了奉承、習慣了馬屁的領導肯定找個理由把你給咔嚓了;與武將不同的是,許多文臣都是七巧玲瓏心,熟讀經史、深通人性,因此絕大多數人的結局都比較不錯,如改名換姓、富甲天下的范蠡、功成身退、歸隱山林的張良等。

不過凡事皆有例外,南北朝時期,輔佐三代帝王、爲北魏統一北方做出卓著貢獻的的第一謀臣、白馬公崔浩的結局卻是下獄被殺、夷滅三族。

那麼遍觀中國歷史,這種小概率的謀臣被誅殺事件是如何發生的呢?

誰是崔浩?

崔浩出身於高門大族清河崔氏,父親崔宏是北魏的開國功臣,擔任尚書令,爲北魏許多制度的創建做出了很大的貢獻,因此被封爲“白馬公”。

成長於這樣的名門望族,年紀輕輕的崔浩就得以入朝爲官,他人生最爲輝煌的階段是在北魏太武帝拓跋燾在位時期。在滅胡夏、攻北涼、徵南朝、破柔然等重大軍事活動中,都離不開這位高屋建瓴、料敵於先的傑出謀臣建言獻策和參贊軍機。

太武帝拓跋燾曾對司徒崔浩說:“你才智淵博,歷事我的祖父與我父親,盡忠三世,因此我對你特別看重。希望你凡有所思,直言相告,助我治世。我有時脾氣不好,也許不能採納你的建議,但過後靜思,卻總覺得你說得很有道理”,他還曾指着崔浩,對新歸降的高車酋長們說:“你們別看此人白麪書生、文弱不堪,手無縛雞之力,但他胸中所藏,卻勝過十萬雄兵。每當朕征戰沙場猶豫不決之時,都是他的一席金玉良言使我下定決心,從而能夠克敵滅國,一統北方啊!”

同時,太武帝拓跋燾對朝中衆臣下令道:“日後凡是軍國大事,你們不能決定的,都應先徵詢崔司徒的意見,然後再上報於朕。”

由以上觀之,太武帝拓跋燾對司徒崔浩是無可比擬的信任,崔浩也成爲太武帝一朝炙手可熱的大紅人。

北魏王朝在戎馬半生的太武帝拓跋燾東征西討下,已成爲雄踞北方、虎視南朝的當世第一大國,常言道,盛世修史。志得意滿的拓跋燾爲了讓後世子孫銘記他的豐功偉業,於是下令最爲倚重的崔浩編修國史。

接到如此重託的崔浩不敢怠慢,他網羅朝中博學多才、文采飛揚之士,潛心研讀前朝修史經驗、多方蒐集一手史料,他企圖用皇皇鉅著來回饋太武帝拓跋燾的一番信任。

可惜,所有悲劇的起源正是源於編修國史一事。

謀臣之殤

崔浩一向自比留侯張良,從多謀善斷、料事如神這方面來看,與留侯相比,也不遑多讓,但是在明哲保身、爲人處事方面,卻又相去甚遠。

在太武帝拓跋燾下令滅佛時候,當時道士領袖寇謙之看到大量的僧人無故枉死,雖然佛道殊途,但是他也於心不忍,因此他找到崔浩,希望崔浩能出面勸阻拓跋燾。

不過,崔浩不但沒有聽從,反而極力勸告拓跋燾要加大打擊佛教的力度。導致當時“一境之內,無復沙門”,朝野間怨聲載道。以太子拓拔晃爲首的鮮卑貴族一向對佛教推崇有加,更是將其恨的咬牙切齒。

崔浩掌權後,企圖按照漢族的世家大族的傳統思想,整理、分別和規定氏族的高下。在公元431年九月時,他便“欲大整流品,明辨姓族”,表弟盧玄勸阻他說:“創制立事,需要恰達的時機,這種事情是吃力不討好,向來沒有幾個人樂意做啊!請表哥你三思啊!”

結果崔浩依然我行我素,他通過這種方式來擡高許多漢人世家大族的地位,衆多鮮卑貴族大感面上無光,更是對崔浩深惡痛絕。

崔浩之弟崔恬嫁女兒給王慧龍,王氏是太原大族,世代遺傳齇鼻(酒糟鼻),在江東被稱爲“齇王”。崔浩每當見到王慧龍時,一看到他的齇鼻,就嘖嘖稱讚道:“的確是王家男兒,真是貴種!”

又多次對朝中的鮮卑官員稱讚王慧龍長得俊美。結果,鮮卑貴族、重臣長孫嵩聽了大爲惱火,漢人他奶奶的成了貴種,那麼我們鮮卑人不就成了賤種?於是他向太武帝拓跋燾告狀,說王慧龍是從南方歸降的,崔浩嘆服南人,這不是給我們鮮卑人難堪嗎?他難道不知道這北魏是鮮卑人的北魏?

崔浩輔佐三代帝王,爲何會被皇帝誅殺三族呢?

(圖)拓跋燾(408年—452年),字佛(音“必”)狸,鮮卑族,北魏第三位皇帝(424年―451年在位),同時也是優秀的軍事統帥。

拓跋燾聽了大怒,立即把崔浩傳來訓斥,崔浩脫帽叩頭,好一頓自責後纔得到寬恕。

每當拓跋燾出征時,通常讓太子拓跋晃監國,崔浩自恃才略及拓跋燾所寵任,專制朝權。一次曾推薦冀、定、相、幽、並五州人士數十人,都擔任郡守一類的高官。

拓跋晃對崔浩商量道:“早先徵聘的人才,也是被作爲州郡官入選的,他們擔任這一職務已經很久了,辛勤勞苦卻一直沒得到過朝廷的報答,應該首先補充他們作郡縣守令,讓新徵聘的人代替他們做郎吏。而且太守、縣令管理百姓,應該由經歷過世面有經驗的人來擔當。”

崔浩連太子拓拔晃的面子都不給,最終依然把他推薦的人派出去任職。當時,中書侍郎、領著作郎高允知道後,對東宮博士管恬說:“崔司徒這樣做恐怕免不了一場災禍。他爲了順遂自己未必正確的私心而和國家的儲君針鋒相對,等到陛下萬歲後,他將用什麼來保全自己呢!”

國史修好之後,參與此事的兩個溜鬚拍馬之人著作令史閔湛、郗標建議把國史刊刻在石碑上,用以彰顯他們的功績。他們的建議被崔浩採納。

崔浩特地下令營造了一個的碑林,方圓一百三十步,將國史所有內容盡數刊刻在上。碑林處於交通便利之處,來往人羣非常密集,由於編修國史時秉筆直書,盡述皇家的各種祕辛,描寫詳盡而無所避諱,連皇族拓跋氏一些不願人知的早期歷史都沒有隱去。因此看完國史的百姓議論紛紛。

衆多鮮卑貴族看到後,無不憤怒,他們聲色嚴厲的跑到太武帝拓跋燾面前告狀,指控崔浩有意暴揚國醜、居心叵測。

暴虐雄武的拓跋燾立刻下令搗毀碑林,同時收捕一衆參與編修的祕書郎吏,審查罪狀。並命人召崔浩前來對質,結果在拓跋燾的一番質問下,崔浩承認編修國史、選拔著作令(美差、通常參與這樣盛事的官員升遷都比較快)時自己曾經接受過賄賂。在拓跋燾問他爲什麼要這麼編寫時,崔浩很委屈,這不是您讓我這麼做的嗎?不過看着氣勢洶洶的衆人,崔浩當然不敢這麼說,只能磕頭認錯。

崔浩輔佐三代帝王,爲何會被皇帝誅殺三族呢? 第2張

聰明一世的崔浩在這件事情上犯了兩個致命的錯誤:

第一,當初拓跋燾讓他負責編修國史上,確實對他說過,務求編修內容詳實完備。

可惜崔浩沒能正確領會領導的意圖,歷朝歷代編修國史,都講究爲尊者諱,北魏的皇族鮮卑拓拔氏自“結繩記事”一路走來,少不了許多父娶子媳、子娶父妻等爲漢人禮法所不容的事情。身處於這樣一個少數民族統治的政權中,崔浩更應該注意避諱早期的這些祕聞。哪怕太武帝拓跋燾一時沒想到,身爲具體執行者和編史總負責的崔浩更應該注意這點。

第二,國史修好後,不是第一時間向領導彙報和交差,而是自作主張、提前將國史公之於衆,置太武帝拓跋燾於何地?如果此事沒有鬧得沸沸揚揚、盡人皆知,或許還能有一些轉圜的餘地。

須知你功績再高、本事再大,依然是一個職業經理人,你的榮華富貴、身家性命都掌握在你的老闆手裏,老崔啊,永遠要注意自己的身份啊!

至於你仗着領導的信任,平時得罪人的事情沒少幹,而且是往死了得罪那些鮮卑貴族,如今你釀成大錯,需要讓你平息衆怒的時候,爲了保住自己的面子,你的領導只有把你拋出來了!於是,崔浩就悲劇了!

當崔浩被押赴刑場行刑時,幾十個官兵對着鬚髮皆白、被折磨的奄奄一息的崔浩身上撒尿,曾經萬人之上、權傾朝野的一號重臣如今卻淪爲階下之囚,受盡如此奇恥大辱!崔浩哀號的聲音傳出很遠。僅從這件事上,就可以看出當時的人們對崔浩的怨毒之情有多深!

古今做到宰相一級的高官下場如此悽慘的,崔浩是唯一的一個!與其家族聯姻的范陽盧氏,太原郭氏、河東柳氏等漢人高族全都被誅殺。

崔浩事件從深層次來說,是太武帝拓跋燾爲了緩和鮮卑貴族和漢人士大夫階層之間的矛盾而做出的一個舉措,另一方面,也是漢人士大夫階層勢力盤根錯節,引起了拓跋燾的戒心和防備,他以“國史事件”作爲引子,狠狠的打擊了這一階層的勢力。

但是,換一個角度來說,作爲權力中樞的決策者和主要執行者的崔浩,本身很容易成爲衆矢之的,加上他在許多事情上的處置失當讓鮮卑貴族對他更加的恨之入骨。如果他能學留侯不戀權棧,或者將他對戰略和軍事上的智慧運用到處理與鮮卑貴族、朝中大臣之間的關係上面來,或許能夠避免這一悲劇的發生。

不過,一切已經發生,歷史不能假設,每一個歷史上慘痛的教訓,都值得我們用心去銘記。筆者不吝筆墨來敘述這一事件的重要原因是想給我們身在職場中的人多一些啓示,“木秀於林、風必摧之”,你越是身處高位、表現優秀,越容易遭到別人的嫉恨,你的一言一行都很容易被無限放大,最終成爲別人攻擊你的武器!因此身處職場,不管任何時候,謹言慎行都是我們不可忘卻的頭等大事。我們應有“世界爲我而造”的自信,更應有“我是一粒塵埃”的謙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