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商鞅變法的過程中得罪了哪些人?爲何說商鞅的死是必然的?

商鞅變法的過程中得罪了哪些人?爲何說商鞅的死是必然的?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嗨又和大家見面了,今天小編帶來了一篇關於商鞅的文章,希望你們喜歡。

商鞅的變法帶出了一個強國! 可惜在保護傘去世後,他的命運也變得悽慘,最終被五馬分屍。他究竟是怎樣的爲人,竟然招來這麼多人記恨? 變法的背後,到底隱藏了什麼難言之隱? 歷史不止一次嚴肅證明,改革成功的落腳點是人,這是一個關鍵性 的因素。而在這其中,最主要的,肯定是改革的總設計師和他背後的支 持者。這也是商鞅變法在歷史上能夠勝出的一個重要原因,商鞅和秦孝公都是百年難得一見的奇人和能人,兩人的合作就更算得上是如虎添翼了。因此,後世之人每提到商鞅變法,不僅會想到商君,還有他的伯樂 秦孝 公。

商鞅變法的過程中得罪了哪些人?爲何說商鞅的死是必然的?

商鞅從小就喜好“刑名”之學,他骨子裏流的是法學的血液,他崇尚的是法制和強硬手腕。後世研究中普遍認爲,商鞅信奉荀子“性惡論”,因爲人的愚蠢和邪惡,所以必須要用重法來約束和冶理。 商鞅在魏國宰相公叔痤家中做門客的時候,公叔痤對這個年輕人非常看得起,因爲他獨特的個性和不同尋常的才華。後來公叔痤在臨死前,動了一個不太好的心眼,但對政治家來說也是合理的,他向魏惠王建議要麼重用商鞅爲丞相,要麼殺死他。其實他知道魏惠王是不可能重用商鞅的,這樣一來更大的可能性是殺死他。魏惠王沒拿他的話當回事,他從骨子裏看不起這個從基層起來的年輕人,一沒身份,二沒社會地位,那年頭還是很重視這個的。後來,一次難得的機遇,秦孝公下令在國中尋求有能力的人才。商鞅在魏國正心裏憋得慌,上級看不起他,不重用他倒罷了,還隨時可能把他滅了。於是,商鞅抱着死馬當活馬醫的心態來到了秦團,比較順利地見到了秦孝公。這一見,歷史從此就發生了重大變化。倘若當初商鞅沒有見到秦孝公,那以後中國的歷史將會是怎樣的呢? 秦孝公求變的心情很急迫,所以他對人才的渴求超過了以住任何一個時候,而商鞅提出的“霸道”的君主之策,讓秦孝公眼前一光,當即拍板,秦變之道的大任非你莫屬了! 秦孝公屬於那種高效率的CEO 主意一定,他就已經着手去做了。不久,商鞅被開爲大良造,開的發法。這個官不是很大,但是很特殊,也很高配,就相當於現在的一個縣委書記,跟市裏的官相比雖然小了點,可卻有市委常委的高配,如 此一來, 市裏的那些高官也得忌憚他二分。商鐵直按對賽孝公負街,這樣一來,即便有人想找他的破兒,也得看秦孝公的臉色行事。 市特是帶遠的,他趕上了中國歷史最動亂、最禁華的年月,無論他鄉麼任果,總有那個質發他的難頭,因爲時代的包事性,纔給了他一個 歷史上的變法數不勝數,可最終成功、卓有成效的着實不多。客觀評價商鞅變法,無論帶給那個時代多少錯亂,給多少人帶來了麻煩,惹多少人看不順眼,但從歷史大局出發,商鞅變法完全順應了歷史發展的大流。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商鞅變祛讓大秦崛起於西域,最終滅了東方六國,確實功不可沒!

商鞅變法的過程中得罪了哪些人?爲何說商鞅的死是必然的? 第2張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中國三十年前推行的改革開放,也是從農村農業開始的,這是一個基調。商鞅變祛開始後,對農業的重視程度前所未有,典型的就是重農抑商。老百姓開荒種田,政府大大地有賞,可是如果去經商,那他們面臨的將會是苛捐雜稅。說商鞅重農抑商,不尊重市場規律,那可真是虧了商君。那年頭,不像現在這樣,農業是人們的基礎生產資料,國家的大部分稅收也是來自土地,大家都不誤衣,跑去經商,誰來給國家上稅? 再說那年頭,美其名日商品經濟,可落後的生產力,商品經濟是很滯後的,買來賣去的東西實在太少,利益太薄,不如種地有保障。老百姓不管是到了哪裏,土地都是最親切的,沒有土地,老百姓的心裏是不會踏實的。況且,土地還能束縛農民,免得他們]閒得惹事。如此一來,不得不說,商鞅這人還是很有智慧的。 另外一件很重要的事是統一度量衡。凡事都得有標準,這個標準應該把握在統治者手裏。不然,各個地方度量衡不統一,你半斤等於我八兩,地方割據勢力的力量越來越強大,中央的領導們卻得靠着給襪子打補丁過子。度量衡一統一,強有力地消除了地方割據勢力的影響,增強了國家經濟實力,也爲秦始皇后來統一天下奠定了基礎。 那年頭,爭奪天下靠的就是當兵的,所以如何提升戰鬥力是各個困家主要考慮的問題。可真正把這個問題解決好落到實處的,只有商鞅。其實,商鞅在軍事上的變革很簡單,總結起來就是,誰在戰場上砍的腦 袋多,誰就得到的獎賞多。所以,每次打完仗,大家提着腦袋去領賞,順便問間旁邊的人,哥們你砍了幾個? 那場面跟集市一般熱鬧。最主要的是,政府很講信用,打完仗就兌現,從不拖欠。這樣的獎勵一實行,奏軍頓時成了砍腦袋大隊,戰前都不用政委做思想工作,只是談淡地說句,祝大家多砍幾個。秦軍的戰鬥力是驚人的,一上戰場,個個跟打了雞血似的,只要是活物,上去就是大刀招呼。秦國靠着這樣驍勇善戰的軍隊,步步爲營,一邊打一邊搶,實力迅速提升。

商鞅變法的過程中得罪了哪些人?爲何說商鞅的死是必然的? 第3張

可是,這樣一來,也確實惹惱了不少人,以前上稅什麼的,他們都用自己定的度量衡,能偷稅漏稅不少,可現在收稅的去拿的都是統一標準的度量衡,他們一點脾氣都沒有。以前雖然不上戰場,但自己好歹是一國之君他七大姑八大姨的親戚,年末了也有獎賞,時間久了封王封侯,都是很正常的。讓商鞅這樣一鬧,連洗腳水都喝不上了。對商鞅的恨,便這樣形成了。秦孝公死後,他的兒子繼承大位,史稱秦惠王。秦孝公一死,商鞅失去了權利基礎,頓時成了沒有大哥保護的小弟。舊貴族看準時機,開始各種報復行動。商鞅倒是個聰明人,看準情形不對,便領着家裏人連夜逃跑了。可是,他沒想到的是,他的苦日子還在後頭。商鞅定下規定,凡是留住沒有憑證的人,都要受連坐的處罰,所以沒有人敢收留他。真是有點自作孽的味道,原本是爲了管理流動人口,沒想到有一天會要了他的命。 秦惠王也是下定決心要殺死商鞅,就派重兵進攻商鞅的封地商地,商鞅雖然率領士率家丁殊死抵抗,可臨時組建起來的雜牌軍怎麼會是人家正牌軍的對手呢? 況且, 那些人根本不會思考別的, 只認腦袋。他的屍體按帶的家期,五馬分屍。

商鞅之死是歷史的必然。秦惠王是個聰明人,他知道商鞅得罪了太多人,況且變法已經讓秦國變得前所未有地強大,商鞅可有可無。殺掉商鞅正好可以爲他積攢人品,讓那些站在商鞅對立面的人支持自己,支持自己的統治, 何樂而不爲呢? 商鞅,成了統治階級的工具,當他沒用的時候,就被果斷拋棄了。從商鞅的角度來說,這或許是個悲劇; 從帝王的角度來說,這卻是爲君之道。許多年以後的今天,我們再看商鞅變法立國卻被分屍致死這段歷史,或有惋惜,但更多的是感嘆他的遠見與才華。商鞅若泉下有知,也該一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