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李陵兵敗投降了,爲何司馬遷還會爲他抗辯?

李陵兵敗投降了,爲何司馬遷還會爲他抗辯?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4.83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說到李陵,大家都會想到什麼呢?下面小編爲各位介紹一下相關的歷史事蹟。

在歷朝歷代,叛徒通常都是爲人不齒的,史書中對其評價通常也非常低,尤其是對於那些投降異族政權的叛徒。然而在中國歷史上,也有一個極爲特殊的例外,此人投降了異族政權,但對他的評價卻頗爲複雜,這個人就是李陵。

李陵兵敗投降了,爲何司馬遷還會爲他抗辯?

李陵,可能大家最開始聽到這個人還是從司馬遷這裏,當李陵投降的消息傳到漢朝後,漢武帝震怒,滿朝文武都嚇壞了順着皇帝說話,唯獨司馬遷爲李陵抗辯。結果呢?司馬遷受了宮刑。現在課文中通常是讚揚司馬遷不畏強權據理力爭的,所以潛意識是認爲漢武帝做得不對,也就是說,對李陵並無太大惡名。

那爲何李陵投降了,評價卻不低呢?

咱們來看看李陵是怎麼投降匈奴的。天漢二年(前99年),李陵奉漢武帝之命出征匈奴,其率領5000步兵出居延千餘里,結果浚稽山遇到匈奴主力,匈奴3萬多騎兵圍攻李陵。李陵憑藉漢朝強悍的弓弩結陣防禦,一波波擊殺,殺死大量匈奴騎兵。匈奴單于驚訝之下,召集八萬多騎兵圍攻。

李陵節節抵抗,終於彈盡糧絕。李陵無奈,解散軍隊,令軍隊分散突圍。大概有400多人成功突圍到漢朝,而李陵本人自覺無臉回去,投降了匈奴,受到厚待。

可以看出,李陵是血戰力竭而被迫投降了,其帶領5000士兵擊殺匈奴上萬,且沒有帶隊整體投降。所以相對而言,李陵投降的性質並不那麼惡劣。在軍事才能上,後世對李陵的評價一般都頗高,司馬遷就說他“雖古之名將,不能過也”。

但關鍵是道德評價,這個人究竟算不算負面人物呢?

李陵兵敗投降了,爲何司馬遷還會爲他抗辯? 第2張

理論上,投降的行爲當然沒有自盡殉國壯烈,但李陵的投降似乎又情有可原,所以對李陵的評價也是一個困難的問題。歷史上很多人似乎都同情李陵,但又不能直接肯定他的投降行爲,所以通常會設想“其投降是詐降,是還希望留機會報效漢朝”。比如司馬遷、班超都有此觀點。

但是,在特殊時期,對李陵的評價便會非常尖銳,這主要是在“華夷之辯”激烈的時候或者特殊歷史時期。

比如到了唐朝,白居易便尖銳批評李陵,順帶把前人同情李陵的觀點一起批判了,白居易說李陵是:不死於王事非忠,生降於戎虜非勇,棄前功非智,召後禍非孝,四者無一可,而遂亡其宗。給他的定性是:不忠不勇不智不孝。但白居易所在的中晚唐,藩鎮割據危害巨大。當時的知識分子對於加強中央集權是非常重視的,自然不可能對李陵寬容。

而到了明末,民族矛盾尖銳,對李陵自然評價更低,王夫之就痛罵李陵的背叛。而到了清朝,由於異族政權的敏感性,這種討論在明面上絕跡。

李陵兵敗投降了,爲何司馬遷還會爲他抗辯? 第3張

在經典演義文學作品《楊家將》中,對李陵的評價最經典,《楊家將》虛構了一個楊業撞“李陵碑”而死的經典情節,以李陵叛降反襯楊業忠義。不過,由於李陵本人身上的確有太多令人同情的因素,所以,即使對李陵的評價是負面的,但通常也不會將其作爲典型的負面人物看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