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爲了能夠完璧歸趙,趙國付出了多大的代價?之後又有着怎樣的發展?

爲了能夠完璧歸趙,趙國付出了多大的代價?之後又有着怎樣的發展?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3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爲大家帶來了一篇關於趙國的文章,歡迎閱讀哦~

完璧歸趙的故事很多人都是非常的熟悉的了,在這段故事中,藺相如作爲趙國使臣,力保和氏璧不被秦王奪走,怎麼看都是秦王吃虧,而且最後還淪爲了一個笑柄,但是,這畢竟是歷史事件,不可能單獨拿出來看,況且戰國後期的秦王,可沒有一個是省油的燈,你知道在看似完勝的完璧歸趙的事情發生了之後,還發生了什麼事情呢?秦國真的是想要和氏璧嗎,趙國究竟又爲一塊和氏璧付出了多大的代價呢?

爲了能夠完璧歸趙,趙國付出了多大的代價?之後又有着怎樣的發展?

1、完璧歸趙故事

相信很多人在學生時代,都會對一篇課文《將相和》留下深刻印象。這篇文章取材於《史記》中的“廉頗藺相如列傳”,由藺相如完璧歸趙、澠池會、廉頗負荊請罪等幾個段落組成。文中的主要人物藺相如,被塑造爲一個智勇雙全、膽略超人的英雄的形象。

《韓非子》記載,楚國人卞和善於鑑賞玉石,他在荊山得到了一塊價值連城的璞玉,拿去獻給楚厲王。誰知楚厲王有眼無珠,認爲卞和是個騙子,一怒之下砍了卞和的左足。卞和不死心,楚武王繼位後,他再次拿着這塊玉去找楚武王獻寶,楚武王仍然把他當成騙子,又砍了他的右腳。

楚文王登基後,聽說了這件事,下令找來卞和,把璞玉破開後,裏面果然是一塊舉世罕見的美玉。楚文王重賞卞和,把這塊美玉雕琢爲一件玉器,命名爲“和氏璧”。戰國時期,“和氏璧”輾轉流落到趙國,被趙惠文王收藏。

當時秦國非常強大,秦昭王聽說此事後,想得到“和氏璧”,於是派遣使者來告知趙惠文王,表示秦國願意用十五座城池爲代價,換取“和氏璧”。趙惠文王非常緊張,如果貿然答應,又怕秦國言而無信,拿走“和氏璧”卻不肯交出城池。如果拒絕,又怕惹怒秦國,給其以開戰的口實,左右斟酌好不爲難。

這時,大宦官繆賢向趙惠文王推薦了一個人。此人在繆賢家裏當門客,名叫藺相如。藺相如爲人膽識過人,智勇雙全,可以讓他帶着和氏璧出使秦國,有望解決此事。趙惠文王一聽,急忙召見藺相如,與他商討此事。藺相如沉吟片刻後說:“秦以城求璧而趙不許,曲在趙。趙予璧而秦不予趙城,曲在秦。均之二策,寧許以負秦曲”。

爲了能夠完璧歸趙,趙國付出了多大的代價?之後又有着怎樣的發展? 第2張

藺相如認爲,秦國聲稱願意用15座城池換取“和氏璧”,雖然其心難測,但表面上顯得很有誠意,無可指摘。如果趙國貿然拒絕,則趙國理虧,會授人以柄。如果趙國給了秦國玉璧而秦國沒有交出城池,那麼理虧的是秦國。

藺相如以非凡的勇氣,帶着和氏璧前去出使秦國,相機行事。他見到秦昭王后,秦昭王拿着“和氏璧”讚不絕口,交給左右大臣和姬妾們傳觀,卻絕口不提城池的事。

藺相如見勢不妙,聲稱“和氏璧”上有一處瑕疵,巧妙地又把璧拿了回來。他拿着璧站到柱子旁邊,讓秦昭王當衆說清楚願意用哪十五座城池交換“和氏璧”,如果要搶奪的話,他就當場把“和氏璧”摔碎,大家誰也別想要。

秦昭王無奈,只得拿來地圖,故作姿態指指點點,一一指出用來交換“和氏璧”的十五座城池。藺相如察言觀色,知道秦國毫無誠意,於是又提出條件,說“和氏璧”乃國之重寶,秦昭王應該齋戒五日,舉行盛大交結儀式,他才肯把璧交出來。秦昭王無奈,一一照辦。

藺相如回到館舍,立即讓手下人喬裝改扮,懷揣“和氏璧”連夜送回趙國。五日後他再次面見秦昭王,聲稱他已經把“和氏璧”送回趙國。如果秦國真有誠意,可以先把十五座城池割讓給趙國。秦國強大趙國弱小,如果秦國先行割讓城池,趙國絕不敢不交出和氏璧。

秦昭王一聽,才知道上了當,秦國想巧取豪奪“和氏璧”的計劃徹底落空。秦昭王故作大度,以上賓之禮招待藺相如,藺相如圓滿完成使命,回到趙國。

藺相如“完璧歸趙”之事,千百年來傳爲佳話,人們都把藺相如視爲一個謀勇兼備、爲國家不惜生命的忠臣志士的形象。但老師不會告訴你的是,藺相如此次出使秦國,卻是一次完全失敗的外交行動,此事後續對趙國極爲不利,給趙國帶來一場大禍。

2、完璧歸趙之後發生了什麼

《史記》記載,藺相如回到趙國後,趙惠文王大喜過望,給藺相如加官進爵,被授予“上大夫”之職,官職甚至在老將廉頗之上。然而趙惠文王只高興了半截。秦國受到藺相如的愚弄,豈肯善罷甘休,立刻出動大軍攻打趙國。“秦伐趙,拔石城。明年,復攻趙,殺二萬人”。

趙國暫時保住了“和氏璧”,代價是極爲慘重的,國土被秦國侵佔,兩萬士兵被秦國軍隊全殲,完全背離了“前賢以善人爲寶,不以珠玉爲寶”的儒家古訓,爲了一塊玉石遭受一場戰禍。

更爲嚴重的後果是,秦趙戰爭由此全面爆發。當時秦國的綜合國力和軍事實力遠勝於趙國,早已虎視中原,有吞併天下之心。藺相如面見秦王,雖然口舌之爭佔了上風,他個人倒是藉此揚名立萬,但卻觸怒秦國,過早引爆秦趙戰爭,引發一連串戰禍,對趙國毫無好處,可謂是因小失大。因此藺相如“完璧歸趙”,是一次失敗的外交行動。明代學者王世貞還專門寫了一篇文章《藺相如完璧歸趙論》,對藺相如的行爲提出批評。

爲了能夠完璧歸趙,趙國付出了多大的代價?之後又有着怎樣的發展? 第3張

3、完璧歸趙真正的贏家是誰

當完璧歸趙行動結束後,藺相如笑了,自認爲不辱使命;秦昭襄王也笑了,和氏璧那塊燙手的山芋,終於被他借藺相如之手成功甩回了趙國。

最後,故意受辱,禮送使者。

秦昭襄王嚴格遵守約定,靜心寡慾遠離葷腥不近女色,踏踏實實齋戒五日後,擺出最隆重的“九賓禮於庭,引趙使者藺相如”。

藺相如自恃已完成完璧歸趙偉業,更清楚戲弄強秦後果,索性先發制人耍豪橫,秦廷之上罵祖宗:“你們秦國從秦穆公到現在的二十多個君主,都是些出爾反爾的傢伙!我估計你小子也不是東西,所以我已派人將和氏璧送回祖國去了。我就這兒站着,要殺要剮悉聽尊便!”藺相如的算盤打得很精:殺了我,我捨生取義必定天下傳名,你秦國濫殺無辜的惡名也將臭名遠揚!

不料,秦昭襄王棋高一着。藺相如撒潑後,秦國君臣的反應非常奇特:“秦王與羣臣相視而嘻”。

許多版本的註解都將“嘻”譯爲“無奈或驚訝發出的聲音”,我以爲不然。

爲了能夠完璧歸趙,趙國付出了多大的代價?之後又有着怎樣的發展? 第4張

從秦昭襄王自始至終玩弄藺相如於股掌之中的招數中分析,“嘻”字是秦昭襄王預言得到印證的感嘆,應該理解爲“哈哈,諸位,我的預言如何?”羣臣之“嘻”則是“哈哈,大王果然料事如神!”

藺相如耍小聰明的完璧歸趙,使得趙國形象受到嚴重損害,公理和正義完全站在秦國一邊。秦昭襄王對藺相如這套小把戲心知肚明:你想殺身取義博美名,我偏禮遇有加送回國。因此,秦昭襄王“卒廷見相如,畢禮而歸之。”

在完璧歸趙這回合爭鬥中,和氏璧作爲雙方鬥智鬥勇的道具已經退居其次,維護和展現國家形象纔是鬥爭焦點;秦昭襄王以和氏璧爲餌,步步爲營,穩紮穩打,始終佔據道義與法律的制高點;反觀藺相如,不識大體,鼠目寸光,將和氏璧看得高出國家利益和形象,挖空心思耍小聰明,出爾反爾做小人,背信棄義無廉恥,徹底站到了中原諸侯道德禮儀的對立面。

明代“後七子”領袖之一王世貞在《藺相如完璧歸趙論》中,將藺相如能完璧歸趙原因總結爲“是時秦意未欲與趙絕耳。”並假設如果秦昭襄王怒斬藺相如後,立刻派武安君白起率十萬大軍兵臨邯鄲城下,責問和氏璧去向,追究趙國失信之責,那麼,一次獲勝可使藺相如滅族,第二次獲勝和氏璧終究還是歸屬秦國。

歷史當然不能假設,但顯然,藺相如得以完璧歸趙並全身而退,絕非不畏強暴大智大勇,而是秦昭襄王高屋建瓴穩操勝券指揮若定。第一回合,藺相如贏得和氏璧,輸掉趙國的誠信;秦昭襄王“以空言求璧”丟了和氏璧,卻展現了秦國仁義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