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爲何說福臨繼承皇位,是清朝各方勢力均衡後的結果?

爲何說福臨繼承皇位,是清朝各方勢力均衡後的結果?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0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明崇禎十六年,年僅五十二歲的皇太極突然去世。由於生前沒有明確皇位的繼承人,從而引發了大清皇室強烈的皇位爭奪戰。最後結果是爆了冷門,實力最弱小、年僅六歲的皇九子福臨繼承皇位,即清世祖順治皇帝。那麼是什麼原因讓一個並無實力的小孩順利登上皇位,而最有實力的皇十四弟多爾袞和皇長子豪格,卻只能靠邊站呢?其實,順治皇帝福臨的繼位,最符合大清以及所有人的根本利益,是各方力量權衡後的必然選擇。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爲何說福臨繼承皇位,是清朝各方勢力均衡後的結果?

皇太極壯年毫無徵兆地離世,導致了激烈的皇位爭奪戰,給大清的國運埋下了重大的禍患。爭奪交戰的雙方,就是大清國最有實力的兩大親王:睿親王多爾袞和肅親王豪格。睿親王多爾袞是清太祖努爾哈赤的第十四子,也是皇太極的親弟弟,手中掌握着八旗中的兩白旗,戰功卓著、能力超羣,而且還有多鐸、阿濟格兩位同母兄弟的絕對支持,實力非常強悍。豪格是皇太極的長子,此時已經成年,跟隨皇太極久歷征戰,親自掌控八旗中實力最強的正黃、鑲黃兩旗,管理者正藍旗,同時還得到了鑲藍旗軍隊的支持,在軍事實力上佔據優勢。但在個人戰功和威信,以及個人的能力方面,與多爾袞相比略處劣勢。

總體而言兩方力量基本勢均力敵,雙方在皇位的爭奪戰中毫不退讓,劍拔弩張、魚死網破。無論是誰登上皇位,都一定會爆發戰爭,引發大清國內部的自相殘殺。原本蒸蒸日上的大清國將何去何從,是選擇內戰自相殘殺,還是選擇內部和平繼續昂首前行?答案是顯而易見的,選擇和平最符合大清的前途和命運,最符合整個大清民衆的利益。

大清未來的皇帝,只能從睿親王多爾袞和肅親王豪格兩人之外的第三人中選擇。這是一個死局,只有選擇第三人,才能避免流血衝突,才能解開這個死結。所以,當鄭親王濟爾哈朗提出由皇太極的嫡子,六歲的福臨繼承大位時,毫無爭議地得到了包括多爾袞和豪格在內的,所有朝中實力派的一致同意!

年僅六歲的福臨能夠登上皇位,與其說是多爾袞和豪格激烈爭鬥,兩敗俱傷,漁翁得利的結果,還不如說是原本就是歷史的必然選擇了福臨。

爲何說福臨繼承皇位,是清朝各方勢力均衡後的結果? 第2張

清太祖努爾哈赤時期分封的八個和碩親王,分別是:代善、阿敏、蒙古爾泰、皇太極,德格類、濟爾哈朗、阿濟格、嶽託八人。其中最有實力的當屬前四位,稱爲四大貝勒,也稱四大王,這是當時清國最有實力的人物。皇太極去世後,除了皇位爭奪相關的雙方之外,還禮親王代善,是努爾哈赤的第二個皇子,年紀最大,威望最高,人稱大貝勒,手中掌握着兩紅旗,最具有影響力;其次就是鄭親王濟爾哈朗,也是朝中元老大臣,是鑲藍旗旗主,影響力也很大;再就是努爾哈赤的兩個同母兄弟多鐸和阿濟格等人。

選擇一個年僅六歲又沒有任何根基實力的小孩繼承皇位,最符合朝中所有實力派人物的根本利益,他們都可以從這場皇位爭奪戰中分得一懷羹,弱化皇權,強化各自手中的權力。這與西漢初年,陳平、周勃等一幫元老大臣誅滅諸呂后,選擇沒有任何實力和根基的代王劉恆繼承皇位,有着異曲同工的目的。

福臨繼位後,多爾袞和濟爾哈朗成爲攝政王,在皇帝成年親政之前,實際操控朝中大權。多鐸和阿濟格也因哥哥多爾袞而間接受益。代善本就無意皇位,主要考慮他幾個兒子的未來。皇太極繼位,就是代善的極力推薦和擁立的結果,是忠實的保皇派,只要是皇太極的兒子繼位,他的政治目的也就實現了。

最失敗的當屬肅親王豪格,但作爲庶出的皇子,沒有能夠繼承皇位,也應該說得過去,關鍵是將自己的政治死敵多爾袞拉下馬,也算是基本達到了自己政治的目標。

爲何說福臨繼承皇位,是清朝各方勢力均衡後的結果? 第3張

清太祖努爾哈赤建立了“八王議政”共和式的政體結構,也就是說國家的重大事項特別是皇位的人選,由八大和碩親王共同商議決定。但經過皇太極的不斷努力,“八王議政”共和式的政體結構已經基本淡化了,皇權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強化,已經是真正的君主制政體了。

由於君主制政體的建立,一幫在前線浴血奮戰的將士,他們所效忠的對象,已經轉爲皇帝皇太極,能保障他們利益的也是皇太極。特別是皇太極親自掌握的兩黃旗將領,這種反應更爲強烈。所以,在皇位爭奪白熱化的時候,號稱滿洲第一勇士的鰲拜,帶領一幫將領,佩劍闖入大殿,撂下狠話“不立太宗的兒子,我們寧願去死!”意思很明白,如果登上帝位的不是皇太極的兒子,我們誓死不從,必將兵戎相見。至於皇太極的哪個兒子繼承皇位,對他們來說就不重要了。所以,作爲皇太極的嫡子,福臨繼承皇位,也符合大清廣大一線將領的根本利益。

綜上所述,福臨繼承皇位,是清國朝中各方勢力均衡的結果,是歷史的必然選擇,與漁翁得利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