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清朝時期考中舉人後,究竟有多大權力?

清朝時期考中舉人後,究竟有多大權力?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9.68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清朝時期考中舉人後,究竟有多大權力大家都熟知嗎?接下來小編給大家帶來相關的文章

中國的科舉制度從公元606年隋煬帝大業二年至公元1905年,清末慈禧廢除科舉制度共存在1300年,科舉時代,首先要經過縣州級考試,這級考試叫"童試",考中者稱爲秀才;再經省級考試,這級考試也叫"鄉試",考中者稱舉人。

清朝時期考中舉人後,究竟有多大權力?

古時候封建王朝,門閥士族良莠不齊,階層意識比較嚴重,底層老百姓想利用自己的勤奮來改變當前的階級,可以說成是鑽冰求火,好在自隋朝開始,當權者推行了科舉制,此後天下的知識分子就把考試這件事情作爲了人生道路中最關鍵的事情。科舉考試稱之爲是古時候老百姓唯一的上升臺階(戰爭階段以外),一朝考中便是享不完的富貴榮華,他人也會高看一等。

初中課文內容《范進中舉》裏的范進,是清人吳敬梓金庸小說《儒林外史》中的一個人物角色,范進貧困潦倒,在一直不斷地應考中度過了他的從前,考了二十多次,直至五十四歲才中了個秀才,擁有科舉的資質,想不到科舉竟然一試即中,變成舉人。中舉後他居然激動得“瘋”沒了,虧欠平日裏頗瞧他不起的岳父胡屠戶扇了他一巴掌,纔將他打得恢復過來。

儘管年紀變大中舉不易,可是也只是中了一個舉人,又不是舉人,如何就開心瘋掉?清朝舉人究竟有多大權力?明清時期的知識分子從沒有功名到有功名,從功名小到功名大,有童生,秀才,舉人,舉人四個等級。在其中秀才和舉人在是否俸給,可否做官2個層面迥然不同,導致生活水平和地位的極大差距。“十年窗下沒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是真正的真實寫照。

清朝時期考中舉人後,究竟有多大權力? 第2張

秀才沒有工資,不能做官,因此 沒有從源頭上轉變地位,必須自力更生賺錢養家。因而通常被稱作“寒酸秀才”。秀才有三層面的權利:一是可以見了知縣不叩頭,也有座位。二是犯事不能立即鬆掉牛仔褲子打屁屁。即便要打手板也只能由縣處級的學官動手,不能打差異。動刑要省廳准許革去功名纔可以。三是無需服徭役,房屋可以比另一家高三寸。

秀才一般應邀主持左鄰右舍和父老鄉親的婚喪喜慶,爲人民羣衆擬定各種公文,還能夠收好多個童生專家教授大學問,是多少還是有點兒好處的。可是對比舉人,秀才真是便是破落戶。秀才早已是萬里挑一了,一個縣三年才挑出來十幾個人,考舉人就更難了,市場競爭之激烈、難度係數之大,是如今的今年高考遙遠不可以一概而論的。舉人的通過人數極低,以清朝晚期爲例子,這一比例大概是70:1,乃至更低。

可是一旦中了舉人,此後便是私企的人了,影響力也就變成了“大哥”,享有官府政府特殊津貼,此後錦衣玉食,敢愛敢恨滋養。即便 不做官,還可以和縣處級黨員幹部不相上下,幫人說事兒,那時候當然會有些人上門服務送銀兩、送房,也有些人同意當牛當馬,做奴做僕。舉人立即入仕,一般全是做一個小官,部門管理院校,考評秀才們這類。

清朝時期考中舉人後,究竟有多大權力? 第3張

可是幹了小官之後,就不能再次報考,謀取做更大的功名了,因此 極少有舉人走這條道路。她們通常再次應考博取更高的功名,着實沒考上再考慮到入仕。但是舉人也會有混得好的,例如大家熟識的左宗棠。左宗棠三次回京參加會試,都名落孫山,大怒不會再參加會試,因此,左宗棠終身僅僅是舉人的身份。但左宗棠官至閩浙總督、陝甘總督和東閣大學士、軍機大臣等,封二等恪靖侯,也是拜相,也是封王,比狀元得意多了。

有趣的是,左宗棠一直對自身的舉人的身份耿耿於懷。1874年,左宗棠就職陝甘省長期內,向慈禧皇太后明確提出,期待回京參加會試。慈禧皇太后啼笑皆非:你一個事業有成、出將入相的人,跟一幫毛頭小夥兒一起參加會試?你沒嫌丟人,官府還嫌丟人呢。因此賜了左宗棠一個“同進士出身”,左宗棠終於了斷很多年心願。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