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揚州瘦馬”指的是什麼?在明清時期有什麼特殊含義嗎?

“揚州瘦馬”指的是什麼?在明清時期有什麼特殊含義嗎?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8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下面由小編給大家帶來揚州瘦馬的故事,感興趣的小夥伴接着往下看吧。

身世悲慘女,淚水溼青衫

小時在揚州長大,及稍懂事時便知道一個詞叫“揚州瘦馬”,詢問周圍人竟皆不知其意,隨之也就忘記了這個詞,後來偶翻閒書時又看見這詞,方弄明白其中之含意。

古代社會是以男性爲中心的社會,女性是附庸,雖說是皇帝皇后,平起平坐,但那主外和主內的關係是不容有半點偏差,皇家如此,平民亦然。那武后的牝雞司晨只能算是特例吧。

既然是附庸,一般地只是圍着男性打轉了,而那等而下之的,便淪爲男性的玩物,於是,男性納妾天經地義,女性嘛,如果稍微有個出牆的舉動,那肯定是人神共怒,全國共討之。

在那淪爲玩物的下層女性中,因爲地域或需求關係,形成了幾個比較著名的羣體,而且可以說是一個產業鏈,其中最爲著名的有以下四個,即:揚州瘦馬、大同婆姨、泰山姑子和西湖船孃。

“揚州瘦馬”指的是什麼?在明清時期有什麼特殊含義嗎?

一提起這瘦馬,立即就會想起馬致遠的“古道西風瘦馬”,不過,這揚州的瘦馬同我們平常意義上那個疲弱之馬是沒有一毛錢的關係,它是指在明清兩代,揚州隨着鹽商富戶的增多,爲了滿足他們納妾的需求而產生的一個職業,就是把通過各種渠道弄來的小女孩養大後,賣給他們作妾,說得直白些,也就是專業“二奶養殖基地”。

這瘦馬的客戶羣當然並不止在揚州本地,隨着“品質”的提高,顧客滿意度的熱漲,揚州瘦馬在全國形成了很高的美譽度,記得當年曾國藩大人在同太平軍血戰之時,得了一種怪病,可能屬於那種“癬疾”,奇?無比,夜不能寐,於是吩咐兒子帶了三百銀子,去揚州買了個瘦馬,天天晚上給他撓??。

當然,養瘦馬的現象並不止於揚州,其實全國各地都有,只是沒有揚州這麼集中,這麼專業而已,如那後來名滿天下的柳如是,五歲即被蘇州的“媽媽”豢養;但崇禎皇帝寵愛的田貴妃卻是正宗揚州瘦馬,據說她出生的小巷還更名爲“田家巷”,看來這揚州品牌,不唯民間買賬,即使皇家也是樂意買單滴。

至於瘦馬這一稱呼的來歷則說法不一,主流說法是揚州本地的客戶羣有着集體的審美情趣,都比較喜歡瘦的。客戶就是上帝嘛,於是那些養殖基地的人就刻意把女孩們養成瘦肉型的乖巧女人。

這個就有點望文生義地想當然了,男人對女性身材的審美喜愛是不一樣的,所謂“環肥燕瘦”,各擅勝場,有人喜歡瘦骨嶙峋的,有人獨愛豐滿肥腴的,不一而足。何況這揚州瘦馬的銷售對象是面對全國的客戶羣,哪兒能獨獨去只滿足本地客戶的審美情趣。

這一名稱的來由是源自白居易的一首詩,叫作《有感三首》中的一首,詩云:“莫養瘦馬駒,莫教小妓女。後事在目前,不信君看取。馬肥快行走,妓長能歌舞。三年五歲間,已聞換一主。借問新舊主,誰樂誰辛苦。”

白居易是被譽爲現實主義詩人,寫有《賣炭翁》一類同情下層民衆的詩作,但如果挑開這華麗的帷幄,走出來的卻是一個地道的無行文人。他家中妻妾成羣,光豢養的樂隊就有美女上百人,妾啊婢的根本也分不清楚,但原則上是三年一換。他就如同一個錢掙得太多之人,時常感嘆現在窮得只剩下錢了一樣,一邊玩弄着女性,一邊又爲她們的身世發出陣陣同情之聲。

這首詩中就是勸誡人們少幹些缺德事,不要把瘦馬駒養成肥馬賣給人受苦,也不要把小妓女養大了賣給男人取樂。此詩將“瘦馬駒”與“小妓女”並稱,於是後世便將這樣的行爲代稱爲養瘦馬。

而現在揚州俚語中,還把娶媳婦叫“娶馬馬”,至於粵港等地將女性貶稱爲“馬子”,不知道同這瘦馬有無關係,但昨天我在路上還聽到兩個中學生在說誰誰誰的馬子很漂亮倒是真事。

揚州瘦馬的來源主要還是從周邊貧困人家選取,尤其是災荒年間從流民中獲得,一般年齡都很小,根據可塑程度,一般分爲三個等級,清代丁耀亢在《續金瓶梅》中有過描述。

“揚州瘦馬”指的是什麼?在明清時期有什麼特殊含義嗎? 第2張

一等資質的女孩,將被教授“彈琴吹簫,吟詩寫字,畫畫圍棋,打雙陸,抹骨牌,百般淫巧”,以及精細的化妝技巧和形體訓練。

二等資質的女孩,也能識些字、彈點曲,但主要則是被培養成財會人才,懂得記賬管事,以便輔助商人,成爲一個好助理。

三等資質的女孩則不讓識字,只是習些女紅、裁剪,或是“油炸蒸酥,做爐食、擺果品、各有手藝”,被培養成合格的主婦。

這樣分類養出來的瘦馬,賣得快,價錢也好。就跟華爲賣手機一樣,高端、中端、低端,全線鋪貨,針對不同消費羣體需求,實施精準營銷,總之走過路過全不放過。

瘦馬們主要是準備着給人當小妾,儘管作妾並不意味着幸福,但好歹總比去青樓好許多吧,至於那些實在看走眼,砸在手上的,也就只能賣與青樓,或賣笑接客,最不濟的當然只好在裏面打雜了。

這樣的女子是最悲慘的,她們無依無靠,無家可歸,遊離於茶樓酒肆門前,成爲流鶯,謂之“站關”,也即是今日之站街女。每日傍晚,她們塗脂抹粉,打扮妖冶,出入巷口,燈前月下,面色蒼白,已無人樣。倘若生意不好,直至夜間都找不到主顧。最後黯然離去。明人張岱寫道:“夜分,不得不去,悄然暗摸如鬼。見老鴇,受餓,受笞,俱不可知矣。”

妾在明清時是一個男人身份的象徵,但歷代商人的地位是很低的,不是你有錢就能隨意納妾的,即使你要納也不能在良家婦女中選擇,只能在青樓妓館中挑選,這是有嚴格規定的,所以說,揚州瘦馬的勃興是同工商業發展有着密切關係的,因爲,這些瘦馬的主要銷售對象就是這些商人,也是揚州作爲工商業大都會所必然產生這一現象的前提。

“揚州瘦馬”指的是什麼?在明清時期有什麼特殊含義嗎? 第3張

長得漂亮是瘦馬們的先決條件,但並不是唯一條件,揚州瘦馬之所以名滿天下,是因爲他們從小就被灌輸要“自安卑賤”,不能爭風吃醋,要把正妻當成“主母”一樣看待。這樣的觀念幾乎已被洗腦。可以說,這種做妾的心態纔是“揚州瘦馬”冠絕天下的根本原因。畢竟,哪個男的也不想娶回一個妾後,家裏就雞飛狗跳,永無寧日了。

揚州瘦馬會伺候人,進退有度,落落大方。但是,她們的結局都免不了一個悽慘。雖然她們文化素質高,技藝精湛,姿色出衆,也只能作爲富豪的小妾或奴婢,實質上就是有錢人的精神和肉體玩物。無法轉正成爲正妻。一旦年老色衰,或者富商玩膩了另尋新歡,就十分悲慘。也無法再嫁人,她們是可以被隨意轉讓和出賣,遇到善妒的主婦,往往還會成爲發泄毒打的對象,甚至杖斃投井,亦然常事。

表面上她們依據外貌條件,膚若膏脂,纖態盈盈,行若翩鴻,臥如嬌鶯,很是被人追捧,但說穿了,她們只是一件物品,被人挑來選去,她們是從雛妓一路走過來的,是被買賣的對象,箇中的辛酸和苦楚只有她們自己才知道。

她們中的絕大部分人,永遠是今天不知明天身在何處,會有什麼樣的結果,遇什麼樣的男人,面對什麼樣的家庭,如漂萍無所依,隨風隨水,永遠不能掌握自己的命運。

揚州二十四橋邊的芍藥,在圓月映照下,悽清美豔,但有誰知,有多少那如花美眷的水樣女子,成爲瘦馬供人驅使和蹂躪,胭脂染紅了運河古渡頭的綠波;在一片繁華景象下,和着多少女子的辛酸淚,在歷史的長河中流淌;那瓊花綻放的土壤裏,又掩埋了多少揚州瘦馬的冤屈的魂……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