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朱元璋爲了確保明王朝的長治久安,其具體的辦法是什麼?

朱元璋爲了確保明王朝的長治久安,其具體的辦法是什麼?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4.05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洪武三年(1370年)四月,明太祖朱元璋爲確保明王朝的長治久安,想方設法加強皇室本身的力量,其具體的辦法就是分封諸子爲王。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他把宗室二十五人(24個兒子和1個從孫)封爲藩王,分駐北部邊境和全國各戰略要地,想通過他們來屏藩皇室。朱元璋曾說的:“天下之大,必建藩屏,上衛國家,下安生民,今諸子既長,宜各有爵封,分鎮諸國。”從全國來看,這些封藩主要有兩類:一是腹裏,二是邊塞要地。受封諸王在自己的封地建立王府,設置官屬,地位相當高,公侯大臣進見親王都得伏而拜謁。

朱元璋爲了確保明王朝的長治久安,其具體的辦法是什麼?

明朝初年,每一個藩王除食糧萬石以外,還有軍事指揮權。藩王於王府設親王護衛指揮使司,轄軍三護衛。護衛甲士少者3000人,多者1.9萬人。九位塞王(遼、寧、燕、谷、代、晉、秦、慶、肅)因有防禦蒙古貴族侵擾的重任,所以護衛甲士尤多。北平的皇四子燕王朱棣擁兵10萬,大寧的皇十七子寧王朱權“帶甲八萬,革車六千”。他們在邊塞負責築城屯田、訓將練兵、巡視要害、督造軍器。晉王、燕王多次出塞征戰,打敗蒙元殘餘勢力的軍隊,尤被明太祖重視,軍中大將皆受其節制。甚至特詔二王軍中小事自斷,大事才向朝廷報告。尤其是燕王朱棣,由於功績卓著,朱元璋令其“節制沿邊士馬”,地位獨尊。

藩王勢力的膨脹,勢必對中央政權構成威脅。在朱元璋大封諸王的時候,時任平遙縣訓導的葉伯巨就指出,藩王勢力過重,數代之後尾大不掉,到那時再削奪諸藩,恐怕會釀成漢代“七國之亂”、西晉“八王之亂”的悲劇。提醒朱元璋“節其都邑之制,減其衛兵,限其疆土”。朱元璋不但聽不進勸告,反而將其下獄囚死。

在分封之中,朱元璋曾規定凡受封諸王必須離開京城,到封地就藩。不允許各親王之間相互往來,即使入朝,也不能同時前來,必須一王離京,另一王纔可啓程。朱元璋此舉的目的在於避免諸王相互串聯,與中央相對抗。所以,諸王就藩,可以說是“生離死別”。但朱元璋的用心良苦,卻未能收到預期的後果。

朱元璋爲了確保明王朝的長治久安,其具體的辦法是什麼? 第2張

“靖難”遺訓

明太祖朱元璋不僅分封諸子爲藩王,而且在其成法中有一條是關於“靖難”的。朱元璋當國時,恐權臣篡權,規定藩王有移文中央索取奸臣和舉兵清君側的權利,他在《皇明祖訓》中說:“朝無正臣,內有奸逆,必舉兵誅討,以清君側。”後來的朱棣即以此爲理由,指齊泰、黃子澄爲奸臣,須加誅討,並稱自己的舉動爲“靖難”,即靖禍難之意。故而靖難之役中朱棣的口號是“清君側,靖國難”。

這其中,“靖難”的意思:“靖”指平息,掃平,清除。“靖難”代表平定禍亂,平息戰亂,掃平奸臣的意思。不過太祖的成法裏面還有一條就是皇帝先召喚藩王,藩王才能起兵,且成功剷除奸臣後要五日之內離京。所以這不過是朱棣想要奪取皇位的一個藉口而已。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