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宋朝時期,家中經濟條件差的學子是如何籌集趕考所需盤纏的?

宋朝時期,家中經濟條件差的學子是如何籌集趕考所需盤纏的?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8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說到明朝。大家都會想到什麼呢?下面小編爲各位介紹一下相關的歷史事蹟。

在古代的封建社會中,科舉制度的出現無疑是天下學子的福音,如果能夠金榜題名,將意味着結束自己數十年的寒窗苦讀,迎來自己的仕途,這是天下所有讀書人都夢寐以求的事情。因此,進京趕考對學子們來說就是一次改變自己命運的機會,意義重大,但是如果是寒門學子,家中經濟條件差,從外地遠赴京城,需要大量的盤纏,那在宋朝時這些寒門學子是怎麼籌集趕考時所用的盤纏呢?

宋朝時期,家中經濟條件差的學子是如何籌集趕考所需盤纏的?

因盤纏之難,棄考者不在少數

宋朝是一個重文輕武的朝代,宋代的科舉制度相比較前代的科舉來說,更爲開明與合理,例如宋朝的科舉擴大了取士的範圍,尋常的百姓也可以參加科考。依照當時科舉的規則,學子們鄉試成績合格後,下一步就要到京城參加省試了。

受到科舉制度的影響,平民子弟中參加鄉試並通過的人大有人在,但是如果學子自身的家境貧寒,即便是自己的成績優異,往往也並不一定能夠去赴京再考。因爲這一路的盤纏就是擺在他們面前的一大難關,而且到了京城之後,衣、食、住、遊樣樣都需要錢。所以當時有很多已經通過鄉試的學子,因爲自身的經濟原因最終不得不放棄掉進京趕考這個機會,棄考的人中以四川、嶺南地區爲多,原因無非就是距離京城路途遙遠,路不好走,所需要的盤纏更多罷了。

宋朝時期,家中經濟條件差的學子是如何籌集趕考所需盤纏的? 第2張

官府贊助,學子籌集

學子們中出現這樣的情況,重文輕武的宋朝肯定要想辦法解決這個問題。爲了緩解寒門學子們赴京時的盤纏不足的問題,宋太祖曾經下令印出專用的“官券”,赴京趕考的學子們憑藉此券可以在赴京沿途中得到各級官府的食宿招待,這種“官券”的出現解決了當時很大一部分寒門學子的經濟困難問題。

等到了宋徽宗時期,徽宗曾經下令地方各級官府承擔所有進京趕考學子們的費用,使得寒門學子進京趕考的費用成爲了“公費”。當然除此之外,也會有學子自己籌集資金的,封建社會中讀書人所處的士大夫階層永遠都是受人所尊敬的,籌集資金往往更容易一些,對於那些勤奮好學經濟困難的學子們,同鄉同族往往都會出資贊助一筆。

“貢士莊”與“義約”,相助寒門學子

據《龍陽縣誌》記載:“易金市屋,日僦月儲,爲貢士資。”

北宋滅亡後,南宋變得岌岌可危,經濟上也變得蕭條,無法再向以前那樣對趕考學子們進行“公費”的優惠政策,於是很多地方出現了一個名叫“貢士莊”的模式,有的是民辦,有的是官府辦的。這個“貢士莊”中有田地、有房產,還有人專門負責管理,將每年收益的田賦、房租等利潤收集起來,來補貼當地學子趕考時的花銷。類似於我們現在的“公益組織、慈善機構”,不過“貢士莊”所服務的對象只限於本地戶籍的學子,對自身資產和發放有明確的規定,也有着自己的管理制度。

宋朝時期,家中經濟條件差的學子是如何籌集趕考所需盤纏的? 第3張

在民間,有的地主鄉紳也會通過一種名爲“義約”的方式來資助這些學子們,這種“義約”往往是由當地的地主鄉紳或是在外做官的人發起,地方官員、宗族成員等等或多或少的都會捐助一些財物,捐助的這部分財物資助於寒門學子趕考時的費用,而且長期的“義約”還有一套按照約定形成的管理制度,例如就像趕考的學子們可以得到“義約”的資助,但是考中進士日後騰達了也要出資來回饋家鄉的“義約”,以此來形成一個良性的循環。

可以說,“貢士莊”和“義約”的出現解決了部分寒門學子的赴京趕考的經濟難題,也不在因爲囊中羞澀從而放棄這一步登天的機會,當然這樣也爲選拔人才提供了一個更爲公正和寬闊的平臺,是值得推崇的。而這些寒門學子籌集費用的多種方法,也是在側面反映出了古代學子科考之路的艱辛。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