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明宣宗這樣有功績的帝王,他爲後人留有哪些安全隱患?

明宣宗這樣有功績的帝王,他爲後人留有哪些安全隱患?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3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洪熙元年(425年)五月,明仁宗過世,皇太子朱瞻基登基,即明宣宗;宣德十年(1435年)正月,宣宗過世,一共做了九年半的君王。當政期內,宣宗基本上承繼了永樂、洪熙年裏的清明政治局面,任用“三楊”、蹇義、夏元吉等數朝老臣,實行與民休息的國家政策,促使明初社會經濟發展快速,民間進而安居。宣宗自己頗知民間疾苦,常常以在歷史上重視民力、愛護百姓的漢文帝劉恆、隋文帝楊堅、唐太宗李世民等君王勉勵自己,因而總結出經驗:國家之強盛,取決於輕徭薄賦、百姓安定;而國家沒落,必因爲興修水利、妄動兵戈。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明宣宗這樣有功績的帝王,他爲後人留有哪些安全隱患?

可是人非聖賢,即便 如同宣宗那樣相對有功績的君王,一樣也存有這一些缺欠,因爲其施政的錯誤,及國家政策的缺欠,總還是爲後人留有一些安全隱患,在其中有的乃至遺患無窮,從總體上,能夠梳理爲下列三方面:

一、棄守交趾

交趾,是今日的紅河流域,自漢武帝時期起,就屬於中華中原王朝,歷經上千年之久。晚唐五代時,中原混亂,力不能及,因此 交趾藉機自立,割據獨立。

永樂四年(1406年),交趾內戰,陳朝被胡氏奪取。明成祖起先收容陳朝王子,之後又出兵把他送回,打算冊封新王。可是胡氏中途殘害了陳朝王子,並另外對接送的明軍多有殺傷,主動叫囂。

成祖大怒,馬上出兵征討判逆,第二年平定交趾叛變,捉拿胡氏叛臣,並廢止王國,開設交趾布政使司,到此擺脫中華四百多年的交趾重返中原板圖。

儘管再次取回交趾,可是當地人早已獨立四百年之久,針對中原歸屬感基本上不會有,再加上明代管理本地的高官對於交趾橫徵暴斂,促使本地的老百姓奮發抵抗,數次舉行農民起義,擊敗明軍。而明軍在交趾的駐兵消耗極大,所得卻寥寥無幾,確實得不償失。成祖健在時,沒人要敢明確提出自交趾撤兵的提議。

自宣德元年(1426年)起,明軍在交趾屢次被本地抵抗陣營戰勝,喪師無數,國家消耗也更加巨大。宣德二年(1427年),交趾人連續戰勝成山侯王通、安遠侯柳升帶領的明軍,王通負傷,柳升犧牲。

當年十月,宣宗在徵求了諸輔臣的建議後,決心捨棄交趾,撤銷駐紮官員部隊,以解決這一給與大明巨大壓力的燙手山芋。宣德三年(1428年),在宣宗的決策下,明代宣佈捨棄交趾,撤退歸國。儘管這一決策促使明代在南方的工作壓力和無休止的投出去進而消除。

可是長久來看,明代棄守交趾,卻是使得當初成祖征討胡氏、“郡縣安南”,以威懾西北諸藩國的措施半途而廢。明軍自交趾撤兵,毫無疑問是對叛亂者的讓步,也大大的危害了大明國威。此後,西南各藩屬已不對大明誠惶誠恐、恭順低伏。只是慢慢起了輕視的心,自此西南麓川、緬甸等地、甚至國內廣西、土司,都已不畏服,要敢主動叫囂大明,與宗主國兵戎相見。

宣宗考慮不周全,爲減少短期內消耗、急切捨棄“消耗極大爛攤子”的交趾,輕率撤兵,成祖千辛萬苦所收復的故地再一次喪失,實在感到遺憾,這與宣宗錯誤的決策之是離不開的。

二、開設內書堂

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明太祖朱元璋在開設內官諸司衙門同時,也制訂了“內臣不可干涉政務,翻令者斬”的諭旨,做成鐵牌,懸架於宮門之側,已警告後人子孫後代。

自此,建文、永樂、洪熙諸朝都遵循明太祖規章制度,嚴苛使用宦官,並限定其權力。儘管有鄭和那樣的名垂千古宦官(明制,宦官諸司衙門首領稱太監、副手稱少監),可是在宣德之前,宦官的勢力被嚴格限定,其干涉政務的能力和條件都不會有。

宣德元年(1426年),宣宗在登基當初,就更改祖制,“凡奉旨收入官人,選年十歲左右者二三百人,撥內書堂讀書,令大學士陳山等教授之”。每一年都選取好幾百新進宮的小宦官,在大學士(之後是翰林清貴官員)的教育下,學習文化知識、儒家經典著作,歷經多年的塑造,在其中優秀者會被補入宮內各職司就職。

明宣宗這樣有功績的帝王,他爲後人留有哪些安全隱患? 第2張

永樂之後,應對衆多複雜政務,君王逐漸有心有餘而力不足的感覺,身旁的祕書:諸大學士們,則剛開始大量地肩負起平時政務的解決,得到 了代皇帝作出決策(即票擬)的權利,影響力勢力日漸重要。明朝內閣制度,從而開始成型。

宣宗都還沒即位前,就預料了以後內閣制勢力會越來越大,一定會變成皇權的牽制和威協,自身能夠以充足的活力和勤勉的執政來掌控這一些賢臣,可是不可以確保今後子孫後代嗣皇帝也可以有祖先一般的活力和恆心,緊緊操控皇權。

因此,宣宗有心幫扶一股親近的力量,來牽制憑着內閣制度而慢慢操控朝廷的文官集團,並且這股能量還務必受自身、及其後人子孫後代所操縱;另外也是有工作能力、有所作爲制約文官集團。最好的挑選,當然便是晝夜隨侍身旁、做爲天子傭人存有的宦官集團了。

宦官做爲皇帝身旁最親密接觸人,理所當然受君王信任,另外,他們人體殘缺不全,沒有子孫後代,也不用擔心會產生世襲家族。做爲皇家僕人,他們的權益與皇室是一致的,忠誠度無需猜疑。假如提升他的知識,授予他們解決政務的資格,那便是牽制文官集團的天然助力。

明宣宗這樣有功績的帝王,他爲後人留有哪些安全隱患? 第3張

充分考慮這一些,宣宗才決策培養宦官中的“知識分子”,讓他們熟識禮儀知識歷史典故、儒家經典著作,今後好給自己分攤政務處理。此外君王不方便直接出面與文武官發生爭執,全部意味着皇權出面與文官集團猛烈交戰的事兒,都能夠由宦官首領代爲左右,那樣,皇權不會被文官集團空架,而皇帝還可以緩解工作壓力,能夠更好地操縱朝廷。

可是,宣宗開設內書堂的制度,不管出自於如何的目地,最後牽制文官的目地也算做到,此項制度針對大明後人,的確遺禍不淺。宦官集團倚仗皇權牟取了本來不屬於他們的權利,客觀上促使大明的政冶構造產生巨大更改,朝廷自宣宗之後已不清明,後人皇帝怠政者佔多數,這促使宦官可以假借皇權操縱朝廷,與文官爭鋒相對,角逐權利,國家因而施政錯亂。

三、過於修身養息

過度修身養息,而忽略了對北方地區蒙古各遊牧民族的打壓,造成 遊牧民族迅速興起,在明英宗時期給中原王朝產生了禍端。在明成祖時期,多次北伐對北方地區的蒙古部落可謂是一直強力嚴厲打擊。這類狀況下蒙古部落難以獲得發展和壯大,可是來到明宣宗時期廢棄了這一國家政策沒有怎麼北伐,結果給了蒙古部落做大的機遇,之後的瓦剌就給大明帶來了非常大的麻煩。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