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隨着李自成日益逼近北京,崇禎對南遷爲何依舊猶豫不決?

隨着李自成日益逼近北京,崇禎對南遷爲何依舊猶豫不決?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9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相傳,崇禎皇帝曾經做過一個夢,夢見一位長者給了他一張紙,上面寫着一個“有”字。崇禎皇帝拿給大家看,衆人都說是大吉大利之兆,主“大有”、“富有天下”之意。後來,有一個會拆字解夢的人告訴他:這個字很不祥,因爲“有”字拆開,就是“大不成大,明不成明”,表示大明殘破不堪的意思。崇禎皇帝黯然失色。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隨着李自成日益逼近北京,崇禎對南遷爲何依舊猶豫不決?

這一年,李自成的勢力在河南、湖北、陝西、山西等地迅猛發展,出兵北京的計劃正在落實之中。南方地區同樣烽火連天。張獻忠率大軍由南昌南下,連續攻佔長沙、衡州,江西、廣西的許多地方也相繼陷落。進入甲申年後,張獻忠溯江西上,進入四川,擊敗了對朝廷忠心耿耿的著名女將軍秦良玉,一舉攻佔了萬縣等地。

此時的朱由檢萬般無奈,他焚香沐浴後禱告天地,請求神靈指結果,扶乩之後神仙的回答是:“帝問天下事,官貪吏要錢。八方七處亂,十竈九無煙。黎民苦中苦,乾坤顛倒顛。干戈從此起,,休想太平年。”崇禎皇帝看後默默無言。

1644年正月初三,崇禎皇帝招來一位名叫李明睿的官員,詢問禦寇之策。李明睿請他命所有人等迴避,然後直截了當地建議他:值此天下洶洶之際,唯一可行的辦法就是南遷,回到大明朝祖先開基創業的南京去。就當時的情形看,整個國家只有江浙一帶還稍許平靜一些。

朱由檢沉思良久,說:“這件事關係過於重大,不可隨便說出口。”然後,他用手向上指指天,意思是:不知天意如何?

李明睿勸他當機立斷,免得事到臨頭後悔莫及。朱由檢說:“這事兒我早就想辦了,可沒有人贊助,所以拖到了今天。你的想法和我很吻合,外邊不願意怎麼辦?此事重,你務必保密,切不可輕易泄漏出去。否則,你的罪過不小。

“南遷之議”是朱由檢唯一延緩大明的機會了。可惜,這位皇帝的優柔寡斷葬送了這唯一的機會,或許這就是命中註定。

隨着李自成日益逼近北京,崇禎對南遷爲何依舊猶豫不決? 第2張

朱由檢的皇后姓周,是一位端莊穩重的美貌女子。史書記載,看到她的人會“瞑眩不自持”,表明她的相貌光彩照人。她爲朱由檢生了三個兒子,二人的感情很不錯。這位周皇后自幼熟讀經史,與崇禎皇帝很有共同語言。但她從不干預朝政,也不爲自己的孃家人謀取什麼私利。值此天下大亂之際,有一天,她特別委婉地對皇帝說:“我們在南京還有一個家呢。”沒想到,朱由檢立刻聲色俱厲地追問她是什麼意思?追問她聽誰說要南遷?嚇得皇后再也不敢多說什麼。

張嫣是天啓皇帝朱由校的皇后,是朱由檢的皇寡嫂。這是明朝有名的賢后。她知書達理,對小叔子很好,曾經幫助朱由檢度過了繼位之初的困難時日。朱由檢特別敬重自己的這位嫂子。然而,她反對南遷,認爲這將損害皇帝小叔子的形象。朱由檢聽說後,馬上怒氣衝衝地前去質問張皇后,聽誰說自己要南遷?張皇后知道事關人命,堅決不肯說出人名。崇禎皇帝再三逼問,最後張皇后表示,如果皇帝一 定不依不饒地逼問是誰說的話,自己可以自殺謝罪。朱由檢這才倖悻作罷 。

由此,給人造成了一個強烈的錯覺,就是皇帝是堅決反對南遷的。誠如我們已經看到的那樣,實際情況根本不是這樣。實際上,崇禎皇帝心裏可能極度矛盾。一方面,他應該很清醒知道,南京作爲留都,有一套完整的政府機構,且有重兵駐守。在那裏是有可能再圖振作的。爲此,他祕密命令在天津海邊準備了兩百艘海船和一千名精兵衛隊,隨時準備揚帆南行;另一方面,他特別害怕臣民認爲自己怯懦,害怕丟面子,其中,可能也有害怕動搖民心的意思。爲此,他猶豫不決首鼠兩端。

隨着李自成日益逼近北京,崇禎對南遷爲何依舊猶豫不決? 第3張

隨着李自成大軍日益逼近北京,李明睿再也無法沉默,他公開上書皇帝,建議立即南遷。崇禎皇帝依舊猶豫不決。

幾天後,左都御史李邦華建議,皇帝自己留在北京,讓太子到南京監國。崇禎皇帝還是猶豫不決。

見此情景,李邦華再退一步,請皇帝將兩位皇子分封到太平寧國二府,以便拱衛南北兩京。崇禎皇帝再次猶豫不決。

史書記載說:皇帝“拿着奏疏,繞殿徘徊,一邊讀,一邊嘆氣!”

恰在此時,出現了一位觀點極端、忠君愛國、特別慷慨激昂的官員,此人名叫光時亨。他上書皇帝,激烈彈劾李明睿。這一來,皇帝又猶豫了,在朝堂上,,他一反私下的主張,慷慨激奮地宣佈:“國君死社稷,正也,我下定決心了。”

李明睿不理那一套,再次上書,請求一天都不要耽擱,立即南遷。光時亨也更加激烈,指出“不殺李明睿不足以安人心”。許多大臣覺得皇帝好像也反對南遷,於是紛紛附議,請殺明睿以安天下。皇帝的表現則是在殿堂上,當着羣臣的面,又一次說了許多頗動感情的、同樣大義凜然慷慨激昂的話。退朝後,他卻極度鬱悶,懊惱透頂,對身邊的近侍說:“光時亨真該死,我姑且饒他這一次。”這位總是在顛三倒四中殺伐決斷的皇帝,偏偏在最需要決斷的時候,變得毫無決斷。

李自成進北京後,李邦華等主張南遷的大臣或逃走,或自殺,堅不投降。偏偏是那位光時亨,幾乎是在第一時間便投降了李自成。

李自成包圍北京之後,崇禎皇帝朱由檢曾經多次試圖脫出危城,逃往南方,然“欲遷不得”,均沒有如願。最後,他只能在一個太監的陪伴下,走向景山下的那棵樹,走向那令他的臣子所“不忍言”的結局。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