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未解之謎 > 古代修建長城需要大量的磚石 古人是怎麼運上山的

古代修建長城需要大量的磚石 古人是怎麼運上山的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0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給大家準備了:古代長城修建,感興趣的小夥伴們快來看看吧!

俗話說“不到長城非好漢”,對於不少遊客來說,去北京遊玩,除了故宮外,長城也是一個必備的打卡聖地。它的恢弘在於它的長度和規模,據統計現存的長城總長度多達2.1萬公里,是名副其實的萬里長城。

我們如今看到的長城大多由磚石構成,這就讓我們不免產生一個疑問,在古代沒有大型起重機械,也沒有可以用來運輸貨物的卡車,古人又是如何將那些巨石運到長城上的呢?

古代修建長城需要大量的磚石 古人是怎麼運上山的

要解答這個問題,我們首先要弄清楚長城的來龍去脈。

雖然人們往往會覺得長城是秦始皇在統一六國之後修建的,但實際上這只是一種誤解。早在春秋時期,爲了防備北方遊牧民族,中原各國已經開始修築長城,只不過因爲各國人力物力水平有限,這些零散修建的長城大多隻是短短的一截,只能用來在某一地區充當防禦工事。

到了秦統一六國後,秦始皇纔開始大規模修築長城。可是,秦朝距離現在已經有兩千多年了,當時的建築水平十分有限,人們築造長城時也只好因陋就簡。

秦長城和後來的漢長城一樣,多是使用古老的夯土版築工藝,這種築城方式最早可以追溯到龍山文化時期。所以,對這種技術就不要有太大期望了。

秦人修築長城時,會先在地上挖溝,放入基石並加以固定,用木板和基石搭成一個小木盒,再將黃泥填到木盒裏面壓實,等到黃泥凝固最後再將木板撤去。

雖然聽上去很簡單,但畢竟是在修造防禦工事,人們也會格外用心,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他們甚至會事先將黃泥加熱炒熟,殺死泥土中的蟲卵,防止蟲子對牆體的破壞。

另外,他們還會現場取材,用工地旁邊的蘆葦或稻草編成槽板,插在黃泥裏。這樣一來既方便城牆排水,也能增加牆體的強度。

總體來看,這種版築技術不費時也不費力。根據記載,當時一支不到百人的築城隊伍,一個星期就能搭建足足一公里長的長城牆體。可以說,秦長城也在側面反映出秦人務實、踏實的生活態度。

當然了,並不是所有的秦長城都是這樣的建造方法。一些重要的地段,人們會利用周邊現成的石材加工成規則的石片來交錯疊壓,打造更加堅固的石質長城。

這種石頭城牆用的不是我們現在經常看見的那種巨石,它更加扁平。與夯土長城相比,這種石片疊壓的長城在堅固程度上有過之而無不及。

漢朝時期的北境戰亂更加頻繁,因此漢朝對於長城也更加重視。同時隨着時代的發展,新的築造工藝也開始成熟。漢朝人除了夯土築城和用石片壘城外,還學會了用土坯砌牆。

這種建築方式有些像我們現在一些地區用磚頭壘牆的方法,不過,漢朝人用的“磚頭”,卻是沒有燒製過的泥磚坯。與夯土築城一樣,土坯材質的長城最大的優點同樣是就地取材,更加方便。甚至由於少了挖溝填埋地基這一步,它的建造速度還要快過夯土法。

只不過,無論是和夯土長城還是石質長城相比,它的耐用性和堅固程度上都稍微差上一些,堪稱長城界的速成款。只不過,由於建造速度快,這種量產版長城在漢代最爲多見。

古代修建長城需要大量的磚石 古人是怎麼運上山的 第2張

有些網友看到這裏可能就覺得有些納悶了,那我們平時旅遊看到的那些由石磚築造的長城又是什麼長城呢?這種長城大多源自於明代,即所謂的明長城。

秦漢之後,有的限於國力,比如南北朝大分裂時期,有的因爲地緣環境不同,比如宋、元,已經少有王朝會對長城如此上心了。唯獨明代,出於軍事需要,對於長城的修造極爲重視。

而此時距離秦漢時期已經過去一千多年,在技術水平上,明長城堪稱古代衆多長城的巔峯。我們如今看到的那些磚石,並不是天然石材打磨支撐,而是由明代工匠燒製的專用建材。

這種外部由磚石結構組成的長城,堅固程度令人髮指,如果我們仔細觀察,甚至還能在一些磚石表面看到工匠們留下的名字、籍貫等信息,這不是爲了什麼紀念,而是用來當作追責時的證據。可以說,明長城的每一塊磚石,都凝結着製造者的心血和汗水。

除了磚石以外,它的粘合技術更是讓現代人都讚不絕口。這些磚石,由於用上了糯米糊做底液,摻雜沙子、碎石乃至煤渣的粘合劑,彼此間的粘合性極強,這也是爲什麼明代長城並沒有使用大塊石材的原因。

古代修建長城需要大量的磚石 古人是怎麼運上山的 第3張

最後,回到我們開頭的那個疑問,無論是春秋、戰國、秦漢還是明朝,長城的建造者們都有意無意地將“就地取材”看得很重。在這樣的要求下,人們無需去動輒幾十公里外挖掘搬運那些堅固卻笨重的巨石,即使是明長城這種長城中的VIP,也通過使用粘合劑摒棄了對巨型磚石的依賴。

可以說,正是因爲這種以量取勝的思路,萬里長城這一世界建築史上的工程奇蹟才能出現。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