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呂不韋怎麼說都對秦國有功 秦始皇嬴政爲什麼還要逼死他

呂不韋怎麼說都對秦國有功 秦始皇嬴政爲什麼還要逼死他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3.91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給大家準備了:呂不韋和秦國,感興趣的小夥伴們快來看看吧!

呂不韋作爲秦國的相邦,爲秦國一統天下鋪好了最後一里路。

《太史公自序》:“(呂不韋)結子楚親,使諸侯之士斐然爭入事秦”。

呂不韋跟隨秦王子楚入秦爲官,並一步一步的走上相邦之位,而執政後的呂不韋,以自己爲成功案例,進一步打造“秦國夢”,致使大量東方六國的士人,奔向秦國、依附秦王,形成天下民心向秦國的事實局面。

呂不韋怎麼說都對秦國有功 秦始皇嬴政爲什麼還要逼死他

正是這種局面的形成,秦國不但不再是東方六國百姓眼中的虎狼之國,還成爲百姓爭先向往的理想之地。呂不韋爲大秦的一統,打好了結實的輿論基礎。

然而呂不韋這位爲秦國嘔心瀝血的大功臣,卻並沒有善終,落了被秦王嬴政逼死的下場,數十年的奮鬥一夕之間就被老闆全部否決。

《史記》:……賜文信侯書曰:“君何功於秦?秦封君河南,食十萬戶。君何親於秦?號稱仲父。其與家屬徙處蜀!”呂不韋自度稍侵,恐誅,乃飲酖而死。

呂不韋退隱朝堂之後,秦始皇公開定義呂不韋對秦國無功無德,把呂不韋的一切全部都抹掉了。得知這一切的呂不韋,心灰意冷地獨自走上了黃泉路。

有大功卻被嬴政逼死,呂不韋之死讓很多歷史迷們爲他鳴怨,秦始皇“罪不可訴”的暴政,也又多一例證。但是若我們不從人情世故出發,理性的分析呂不韋的所做所爲,不難發現,我們的呂不韋同學,是看似莫名其妙被逼死,實則理所當然的必死。

呂不韋怎麼說都對秦國有功 秦始皇嬴政爲什麼還要逼死他 第2張

至於原因?用大文豪郭沫若先生的說法就是“讀《呂氏春秋》,你可以發現它的每一篇每一節差不多都和秦國的政治相反對,尤其和秦始皇后來的政見與作風簡直是在作正面的衝突。秦始皇纔是呂不韋的死對頭,秦始皇除掉呂不韋可以說是理所當然,而亦勢所必然”。

秦始皇嬴政逼死呂不韋,很大程度上就是呂不韋的執政方式和老闆嬴政在戰略上出現不可調節的分歧,且呂不韋個人沒有退步的意思,還寫了一部《呂氏春秋》來自誇。所以秦始皇要落地自己的方針,呂不韋是必須除掉的。

至於呂不韋和嬴政在執政上有什麼不同?大致可以分爲2個主要方向——爲君之道、一統之法。在一統天下這個點子上呂不韋和嬴政是有共識,一定會去做到。

但在具體執行思路上,二者相差甚遠。嬴政推崇《商君書》,主張“不勝而王、不敗而亡者,自古及今未嘗有也……聖王見王之致於兵也,故舉國則之於兵”。

遠古聖王都是依靠武力成就王業,因而將全國力量投入軍事建設。所以一統天下的大業,必然要靠武力去完成。一統是結果,武力是手段,經過不談,即默認可以不擇手段。

呂不韋在《呂氏春秋》中,雖然也不反對武力,但是他提出了“義兵”的概念,寫道“兵誠義,以誅暴君而真苦民”、“克其國,不及其民”。呂不韋認爲應該把君主和百姓分開,在作戰的時候,注重敵國百姓的利益,將其視爲自己的百姓對待,進而瓦解敵國的統治基礎,自然滅國。

《史記·秦始皇本紀》:二十二年,王賁攻魏,引河溝灌大梁,大梁城壞,其王請降。

王賁爲攻下魏國,直接用大水把魏國都城給淹了,視城中普通百姓爲犧牲品。在呂不韋觀點下,王賁的行爲是不可取的,但是在秦王嬴政持《商君書》的視覺下,王賁最後勝利了,那麼他的這個手段就是理所當然,有它的合理性,不以追究。

呂不韋怎麼說都對秦國有功 秦始皇嬴政爲什麼還要逼死他 第3張

爲君之道上,嬴政推崇《商君書》的“國之所以治者三:一曰法,二曰信,三曰權。法者,君臣之所共操也;信者,君臣之所共立也;權者,君之所獨制也……權制斷也君則威、君尊則令行、夫民之不治者,君道卑也”。

商君書認爲國家有三種關係,第一種是律、第二種是君臣信任、第三種是君主權威,其中君主權威被作爲核心,商君認爲只有君主有了權威,天下律法才能執行,而君主權威又來自獨掌大權。所以當秦王一統後,中央集權、君主專制的郡縣制、皇帝制才得以完善,它們是《商君書》爲君之道的直接體現。

相對的《呂氏春秋》在君權上跟《商君書》完全相反。

《呂氏春秋》:“也者,以無當爲當,以無得爲得者也。當與得不在於君,而在於臣。故善爲君者無識,其次無事。

跟《商君書》把君王們設定爲國家治理的一環不同,《呂氏春秋》認爲君王不應該具體參與國家管理,全國大小事應該由大臣來治理,用什麼也不做,來保證永遠不會犯錯。

呂不韋試圖用降低君王具體權力,達到有識之士共知天下的理想。而秦王要的是帝王的大權在握,自身不容置疑的九五至尊,呂不韋和秦王走了南北兩條路,是典型的路線之爭,而這往往只有最後1個勝利者,所以呂不韋必死。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