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嬴政爲何要逼死呂不韋?對他有什麼好處?

嬴政爲何要逼死呂不韋?對他有什麼好處?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3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嬴政爲何要逼死呂不韋你知道嗎?不知道沒關係,小編告訴你。

殺人誅心,秦王嬴政雖然只是給呂不韋寫了一句話,但卻在不經意間把後者奮鬥一生所做的努力、貢獻,以及所秉承的理念全部否定了。呂不韋雖出身商人,但也算得上一位優秀的政治家,他自然明白,面對這種局面只有一條路可走。

我們先看看嬴政這句話的涵義:

“君何功於秦?秦封君河南,食十萬戶。君何親於秦?號稱仲父。其與家屬徙處蜀!”

你對秦國有什麼功勞?竟然享受秦國封給你的食邑十萬戶;你跟秦王家族又有什麼血緣關係?竟然敢號稱仲父。你們全家都到蜀地去住吧!

即:你呂不韋,對秦國、對我本人都沒立下什麼功勞,憑啥敢享受眼前的榮華富貴?

那麼,呂不韋真的沒立下什麼功勞嗎?

嬴政爲何要逼死呂不韋?對他有什麼好處?

在《史記·呂不韋列傳》中,受傳統道德觀念影響極深的司馬遷,對於呂不韋這位戰國史上的風雲人物幾乎沒什麼好臉色,通篇充斥着負面評價。從這篇列傳字裏行間,我們可以對呂不韋形成如下臉譜化的印象:

毫無廉恥、唯利是圖,爲了攫取個人的榮華富貴,不惜使用一些下三濫的手段,比如他包藏禍心、把曾跟自己同居的女子送給嬴異人;後來自己身爲相國,卻與太后不清不楚,甚至還舉薦了嫪毐入宮;

陰險狡詐、卑鄙的投機分子,爲了攫取機會,不惜砸重金包裝默默無聞的嬴異人,並買通華陽夫人,這些手段與儒家傳統理念格格不入;

厚顏無恥、欺世盜名,組織大批文人編寫《呂氏春秋》,給自己臉上貼金......

根據《呂不韋列傳》來看,他就是個大忽悠,靠着坑蒙拐騙,把錢、權、地位、名聲全部搞到手,對於傳統士大夫而言,就是個政壇中的恥辱。

但我們如果拋開個人觀念影響、以結果爲導向的話,就會發現呂不韋其實挺有價值。

他是嬴政家的恩人。如果沒有他,世上只有嬴異人、而沒有嬴楚,更不會有嬴政。用“再生父母”來形容他對嬴異人父子的恩情,並不爲過。

當初的嬴異人被塞往趙國當人質,“車乘進用不饒,居處困,不得意”,物資不足、生活窘困,處境非常尷尬,以致於當時邯鄲城內其他諸侯國的人質都看他的笑話。

要知道,秦國可是當時的天下第一強國,堂堂王孫爲啥如此窘迫?身份決定一切。嬴異人雖是秦昭襄王的孫子、太子安國君的兒子,但問題在於,他是庶出的,而且兄弟一共有20多人,在他前面的都有將近十個。按照常理而言,他以後不大可能在秦國政壇有太大的發展,秦王之位就更別想了。在秦、趙關係越來越僵的大勢下,搞不好他分分鐘成爲肉票。

嬴政爲何要逼死呂不韋?對他有什麼好處? 第2張

因此,不僅邯鄲人不怎麼待見他,即使秦國的自己人,也沒把他當回事,這纔出現了“居住困”的可憐待遇。

而當呂不韋出現後,不惜砸下血本改善嬴異人的生活,幫他在邯鄲人質圈收買人心、營造輿論;替他在秦國打通華陽夫人的關係,使其由“嬴異人”變成了“嬴楚”,一步步把其推向了儲君之位;幫他在千鈞一髮之際逃出邯鄲、回到秦國......甚至還連嬴異人的對象都給安排好了,這纔有了嬴政的出生。

因此,我們不管呂不韋而目的是什麼,但他確確實實改變了嬴異人的人生軌跡,也客觀上促成嬴政來到人世(並且幾乎是含着金鑰匙出生)。他與嬴氏父子之間雖沒有血緣關係,但提供的幫助卻遠遠超過了血親。

所以,嬴政說他“何親於秦”,顯然是不合適的。

我們在看呂不韋是否對秦國沒有功勞。

《史記·呂不韋列傳》基本講的是八卦,但在《秦始皇本紀》中,嬴政親政前的所有大事,幾乎都有呂不韋的影子。

公元前250年嬴異人繼位(即秦莊襄王);下一年,他立即回饋自己的恩人呂不韋,將其封爲相國。緊接着,“東周君爲諸侯謀伐秦,王使相國帥師討滅之”,呂不韋率領秦軍滅掉了東周君,立下了大功,隨後被封爲文信侯、食邑洛陽十萬戶。

公元前247年,嬴異人去世,年僅十三歲的嬴政繼位,“國事皆委於文信侯,號稱仲父。”即,接下來的八年內,秦國的大權是掌握在呂不韋之手的。

呂不韋大權在握後,有這麼幾個動作:“招致賓客遊士,欲以並天下。李斯爲舍人。蒙驁、王齮、麃公等爲將軍”。他大肆收攏人才,積極爲秦國吞併天下搭建人事班子,李斯進入歷史舞臺,蒙氏、王氏兩大名將家族都受他重用。

而在這八年裏呂不韋以及他舉薦的人才,具體幹了些啥?秦國是進步了,還是退步了?

元年,晉陽反叛秦國,蒙驁前去擺平;

嬴政爲何要逼死呂不韋?對他有什麼好處? 第3張

二年,麃公率軍攻打卷邑(楚國領土),斬首三萬人;

三年,蒙驁攻取韓國的十三個城邑,不久後前去攻打魏國的篸邑、有詭;

四年,拿下篸邑、有詭;

五年,蒙驁率軍攻打魏國,一共奪下二十座城池;

六年,秦軍逼退韓、魏、趙、衛、楚五國聯軍,其後反擊衛國,逼迫對方退守野王;

七年,將軍蒙驁在征戰途中死去;

八年,嬴政的弟弟長安君成蟜反叛。

可見,這八年裏,呂不韋舉薦的將領蒙驁、麃公東征西討,延續了秦昭襄王時期的強勢擴張步伐;蒙、王兩家,更是繼承了白起的衣鉢,成了後來嬴政一統天下的領軍人物。

因此,說呂不韋“何功於秦”,顯然也是不符合事實的。

那麼,嬴政爲啥要“睜眼說瞎話”呢?他這純粹是故意的,呂不韋在兩方面觸犯了禁忌。

其一,路線問題。呂不韋豢養食客三千人,大多來自東方各諸侯國。在呂不韋的命令下,這些人編成了《呂氏春秋》一書,“集論以爲八覽、六論、十二紀,二十餘萬言,以爲備天地萬物古今之事”。

這部鉅著,包含了儒、墨、道、法等各家各派的思想,被後世稱爲“雜”家,這與秦國長期以來堅持的商鞅法家治國之道並不完全吻合,極有可能與上百年軍功爵制體系下的既得利益集團產生了不和諧因素。後來在呂不韋死後,秦國人之所以大肆驅逐呂府門客,不僅僅只是因爲利益的衝突,更有發展理念的考慮。

而對致力於強化中央集權的嬴政而言,顯然很有必要對呂不韋“除其人,去其言”,首先對這個人進行否定,才能撥亂反正。

嬴政爲何要逼死呂不韋?對他有什麼好處? 第4張

其二,權力問題。

關於嬴政爲何寫信給呂不韋,史書中是這樣說的:“諸侯賓客使者相望於道,請文信侯”。呂不韋被趕回封地帶了一年多,這期間,各諸侯國前來拜訪的人員絡繹不絕,“秦王恐其爲變”,嬴政擔心他反叛,於是來信一封加以逼迫。

擔心呂不韋反叛,這幾乎是子虛烏有。如果真的有這個擔心,嬴政送給呂不韋的,就不可能是信件了。嬴政13歲開始,呂不韋開始專權;一直到八年後,他仍然沒有還政的意思;然而,當面臨嫪毐反叛這種可能危機政權大事的時候,我們幾乎沒看到呂不韋出力,何況這事還有他的責任。

專權,卻沒在關鍵時刻爲主上分憂,呂不韋這是犯了封建時代臣子的大忌。在歷朝歷代的權臣中,說到對君主忠誠度以及立下的功勞,也許沒人比得過霍光;但在霍光死後,他的全家卻慘遭滅門。漢宣帝之所以如此殘忍,正是由於不能容忍任何人長期染指本屬於自己的最高權力。

因此,以上纔是嬴政逼死呂不韋的原因。呂不韋本身並沒有什麼罪過,否則的話,嬴政不可能等了一年多才決心動手;呂不韋的最大罪過,就在於踐踏了至高無上的封建王權(皇權)。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