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賦在漢代有多流行?後世爲何將賦看成是漢代文學的代表?

賦在漢代有多流行?後世爲何將賦看成是漢代文學的代表?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7.38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賦是漢代最流行的文體,是一種不同於詩詞,也不同於文的文體,介於二者間。在西漢、東漢400年間,一般文人多致力於這種文體的寫作,因而盛極一時,後世往往把它看成是漢代文學的代表。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賦早在先秦儒家荀子時便已是一種文體,《荀子》一書中已有《賦篇》,分別寫雲、蠶、禮、知、針五種事物。那時賦的主要特點是“不歌而誦”,適宜於口誦朗讀。它的抒情成分少,着重鋪敘和描寫,接近於散文;行文時又往往韻散間出,具有半詩半文的性質;在篇章結構上,則多采用問答的形式。

賦在漢代有多流行?後世爲何將賦看成是漢代文學的代表?

賦是《詩》與《楚辭》演變而來,《詩經》是賦的遠源,《楚辭》是賦的近源。

賦到西漢時,已足以成爲漢代文學的代表,乃至影響千年中國文學史。漢賦的形成和發展可分爲三個階段:漢初的賦家,繼承楚辭的餘緒,這時流行的是所謂“騷體賦”,代表作家和作品有賈誼的《吊屈原賦》、淮南小山的《招隱士》、枚乘的《七發》等;其後則逐漸演變爲有獨立特徵的所謂散體大賦,這是漢賦的主體,也是漢賦最興盛的階段,代表作家和作品有司馬相如的《子虛》、《上林》,揚雄的《甘泉》、《河東》、《羽獵》、《長楊》,班固的《兩都賦》等。

東漢中葉以後,散體大賦逐漸衰微,抒情、言志的小賦開始興起,代表作家和作品有張衡的《二京賦》、《歸田賦》,趙壹的《刺世嫉邪賦》,蔡邕的《述行賦》,禰衡的《鸚鵡賦》等。儘管散體大賦有其華而不實、矯揉造作的弊病,在中國文學史上,漢賦仍然有其一定的地位。它在豐富文學作品的詞彙、辭句以及技法方面,在促進文學觀念的形成方面,有着重要的意義。

賦在漢代有多流行?後世爲何將賦看成是漢代文學的代表? 第2張

賦大致分爲五種,也正是五個重要時期:西漢人將楚國詩人屈原、宋玉的作品也視爲賦體,沒有一定的限制性,這稱做楚辭體的騷賦;漢賦篇幅較長,多采用問答體,韻散夾雜,其句式以四言、六言爲主,但也有五言、七言或更長的句子,漢賦喜堆砌詞語,好用難字,極盡鋪陳排比之能事,卻被後人視爲賦體正宗,也稱古賦。

六朝賦是東漢抒情短賦的變體,其特點是篇幅短小,句式整齊,多爲四言、六言拼偶組成,而又講究平仄,通篇押韻,又稱俳賦;唐宋又有律賦,題目,字數韻式,平仄都有嚴格限制;文賦是中唐以後產生的一種散文化的賦體,不刻意追求對偶、聲律、詞采、典故,句式錯落多變,押韻較自由,甚至大量運用散文的句式,文賦實際上是賦體的一種解放。賦家主要代表人物有屈平、宋玉、司馬相如、楊雄、枚乘等人。

漢賦,無疑是古典文學中一種影響深遠的體裁。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