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古代近視的人只能當個睜眼瞎嗎?明朝末年眼鏡就已經出現了

古代近視的人只能當個睜眼瞎嗎?明朝末年眼鏡就已經出現了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0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眼鏡是視力不好人的必備物品,意義非凡。很多人認爲眼鏡一直是西方專屬,我國古代近視的人只能當個睜眼瞎,其實不然。在明朝末年眼鏡就已經出現了,相傳是孫雲球所造。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古代近視的人只能當個睜眼瞎嗎?明朝末年眼鏡就已經出現了

我國在明朝中期就出現了眼鏡,明代已有西方的眼鏡經過西域或南洋傳入我國。明萬曆田藝蘅在《留青日札》卷二《靉靆》條雲:“每看文章,目力昏倦,不辨細書,以此掩目,精神不散,筆畫信明。中用綾絹聯之,縛於腦後,人皆不識,舉以問餘。餘曰:此靉靆也。”這時的靉靆即最初的叫法。

據記載,遠在宋朝,便有人嘗試用水晶糾正視力。元朝,眼鏡從西域傳入,取名“靉靆”,價格與一匹馬相當,然而改善視力效果並不明顯。到了明代,出現了拿在手上的類似如今放大鏡的“一片鏡”,價格十分昂貴,普通人根本不敢問津。

孫雲球定下目標,要研發出價格低廉,使用方便的眼鏡。他先是赴杭州向陳天衢學習光學,並邀請部分學者來蘇州進行探討。孫雲球將從他們那裏學到的光學知識具體化,利用蘇州的琢玉工藝,逐漸掌握了“磨片對光”技術。當時,國外傳入的眼鏡鏡片多爲玻璃磨製,孫雲球從宋朝人研究眼鏡的例子中得到啓發,採用水晶作爲鏡片原料,幾經試驗,終於製作出水晶凹凸鏡片。

與其他制鏡人不同,孫雲球能夠根據患者年齡、疾症的不同而“隨目配鏡”。他事先磨製好24種各類度數的眼鏡,讓顧客自試,看哪一種最合適便爲之配製該種眼鏡,這其實就是現代的“主覺驗光”。

水晶眼睛治療眼疾效果明顯,深受歡迎,人們爭相購買,孫雲球的舅舅董某便是受益者之一。身爲秀才的董氏近視嚴重:“閱文繕寫,在見寸以內”。使用眼鏡後,視力大爲改善:“頓使目光遠一尺有餘”。1678年,董氏鄉試中舉,孫雲球製作的眼鏡功不可沒。

古代近視的人只能當個睜眼瞎嗎?明朝末年眼鏡就已經出現了 第2張

不僅如此,孫雲球還對眼鏡的形狀結構進行改進,將傳統的“單片鏡”改良爲可以久架在鼻樑上的雙鏡片眼鏡。此項發明,自然引起轟動,孫家店鋪頓時門庭若市,人們不惜出重資購買,蘇州眼鏡業在此基礎上興盛起來。孫氏眼鏡暢銷全國,爲了讓更多眼疾患者用上質優價廉的眼鏡,孫雲球總結多年制鏡經驗,寫成《鏡史》一書。他在書中仔細介紹了制鏡的歷史原理和方法,各地制鏡者都可據此製造光學鏡片。《鏡史》的暢銷促進國內眼鏡製造業快速發展,眼鏡價格也隨之一路走低,從幾十金降爲七八金。

到了清“順治(1644~1661年)年間,蘇杭人大量製造、販賣眼鏡。每副值銀最貴不過七八分,甚至四五分,二三分都可購買以改善視力,便宜的價格最終使一般百姓都能使用。

孫雲球一生製造各類光學儀器達七十餘種,憑一己之力將中國的光學制造業推向新的起點。他把磨製的凸透鏡和凹透鏡組合在一起製造出望遠鏡,還制有“存目鏡”,用來觀察物體,能將極細小的東西,看得一目瞭然,這可能是一架簡單的顯微鏡。

另外,還發明瞭“察微鏡”,如果說“存目鏡”是一種簡單顯微鏡的話,那麼“察微鏡”就應該是一種複合顯微鏡。孫雲球還磨製過多面鏡、夜明鏡、鴛鴦鏡、夕陽鏡、火鏡、端容鏡、焚香鏡、攝光鏡、夕陽鏡、佐砲鏡等。這些儀器性能和用途各異,但均“巧妙不可思議”。1662年,年僅33歲的孫雲球英年早逝。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