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晉文公成就霸業時建立了什麼制度?對之後的晉國有什麼影響?

晉文公成就霸業時建立了什麼制度?對之後的晉國有什麼影響?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對晉國很感興趣的小夥伴們,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

公元前632年,一個大膽的軍事革新設想在晉文公的腦海中形成。

根據晉文公的設想,新的晉軍將被劃分爲上、中、下三軍。每軍各設將、佐一名,即中軍將、中軍佐,上軍將、上軍佐,下軍將、下軍佐。他們既是文官,也是武將。三軍中,以中軍將最尊,以此類推,中軍佐、上軍將、上軍佐、下軍將、下軍佐逐級遞降。

這就是往後影響晉國300年歷史的“三軍六卿”制。三軍六卿由跟隨晉文公流亡的大臣擔任,允許世襲。按照“長逝次補”的原則,只要坐到六卿的位置,就意味着將來有機會達成“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成就。

憑藉着新的軍隊管理制度,晉文公順利躋身春秋五霸行列,成爲繼齊桓公之後的又一霸主。

然而,成就霸業的晉文公可能從未想過,正是他的“得意之作”,最終敲響了晉國的喪鐘。

1

晉國始創於西周時期,初時稱“唐國”,是周王室宗親諸侯國之一,它的始封君爲周武王之子、周成王的弟弟叔虞。

關於叔虞,歷史上記載頗具神祕色彩。據《史記·晉世家》記載,叔虞在出生前,其母就曾得神諭,她將誕下一子,可以取名“虞”,未來會封於唐。果不其然,叔虞出生後,衆人赫然發現他的手掌上天生就長着虞字,於是“虞”順理成章變成了這個新生兒的名字。

晉文公成就霸業時建立了什麼制度?對之後的晉國有什麼影響?

至於分封叔虞於唐,則源於一則孩童玩笑。

據《呂氏春秋》記載,周武王去世後,周成王即位,因新君年幼,國政由周公旦代掌。作爲一名新君,周成王這個“熊孩子”很明顯沒有適應。在一次與叔虞的玩笑中,周成王將新摘下的梧桐葉削成“圭”狀,送給弟弟叔虞,並說這片葉子就是你日後的封地。

本來這麼一句玩笑話,聽過也就算了。可是,當時周成王身邊偏偏有個史官當真了,不僅將天子的玩笑話原原本本地載入史冊,還敦促周成王儘快兌現諾言。

周成王一聽,寡人這是跟弟弟鬧着玩呢,您老別太認真。

結果史官不依不饒,此事很快鬧到了周公旦那裏。作爲輔政大臣,周公旦告誡成王,君無戲言!您說出來的話就是聖旨,必須執行。

周成王無奈之下,只得將山西境內的黃河、汾水以東的百里之地,送給弟弟叔虞,設立唐國,史稱叔虞封唐。

這則故事很明顯有後人牽強附會的痕跡,那麼現實中,叔虞爲何被封唐呢?裏邊其實大有文章。

據《史記·晉世家》記載,“武王崩,成王立,唐有亂,周公誅滅唐”。也就是說,在叔虞之前,唐國已經存在。而且此前剛剛發生叛亂,被滅了。

那好端端的,唐國爲何突然作亂?這就不得不提一下西周早期的社會背景了。

周武王滅商之後,爲了鞏固新政權,下旨分封諸侯,其中,三皇五帝以及夏、商兩代君主之後也分得“一杯羹”。作爲帝堯之後,古唐國創始人獲得了周武王的敕封,建立起國家,奉祀帝堯。而商紂王之子,武庚也獲得了這項“紅利”,回到商都朝歌(今河南淇縣)重新奉祀商朝列祖列宗。但周武王到底是滅了商朝的君主,他始終擔心商朝後人會死灰復燃,圖謀叛亂。於是,在分封之餘,他也將自己的弟弟管叔鮮、蔡叔度、霍叔處的封地設在商朝故都的邊上,負責監視商朝遺民,史稱“三監”。

晉文公成就霸業時建立了什麼制度?對之後的晉國有什麼影響? 第2張

本來一切相安無事,但武王駕崩後,周公旦執政,讓管叔極爲不滿。論年齡,管叔是當時諸兄弟中最大的。要說執政,按理也是自個兒最有資格,憑什麼周公旦說了算。在管叔的挑撥下,霍叔、蔡叔等周武王的羣弟加入了反叛的行列。

作爲殷商末代太子的武庚,此時當然感覺“復國有望”。於是在他的號召下,那些帝王之後也懷揣着各自的目的,準備前往周都實施“清君側”。

好在同爲武王遺命的輔政大臣召公、姜太公等與周公同一陣線。周公得以抽身率軍東征平叛,經過數年的戰爭,三監及武庚等各叛亂諸侯國悉數平滅。

這一切對於周成王而言,其實相當不利。因爲在“三監之亂”的前前後後,周成王都沒有機會說一個字。從權威的角度上看,這些武王的兄弟,都是成王的“臣”,臣權高於君,很顯然成王也知道自己的“王威”勢單力薄。因而分封弟弟叔虞,對於奠定自己的執政權威,也是很有必要的。

叔虞人雖小,但在治理封地上獲得了周王朝的大力支持。針對唐地的混亂局面,爲了減少叔虞的壓力,周王朝特地賜給叔虞“啓以夏政、疆以戎索”的八字方針。

所謂的“啓以夏政”就是要叔虞到了唐國後,繼續沿用以前的舊政策教化百姓,無需學習周王朝那套禮樂制度。“疆以戎索”則是告訴叔虞因地制宜,以戎制戎。經過此八字指導後的唐叔虞,處理政務得心應手,國內逐漸顯現安定平和,政績卓越。

2

唐叔虞去世後,其長子姬燮父即位。對於將唐地治理得井井有條的唐叔虞,周成王大概心中有所愧疚。叔虞開國時爵位仍是伯爵,按照《周禮》,鎮守一方的諸侯謂之“伯”,這個爵位等級要稍低於侯。對於像唐叔虞這種宗室子弟,封伯自然與制不符。但如今叔虞已死,封弟弟自然毫無作用,不如改封侄子。

根據後世考古出土的器物爻公簋的銘文顯示,“王令( 命) 昜( 唐) 白( 伯) 侯於晉”,銘末紀年爲“唯二廿又八祀”。朱鳳瀚先生從器形和銘文書風等方面確定簋的年代爲西周早期中段。關於其紀年,在成王二十八年還是康王二十八年的問題上,更傾向於成王二十八年。即成王晚年時,將原封於唐地的唐伯徙封並加爵,“侯於晉”。於是,唐國正式變成了晉國,唐伯燮也成了晉侯燮。

唐遷晉之後,晉侯燮在晉水入澮之處建新都,取名曰翼(今山西省曲沃縣與翼城縣接壤地帶),從此翼作爲晉國的首都,持續了300年。

晉文公成就霸業時建立了什麼制度?對之後的晉國有什麼影響? 第3張

晉侯燮往下,《史記·晉世家》做了模糊化的處理:“唐叔子燮,是爲晉侯。晉侯子寧族,是爲武侯。武侯之子服人,是爲成侯。成侯子福,是爲厲侯。厲侯之子宜臼,是爲靖侯。靖侯已來,年紀可推。自唐叔至靖侯五世,無其年數。”也就是說自晉侯燮之後,又出現了五代君主,但他們的在位時間、具體事蹟等皆不可考。

一直到晉靖侯十七年(公元前842年),周王朝出現了“國人暴動”,晉國的歷史才被清晰化。因周厲王的苛政暴政,國人不滿,紛紛反抗,逼得周厲王出走。周厲王出走後第二年,晉靖侯去世。

隨後晉國又經歷了釐侯、獻侯、穆侯三位君主。在這期間,晉國始終深陷與周邊戎狄部落的戰爭泥潭中。晉穆侯在位第七年,晉軍攻打“條”,慘敗。關於這個條,歷史上並沒有說明是部落名還是地方名。但可知這次的敗仗,讓晉穆侯記憶深刻。當時他的正妻齊姜爲他生下了嫡長子,晉穆侯想也沒想,直接賜名“仇”。

之後晉穆侯再次出征千畝,取得大勝。千畝的大概位置,在今天山西介休一帶。這說明從晉侯燮到晉穆侯,晉國的國土一再擴大。於是,心情很好的晉穆侯又給新誕生的小兒子取名“成師”。在晉穆侯爲孩子起名的事情上,可以看出這個國君喜好打破陳規,發揮自己的豐富想象力。這本來也沒什麼大問題,不過對於此事,不同人有不同的看法。

當時的晉國大夫師服,曾經留下預言:“今嫡庶名反逆,此後晉其能毋亂乎?”在師服看來,太子得名仇,說明國君對此恨之入骨,而次子得名成師,諧音成事,說明國君打心底裏希望他能成就大事業。而遵照《周禮》的晉國,本身就有大宗小宗之分,晉穆侯的嫡子仇肯定是大宗,是未來的晉侯,而成師是小宗,未來只能稱臣。這樣下去,晉國豈有不亂的道理?

師服的話,有理但比較刺耳,晉穆侯未當一回事。

此時,晉國忠心服務了數百年的西周王朝也走入了尾聲。晉文侯姬仇在位第十年,申侯引犬戎進攻鎬,西周滅亡。周幽王之子姬宜臼在申、呂、許等國的擁護下,遷都洛邑,即位稱王,是爲周平王。而周幽王的弟弟姬望(也稱姬餘臣)在虢石父的擁立下,稱周攜王。周王朝一下子出現了“二王並立”的尷尬局面。

至於誰纔是正統,各國有不同的看法。因周平王是申侯的外孫,且有間接弒父登基的嫌疑,故而他的即位,在很多諸侯國君看來是以下犯上。持這種觀點的主要是被分封到東方的齊、魯、衛等國。在西周的政治體系傳承中,齊、魯、衛三國的開國之君都有締造周王朝之功,他們的意見必然影響一衆諸侯國。如果此時沒有其他宗親諸侯提出反對意見,周平王很可能就此下臺。

這時,對東周傳承起到關鍵性作用的晉文侯出來說話了。

晉文侯說,平王東遷只有好處沒有壞處。同時,他還遊說申、秦、鄭等地位相對較低的諸侯國擁護周平王。在鄭武公、晉文侯的共同輔佐下,周平王終於在洛邑站穩腳跟,擊敗周攜王,完成東遷大業。

3

從晉國本身的發展而言,晉文侯此舉無疑押對了寶。但在“以下犯上”的問題上,晉文侯卻也給弟弟成師做了個壞榜樣。

晉文侯去世後,其子晉昭侯即位,大封晉國公族。成師也在這個過程中搖身一變,成了晉國鼎鼎大名的“曲沃桓叔”。

桓叔賺上“第一桶金”時已經58歲,按照這個年齡,現在的人也快退休了。可曲沃桓叔到底是經歷大風大浪的人,“烈士暮年,壯心不已”。雖然被分封了出去,但有機會翻身,還是不能錯過的。

晉文公成就霸業時建立了什麼制度?對之後的晉國有什麼影響? 第4張

於是,分封后的曲沃桓叔並沒有過上幸福退休生活,反而選擇了韜光養晦,等待時機。晉昭侯七年,晉國大夫潘父刺死晉昭侯,曲沃桓叔認爲自己的機會終於來了,遂率軍還都,打算繼承君位。

儘管曲沃桓叔在政治、軍事等諸方面,比起晉昭侯要更得民心一些。但西周流傳下來的宗法制,早已深入民心,對於晉國軍民而言,桓叔再好,也是小宗,老老實實做晉國的臣下,纔是桓叔唯一的出路。因此,晉昭侯之子姬平被擁立爲晉孝侯。

桓叔最終沒能實現夢想。

但作爲旁支的曲沃小宗在桓叔的治理下,已經成爲晉國當時第二大城市,若要奮力一爭,倒也不是沒有機會。對於先輩的“遺願”,曲沃的繼承者們又怎會不知?桓叔之後,晉國與曲沃之間的矛盾公開化。經過莊伯、武公兩代,曲沃正式入主晉國,曲沃武公改稱晉武公。

4

晉武公去世後,晉獻公即位。對於祖上三代勠力同心的“復國大業”,晉獻公心知肚明。

在這場權力的遊戲中,曲沃小宗奪權過程看似艱辛,卻也不是不可被複制。晉國公族並非只有曲沃這一支,要是其他小宗也生出了跟自家一樣的心理,那麼誰突然在自己身後插上一把刀,也未可知。因此,坐穩君位的晉獻公直接把矛頭對準了晉國公族。

晉文公成就霸業時建立了什麼制度?對之後的晉國有什麼影響? 第5張

晉獻公的親信、大夫士蒍也看明白了君上的意思。在士蒍的建議下,晉獻公順水推舟,一次性翦除晉國大部分公族,由此加強了君主的權力,基本消弭了公族篡位的可能。

同時,出於自身安全等因素考慮,晉獻公下令將晉國都城往東南方向挪一挪,建都絳(今山西翼城縣東南)。

這樣一來,晉國公族原先所佔有的爵位和領土一下子就全部空了出來。這就給晉國的卿大夫階層提供了一個良好的生存空間。爲了徹底打壓公族勢力,晉獻公還有意扶持卿大夫代替公族行政。故晉獻公此舉也爲晉國卿族登上歷史舞臺,掃清了障礙。

在晉國內亂的近70年中,禮樂制度進一步崩潰。到了晉獻公時期,各國多半都忙於兼併和擴張自己的領土。趁着晉國內亂,鄭國逐漸取代了晉國在周王室的地位,鄭武公之子鄭莊公也藉着周王室的信任,在諸侯間小霸了一回。

除了鄭國外,在晉國周圍,西邊的秦國、東邊的齊國要麼吞併了一衆的小國,要麼直接打起“尊王攘夷”的旗號,稱霸諸侯。

總之,在晉國內耗的這數十年間,各國都沒閒着。如果晉獻公再不努力,估計晉國很快就會遭受滅頂之災。

對此,晉獻公深知其中利害。但此時晉國剛剛遭遇內亂,百廢待興。想要一下子作出反應,估計挺難。於是,晉獻公改換策略,在外交領域,盡顯晉國“長袖善舞”的本事。

晉文公成就霸業時建立了什麼制度?對之後的晉國有什麼影響? 第6張

公元前676年,晉獻公求娶了齊桓公的女兒齊姜,正式成爲齊國的記名女婿,成功攀上了齊桓公這棵當時最大的“樹”。憑藉着齊桓公的影響和威望,晉獻公開始了晉國征伐大業。在晉國卿大夫狐突、荀息、裏克等人的輔佐下,先後滅服楊、霍、虢、魏、驪戎等國,史稱“滅國十七,服國三十八”。

在晉國國土擴張、實力大增的同時,晉獻公依舊沒有放棄結好鄰國的外交政策。公元前656年,又將自己的女兒嫁給了新一任霸主秦穆公,成全了一段“秦晉之好”的佳話。

正是憑着這種專業“抱大腿”的精神,晉國才積蓄了實力,有了稱霸諸國的資本。

不過,晉獻公治國雖有方,到頭來卻還是錯過了稱霸列國的機會。

或許是出自晉國公族篡位的夢魘,晉獻公雖攻滅了數十個新國家,卻從未將一寸土地分給新的公族。如晉獻公在攻滅霍、耿、魏國時,“賜趙夙耿,賜畢萬魏,以爲大夫”。趙夙、畢萬就是後來戰國時期趙國、魏國國君的祖先。正如明代學者凌稚隆所說,“晉滅於大夫趙魏韓萌於此。”

晉獻公對公族篡權的擔憂,還體現在對三個成年公子的態度。

在分封卿大夫之後,晉獻公派太子申生去鎮守曲沃,重耳鎮守蒲地,夷吾鎮守屈地,看起來好像是對幾個成年孩子的信任與委任。事實上,只是變相將他們丟出權力中心。

晉獻公的“過分小心”,也讓與他朝夕相處的驪姬有了使壞的機會。爲了讓自己未成年的孩子奚齊成爲未來的晉侯,驪姬極力陷害太子申生,挑撥晉獻公與三個兒子之間的關係。最終,夷吾、重耳被迫出走,太子申生自殺。驪姬之子奚齊、卓子先後登基,又先後被殺,晉國再陷動盪。

5

在公子重耳的流亡途中,晉國經歷了“驪姬之亂”以及夷吾回國登基稱晉惠公等事件。正所謂“落難鳳凰不如雞”,儘管重耳在流亡路上收穫了幾段愛情,但他走過的國家,除了秦、楚、宋等少數國家,其他國家的國君都沒給他好臉色。

或許重耳也覺得自己這輩子翻身無望,所以在楚國居住的時候,重耳曾答應楚成王,日後如果我當國君,晉國與楚國交戰的話,我一定下令退避三舍(一舍≈30裏)。

沒想到“一語成讖”。不久,公子重耳就得到了復國的機會,稱晉文公。憑藉晉獻公打下的江山,晉文公登基後,在對外擴張中真正需要面對的敵人,就只剩下對他有“施飯之恩”的楚國。

晉文公元年(公元前636年),周襄王的弟弟王子帶給周襄王戴了頂“綠帽子”,引得雙方發生激烈的火併。王子帶聯合狄人攻周,大敗周軍。周襄王被迫逃居於鄭國的汜,向各諸侯國發出求救信號。

晉國稱霸諸侯的時機到了。

憑藉着敏銳的政治嗅覺,晉文公的親信趙衰(趙夙後人)勸晉文公,勤王救駕就是晉國稱霸的開始。在趙衰等人的出謀劃策下,晉文公發兵護送周襄王回到周都洛邑,並平息了王子帶叛亂。出於感謝,周襄王把河內、陽樊兩地賜給了晉國。由此,晉國實力大增,離中原也越來越近了。

就在晉國準備南下稱霸時,曾經的恩人楚成王也正謀劃着北伐事宜。此前儘管有齊桓公稱霸,卻始終沒有抵擋住楚國北伐的腳步。數十年間,楚國的勢力範圍已北延到穎水、淮水一帶,直接觸及齊國利益,甚至與齊桓公爆發了衝突。但楚國擴張的步伐不曾停止。

晉文公成就霸業時建立了什麼制度?對之後的晉國有什麼影響? 第7張

晉文公四年(公元前633年),楚成王和同盟諸侯包圍了宋國,因宋國對晉文公有恩,宋國卿大夫公孫固求救於晉國。對於晉文公而言,這可犯了難,無論宋、楚,皆對自己有恩,要是不救宋國,少不了被人戳脊梁骨。但如果救宋國,勢必得罪楚國。

於是,晉文公決定對與楚國聯盟的其他諸侯國下手,藉以轉移楚成王的注意力,結果對方不上當。不得已,晉、楚之間最終爆發了戰爭。

出於對自身利益的考量,秦、齊兩國雖名義上與晉國同一戰線,卻自始自終未發過一兵一卒。爲了增加自己的勝算,晉文公除了按照之前的承諾退避三舍外,在兩軍開戰前,還對晉國內部軍隊制度進行了新一輪革新,即文章開頭所提到的“三軍六卿”制。

晉文公的“三軍六卿”從實用性的角度上講,並不算一個全新的創舉。這個時期所說的“軍”,與後世的理解不盡相同。根據《周禮》,“凡制軍,萬有二千五百人爲軍。王六軍,大國三軍,次國二軍,小國一軍”。說白了,就是變着法擴編軍隊,增加晉軍戰鬥力。這招在晉獻公時期就用過,在晉獻公“滅國十七,服國三十八”的過程中,就曾將晉國軍隊擴編爲兩軍,自己率領一支,太子申生率領一支。

晉文公的“三軍六卿”之所以能成爲改變晉國命運的創新,主要還是讓逐漸替代公族行政的那批卿大夫看到了努力的方向,安心給晉文公打工,開創屬於自己的一片天空。

不過,爲了防止一人的權力獨大,晉文公也爲這套制度上了保險。如晉文公初設三軍時,以郤榖將中軍,郤溱佐之。郤氏在軍中執掌大權,但在朝中,卻以執政大夫狐偃爲首。而在軍中,身爲上軍佐的狐偃就不得不服從郤榖。這樣的人事安排,作用在於政、軍交織,相互掣肘。

憑藉着以郤榖、狐偃、先軫爲首的第一代三軍,晉文公在城濮之戰中一舉擊敗楚國,成就霸業。

6

與齊桓公一代而霸不同,晉文公執政的時間不長,但晉文公打造的這套體系,卻保障了晉國百年霸業。

在晉文公之後,憑藉這套體系,晉襄公在崤之戰、彭衙之戰中阻擋了秦軍東出的步伐,又在汦水之戰中進一步遏制楚國北上的腳步,將晉國的霸業推向頂峯。

然而,任何一項制度用久了,相對應的問題也就愈發明顯了。

由於晉國對卿大夫的政策傾向,再加上三軍六卿之間權力互相交換,久而久之,晉國政壇實際上就是那幾個最有權力的卿大夫說了算。在國君強勢時,他們都還能保持良好的君臣關係。一旦關係雙方有一方處於弱勢,卿大夫之禍就如同過去的曲沃篡位。

因此,在晉國稱霸之後,並非所有的國君對這些卿大夫都是好脾氣。從晉襄公之後的晉靈公開始,晉國就陷入了國君與卿大夫爭權的局面。由於晉靈公在位期間不行君道,荒淫無道,以重稅來滿足奢侈的生活,晉國的執政大夫趙盾(趙衰兒子)殺了國君,另立新人。

在趙盾的主持下,晉國曆史上第一個由卿大夫重組的六卿名單出爐。在這份名單裏,除了中規中矩的荀林父(荀息後人)外,其他都是趙盾信得過的人。

趙盾僭越君權的做法,雖一時爽,然實際給趙氏滅門埋下了伏筆。後在趙莊姬(趙盾的兒媳)告發下,晉景公將屠刀伸向趙氏一族,可憐曾經輝煌的趙氏,僅剩一個趙氏孤兒。

而卿族的獨大,除了給晉國國君帶來奪權的擔憂外,“不患寡而患不均”也勢必讓卿大夫之間展開權勢的爭奪。

從趙氏開始,卿大夫們在晉國的政壇上相互攻伐,一步步侵吞晉侯的勢力。到了春秋末期,晉侯一位早已形同虛設。經過多年的權力鬥爭,晉國大權也歸韓、趙、魏、智、中行、範六家所有。

7

在這六家當中,中行氏、智氏皆爲荀息之後,其中中行氏的先祖就是荀林父,荀林父又稱中行桓子。範氏是士蒍的後人。僅有韓氏是少數逃過了晉獻公屠刀的晉國公族後人。

身爲晉國實力前六強,他們其實都有共同的目標——廢晉侯。但在最終主宰天下前,他們還得再爭一下,分出彼此的高低。

六家中實力最強的智氏首先發難,聯合趙氏,將範氏、中行氏趕出晉國。緊接着,雙方關門打狗。憑藉實力的強大,智氏要挾相對較弱的韓、魏兩家組成同盟,對抗趙氏。但智氏本身就有獨吞天下的想法,過早表露出自己與韓、魏兩家之間的等級高低,最終,在趙氏擺出滅了智氏三家共分晉國的協議下,韓、魏陣前倒戈,智氏被滅。

晉文公成就霸業時建立了什麼制度?對之後的晉國有什麼影響? 第8張

在這場戰爭中,晉侯能做的事情少之又少。但好歹他還是名義上的晉國正統,對於想謀求周王室承認的趙、魏、韓三家而言,此時還不是摒棄晉侯的最佳時機。在趙、魏、韓的共同“庇護”下,晉侯又過了幾十年和平日子。

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正式冊封趙、魏、韓三家爲侯,晉侯自然成了那枚“棄子”。公元前376年,趙、魏、韓三國瓜分了晉國公室僅有的土地,廢末代晉侯晉靜公爲庶人。

20多年後,晉靜公被韓王派刺客暗殺在流亡途中,晉國徹底歸於無有。

但天下,比以前更亂了。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