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不管清朝廷是怎樣的態度,爲何吳三桂都要主張處死永曆帝?

不管清朝廷是怎樣的態度,爲何吳三桂都要主張處死永曆帝?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4.01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對吳三桂很感興趣的小夥伴們,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

清軍入關後,南明政權偏安於一隅。永曆皇帝朱由榔是南明的最後一位皇帝,適逢亂世,他的帝王生涯可以說十分悽慘。

順治十三年,除雲貴的永曆政權和鄭成功仍舊抗清之外,清朝基本已經完成了對大陸的統一。因此,清朝若想實現全國統一,必須對盤踞在雲南的永曆政權進行征伐。順治十四年清廷派遣吳三桂進軍雲貴地區。歷經兩年的戰爭,至順治十六年,吳三桂攻克雲南,並對永曆帝窮追不捨。永曆帝攜文武百官逃亡南下。二月,在土司沐天波的幫助下,永曆帝進入緬甸,開始了流亡緬甸的生涯。

不管清朝廷是怎樣的態度,爲何吳三桂都要主張處死永曆帝?

清廷爲斬草除根,於是命吳三桂鎮守雲南,並密令其剿除永曆帝。吳三桂在平定雲南局勢之後,開始進攻緬甸,擒拿永曆皇帝。因吳三桂與緬甸國王勾結,所以緬甸國王對永曆政權進行威逼和屠殺。當時的永曆皇帝已經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最終被吳三桂擒拿。

永曆皇帝被吳三桂擒拿之後,便成爲了清朝的魚肉,任其宰殺。而事實是,永曆皇帝死於吳三桂之手,那麼清朝當時是否有赦免永曆帝的史實?吳三桂是否痛下決心殺死永曆皇帝呢?這些還需要進一步分析。

首先,處死永曆帝並非康熙的命令。

永曆帝死於1662年,也就是康熙皇帝登基不久,還是幼孩,所以一切政令主要是由四大輔臣和文武百官協商所做出的決定,實質是代表的整個清廷的意見。

然而史書中,並沒有明確記載清廷要求吳三桂賜死永曆皇帝的命令。一種可能是清廷意欲斬草除根,以絕後患,所以曾下令將永曆帝殺死,但爲青史留名,史書多將這一命令隱諱不錄;第二種可能便是當時全國大局已定,清廷爲籠絡人心,打算放過永曆皇帝一條性命。

其次,吳三桂極力處死永曆皇帝。

不管清廷是何種態度,最終的結果是吳三桂否決了愛星阿將永曆皇帝獻俘北京的建議,而是奏請朝廷直接在雲南當地處死永曆皇帝。吳三桂主張處死永曆帝原因如下:

不管清朝廷是怎樣的態度,爲何吳三桂都要主張處死永曆帝? 第2張

第一,害怕獻俘北京途中永曆帝脫逃。

吳三桂擒獲永曆帝可以說是費了九牛二虎之力,而當時清朝的局勢尚不穩定,反清勢力尚未完全平息。雲南距京城遙遠,獻俘北京不能確保萬無一失。

第二,吳三桂將擒獲永曆帝視爲不世之功。

此次擒獲永曆帝,雖然從軍事上而言,意義不大,但卻具有着清朝獲得正統地位的這一重要的政治象徵意義,所以清廷十分重視,在得知永曆被擒後,清廷進行了祭天活動,可以說清廷對這件事情十分重視。吳三桂早在清軍入關之時,便投降了清朝,並在清朝統一全國的戰爭中,立下了汗馬功勞,所以清廷也是對其大加恩賞。如果此次將永曆帝處死,吳三桂則將獲得不世之功,所以吳三桂十分重視永曆帝的生死問題。

第三,吳三桂內心已經脫離了明朝。

吳三桂最初投降清朝,可能是迫於不敵李自成的農民軍,尚有借清軍之力,打敗對手的想法。而且當時還曾與多爾袞談判劃江而治。而在十幾年的清朝指揮下南征北伐的過程中,清廷對其恩賞有加,在吳三桂的內心裏,自己利益已經往往超過了明朝江山。所以明朝的情結在他的心裏也一點點瓦解。

在吳三桂計擒永曆帝之時,永曆帝曾發文聲討吳三桂,罵他背叛。儘管如此,在永曆帝被擒獲以後,吳三桂仍然厚待永曆帝。在面見永曆帝時,也行的是君臣之禮,而且永曆帝斥責他之後,他也曾汗流浹背,面如死灰。可以說在吳三桂的內心裏,還保留着對於明朝君主的禮遇。

不管清朝廷是怎樣的態度,爲何吳三桂都要主張處死永曆帝? 第3張

但此後並未再面見過永曆帝,實際上也是自己與明朝君主做了一個了斷。明朝滅亡乃是大勢所趨,況且自己不可能放棄榮華富貴去嘗試一次不可能的賭博。所以他選擇了將永曆帝殺死,以杜絕後患,實際上也是斬斷了自己的後路。

第四,消除清朝猜疑。

吳三桂的前半生曾是明朝的大將,雖然投靠清朝,因其出身特殊,難免受到清朝猜疑。因此爲獲得清朝的信任,吳三桂主動上疏請朝廷賜死永曆帝,以表忠心。不僅如此,在得到清朝就地正法的諭旨之後,吳三桂直接奏請將永曆帝斬首。實際上,在對待前朝君主之時,爲博取名聲,收攏人心,統治者大多將其軟禁,或者賜死之時全其身首,但吳三桂卻出乎意料,選擇了將永曆帝斬首的刑罰。實際上也就是爲了向清朝表示自己與明朝恩斷義絕,向清朝表忠心罷了。最終在其他滿洲將領的勸說下,還是免去了永曆帝身首異處的刑罰。永曆帝就這樣結束了自己的一生。

在永曆帝的生死問題上,吳三桂通過全面考慮還是決定將其除掉,不僅是爲絕後患,更是斷了自己的後路,給自己的選擇做更好的心理建設和準備。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