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古人沒有導航,那他們出門會不會迷路呢?

古人沒有導航,那他們出門會不會迷路呢?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9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現在我們出遠門只要手機還有電基本不會擔心迷路,大部分的車上也自帶導航,但是在古代就沒有這麼方便了,古人光是弄個個詳細的地圖都很費勁,而且古代的交通工具也落後,那麼古人出遠門是如何認路的呢?

首先,古人出行如有水路能走,一定不會選擇陸路。在開通京杭大運河後,不管是商人還是普通人都會選擇去碼頭乘船,基本上不會出現走錯的情況。不過水路明顯沒有陸路多,還好古代交通工具雖不發達,但道路交通還是比較普及的,早在秦朝時就建成了連通全國的道路,這些道路把以前各國的主幹道路連接起來,並將道路的標準統一,稱爲“車同軌”,後世的朝代基本都沿襲了這個做法。

古人沒有導航,那他們出門會不會迷路呢?

古人把這種朝廷規劃修建的道路稱之爲官道。官道的主幹線以都城爲核心向地方輻射。主幹線又有很多分支道路,連接沿途上的城鎮。所以,古人沿着官路就能去大部分地方。

路是有了,但是路口那麼多,難免會迷路,因此古人也是需要“導航”的,他們用的是一種叫作“路程書”的交通地圖。路程書記載主要道路的分佈和走向,爲人們提供了非常大的幫助。特別是到了商業經濟繁榮的宋朝,很多走南闖北的商人都需要有道路指導,各類路程書也越發的多了起來。古大一些的路旁邊往往都栽有樹木,其目的除了讓過路人納涼外,還能用肉眼看出路的走向,基本不會走錯。

古人沒有導航,那他們出門會不會迷路呢? 第2張

那古人是怎麼知道自己走了多遠呢?古代的主要官道上,官府會沿途每隔一段距離就建一座驛站,類似於今天的高速公路服務區。唐朝時三十里一驛,宋、明朝時,六十或八十里有一驛。當然這些驛站都只爲官府服務,不過百姓仍然可以根據驛站來判斷行進的距離。不僅如此,古代也有類似的“里程碑”的東西,官道每五里還會設置一小土堆,古人稱之爲“堠”,當作判斷距離的標記。除了驛站外,有的岔路口還有類似路標的指示牌,古人稱之爲“擋箭碑”。擋箭碑會標明向左走和右走分別到達哪裏。

說了那麼多,我們會發現,其實古代並沒有想象中的那樣落後,反而今天的很多東西都是從古代借鑑而來,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

原創獨家文章,未經許可禁止轉載,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