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歷史上古代人是如何過冬的?是如何保暖的

歷史上古代人是如何過冬的?是如何保暖的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7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你真的瞭解歷史上古代人是如何過冬的嗎?小編給大家提供詳細的相關內容。

“布衾多年冷似鐵,嬌兒惡臥踏裏裂”,杜甫當年窮的時候布衾都能凍得跟鐵一樣,取暖成了窮人的一大難題。有着盛唐強漢之稱的大唐,在安史之亂後期,路上凍死窮人的現象已屢見不鮮。“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便已深刻地描述了這一場景。

隨着時代的發展,我們現在取暖的手段多種多樣,在冬天可以穿保暖、棉衣、羽絨服,屋子裏面可以用地暖,用空調,最差還可以點一個蜂窩煤的小爐子。那麼據我們千年之久的古人,他們是如何過冬的呢?據相關記載,一直到元朝時期纔有棉花,古人可以製成棉衣與棉被用來取暖,在之前古人採取什麼手段過冬一直是大家比較好奇的,今天小編就帶着大家一起來看一下,古人那些腦洞大開的保暖手段。

人類整體是向前發展的,從原始時代到後面的封建社會,一直處於慢慢進步之中。當某一個遠古人第一次在火中拾取被火燒死的小動物當食物時,那香噴噴的味道讓他們一想起來就開始流口水。火逐漸被應用於他們的生活中。禦寒、禦敵都是火的一大作用,早在遠古時期,衆人圍着一堆火焰,休息、跳舞,這便是古人最早採取的方式——篝火。

歷史上古代人是如何過冬的?是如何保暖的

發展到春秋戰國時期,火種的保存與轉移做得越來越好,取暖所用的燎爐便被髮明瞭出來。開創了我國古代人民用器物燒炭取暖的先河。隨着時間的發展,在後續發現的先秦皇宮遺址中,一種取暖牆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之中,有點像歐洲的壁爐,但又不完全是。

一個房間三面都是中空的牆體,上面有朝外的煙囪,靠着燒牆取暖,冬季起到取暖的作用,夏季陽光不能曬透,還能讓房間內保持涼爽。

在古代還有另一個高端大氣的叫法,那就是調溫房。這聽起來有點像我們現在的中央空調了,但也只能說是聽起來像,因爲也只能算得上是保溫房,並做不到能冷能熱。這種房間的製作原理便是將花椒剁碎,混合到建房的泥土中,塗抹在建築的外圍,類似於做了一層保溫。

之後在屋裏鋪上一層層厚厚的毛毯,古人在發現花椒有祛溼的作用之後,果斷將它應用於建築當中,這腦洞開得真不是一般的大。據說只有皇帝最寵愛的妃子,纔有資格居住花椒房。

這兩件東西就比較親民了,所謂的雞婆子就是我們小時候父母給放到被窩裏面的“暖腳壺”。我們用的是塑料的,但是古人用的是銅打造的,灌上熱水之後,毯子等包裹好,防止燙傷皮膚,給窮人送上一絲絲暖流,起到了極大的心理慰藉。

歷史上古代人是如何過冬的?是如何保暖的 第2張

火爐、火盆則是和我們所說的炭盆是一個意思,將炭塊加入到爐中,以此來取暖。火爐又稱爲薰爐,我們在影視劇中看到的薰爐一般都很大,除了保暖之外,一般還會放入一種香料,用以掩蓋炭火的氣味。順便還能當作裝飾傢俱,可謂一舉多得。

古人在衣物禦寒方面開了哪些腦洞

這大冬天總不能一直窩在家裏吧,冬季也是要出門勞作,在棉衣出現之前,古人也有自己的辦法。其中之一便是“羽絨服”與“貂皮大衣”。

上古年間,古人在處理器衣物來就顯得比較簡單粗暴了,他們直接將動物的羽毛收集起來用來禦寒,成爲了最早的“羽絨服”。動物皮毛光滑保暖,打獵之後古人便將動物的皮面進行加工,成爲了最早的“貂皮大衣”,原來古人才是一直走到時尚前端的人。

區別於棉花,利用木棉樹的植物纖維起到保暖的效果,這種植物纖維被絮到衣服的夾層裏面,起到一定的防寒保暖的效果。當棉花出現時,直接用棉花取代了這種材料,得到材料的升級更新,因爲棉花在收集與加工的過程中,要比木棉纖維更容易,成本也更低廉,更適合廣大百姓推廣應用。

歷史上古代人是如何過冬的?是如何保暖的 第3張

這個和遠古時期人們的皮毛衣服有一些區別,隨着發展,古人會將皮毛進行加工,製作出真正意義上的“貂皮大衣”,用來抵擋冬季的嚴寒。影視劇中常常出現的“白狐裘衣”便是這種衣服的代表。經常應用的除了白狐皮,還有鹿皮與虎皮,這都是比較珍貴的皮毛,多用於皇宮與高官之家。

平頭老百姓就沒用那麼多講究了,最常見的還要數“狗皮大衣”了,但後期能穿得上狗皮大衣的又能有多少人。大都還是穿着薄薄的衣服靠着火力來硬抗寒冷。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