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紂王是帝乙最小的兒子,爲什麼能繼承皇位?

紂王是帝乙最小的兒子,爲什麼能繼承皇位?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4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紂王的故事大家喜歡嗎?今天小編就爲大家詳細解讀一下~

紂王想必大家都是非常瞭解的了,不過很多人認知當中的紂王,還是在《封神演義》小說裏面的紂王,或者說是民間傳說中無惡不作,荒淫殘暴的一個君主,就連“紂”這個字,千百年來也只有他一個人是這個稱呼,這個字也成了他的特定稱號。然而很奇怪的是,紂王在自己的兄弟當中,其實並不是老大,他只是排行老三,在他前面還有兩個哥哥,如果按照我國古代的嫡長子繼承來看,紂王也是沒有太大的可能繼承王位的,更何況他是人們口中的暴君,那爲什麼他的父親還要把王位傳給他?難道也和楊廣一樣,父親在世的時候表現的很乖,等到自己繼承王位,就本性暴露了嗎?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

紂王是帝乙最小的兒子,爲什麼能繼承皇位?

1.紂王簡介

帝辛(約前1105年-前1046年?),子姓,名受(一作受德),商朝末代君主,世稱“紂”、“商紂王”。夏商周斷代工程將其在位時間推定爲三十年(前1075年-前1046年)。

帝辛是帝乙少子,繼位後,在內營建朝歌、加重賦斂、嚴格周祭制度、改變用人政策、推行嚴刑峻法,對外屢次發兵攻打東夷諸部落。其種種舉措既在統治集團內部引發矛盾,也動搖了商王朝的統治基礎。牧野之戰,商軍被周武王所率諸侯聯軍擊敗,帝辛身死,商朝滅亡。

在傳統史學敘述中,帝辛沉湎酒色、窮兵黷武、重刑厚斂、拒諫飾非,是與夏桀並稱“桀紂”的典型暴君,終致衆叛親離、身死國滅,相關典故有酒池肉林、炮烙之刑、牝雞司晨等。後世就此存在爭議。

紂王是帝乙最小的兒子,爲什麼能繼承皇位? 第2張

2.爲何紂王得到王位

商朝是中國歷史繼夏朝之後的第二個朝代, 也是中國歷史有確切考證的第一個朝代。商朝的國祚長達500餘年,共30代君主,最後兩代君主是帝乙和帝辛兩父子,帝辛就是我們所熟悉的紂王。

帝乙和帝辛不是姓名,而是祭祀時候所用的名字,歷代商王都有個祭祀名字。商朝王室姓氏是“子”,而帝乙名字是“羨”,叫“子羨”,帝辛名字是“受”,叫“子受”。至於紂王,是滅掉商朝的周朝給他上的諡號,即“商紂王”。

紂王在後世都是昏庸殘暴的代名詞,但是都說歷史是勝利者寫的,也許真實的紂王不是這樣,是周朝故意抹黑紂王,至少紂王能文能武,才能出衆,並非一無是處這點是肯定的。

根據現有史料記載,帝乙有一個王后和一個妃嬪,一共四個兒子,其中長子子啓、次子子衍、四子紂王是王后所出,三子子期是妃嬪所出。

儘管帝乙是商朝倒數第二個君主,但帝乙還是有點作爲,雖然此時商朝衰落,但是成功抵禦周邊部落的入侵,且國內政局穩定,商朝百姓安居樂業,而他的幾個兒子都繼承其父的優良作風,能文能武,才能出衆,尤其是長子子啓,絲毫不遜色於紂王。

無論如何,帝乙貌似都應該把王位傳給長子子啓,而不是幼子紂王,但是商朝晚期的一個奇葩規定,導致帝乙一定要傳位給紂王。

商朝王位繼承法規定,如果後宮女子在做王后前生了兒子,這些兒子都算是庶生,即使幸運做了王后,做王后前生的兒子仍然是庶生,但是做王后期間生了兒子,這些兒子就是嫡生,嫡生比起庶生有絕對王位繼承權。

子啓、子衍、紂王三兄弟的生母,她沒做王后之前生了子啓和子衍,而被帝乙封爲王后之後才生了紂王,正因如此,紂王就有比兩位哥哥更絕對的王位繼承權。據說,紂王剛剛出生的時候,帝乙非常高興,因爲他得到了嫡子,立刻就封紂王爲王太子。

公元前1076年,帝乙因病去世,紂王以王太子身份繼承王位,成爲商朝第30代君主,也是末代君主。

紂王在位前期是相當勤政的,在軍事上的成就最高,也許是後期有點居功自傲、大興土木,這才導致自己被周朝滅國,不得不說相當可惜。但是,紂王絕不是後世所說的那樣荒淫殘暴,後世是時候要爲紂王平反了。

紂王是帝乙最小的兒子,爲什麼能繼承皇位? 第3張

3.紂王真的是暴君嗎

《尚書·牧誓》記載了周武王對帝辛的指控,包括聽信婦人的話而對祖宗的祭祀不問、輕視並遺棄同祖的兄弟不用而只重用四方重罪逃亡的人、對百姓暴虐無道等。而隨着時間推移,文獻中記載的紂王的罪行越來越豐富、具體。這些罪行,引起後世部分學者的質疑與反駁。

想象附會說

有觀點認爲,帝辛的罪行中有很多想象、附會的因素,並且是逐漸累積而成的。

先秦時,子貢已懷疑帝辛的罪行中有一部分是由於他作爲失敗者而被強加的。孟子儘管批判紂王爲“一夫”,但認爲帝辛在位時尚有賢人輔佐和善治遺風,因此仍可以維持較長時間的統治。朱熹注《孟子》,也稱帝辛時仍有善政。(見“人物評價”)

宋人羅泌在《路史》中比較了史書中桀紂二君的事蹟,認爲其中的重合部分存在附會的因素;又梳理各類文獻,認爲存在增衍、誇大的情況。他最後說:“故凡言桀紂之事者,吾不敢盡信也。”

在近現代,古史辨派創始人顧頡剛撰有《紂惡七十事發生的次第》,文中列舉紂的罪行,其中出於《尚書》六項,戰國增加二十項,西漢增二十一項,東晉增十三項。流傳下來的紂惡事實上是層累積疊地發展的,時代愈近,紂罪愈多,也愈不可信。有學者根據帝辛時的甲骨文資料,認爲“紂時的製作、田獵、征伐、祭祀,莫不整齊嚴肅”,或許是英明之主,而最終的敗亡則可能與爭戰過度及本人衰老有關。郭沫若也說:“武王克殷實僥倖,萬惡朝宗集紂軀。”並呼籲道:“殷辛之名當恢復,殷辛之冤當解除。”

文化差異論

有論者認爲,對帝辛的某些罪行可以做不同於傳統的理解,例如:所謂帝辛愛酗酒,無非殷人本好酒,而帝辛酒量或許特別大些;所謂聽信婦言,亦是人們少見多怪,商朝女性本就活躍,不乏武丁時代婦好那樣的巾幗英傑。商、周的文化存在差異。後世不僅沿用周政權的說法看待帝辛,而且還沿用周文化的視角來看待商文化下帝辛的舉動,這也成爲對帝辛負面評價虛增的原因。

總體可信論

不過,也有學者主張傳統史學敘事的基本面並沒有錯。例如白壽彝主編的《中國通史》在分析《詩經·大雅》中的《蕩》這首詩時評論道:“這種出於敵國詩人之口的詩歌,雖然不免有其誇大夫真之處,但結合商來歷史來看,似非全系誹謗之詞。”還有觀點認爲,帝辛雖非一無是處,但確實稱得上“暴君”。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