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孫子兵法中三十六計之圍魏救趙簡介,它的出自於哪個典故?

孫子兵法中三十六計之圍魏救趙簡介,它的出自於哪個典故?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3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爲大家帶來了一篇關於三十六計之圍魏救趙的文章,歡迎閱讀哦~

共敵不如分敵①,敵陽不如敵陰②。

【註釋】

①共敵不如分敵:攻打集中的敵人,不如設法分散它而後再打。

②敵陽不如敵陰:先打擊氣勢旺盛的敵人,不如後打擊敵人虛弱的地方。敵陽:抗敵之正面。敵陰:抗敵之側面、背面或弱處。

孫子兵法中三十六計之圍魏救趙簡介,它的出自於哪個典故?

【按語】

治兵如治水,銳者避其鋒,如導疏;弱者塞其虛,如築堰。故當齊救趙時,孫子謂田忌曰:“夫解雜亂糾紛者不控捲,救鬥者不搏撠①。批亢搗虛②,形格勢禁③,則自爲解耳。”

按語註釋:

①夫解雜亂糾紛者不控捲:司馬貞《索隱》:“謂解雜亂紛糾者,當善以手解之,不可控捲而擊之。捲,即拳也。”控者,引也。撠:擊、刺。

②批亢搗虛:批,用手擊;亢,同“吭”,即咽喉,比喻要害。搗,攻擊。虛,空虛。比喻抓住敵人的要害乘虛而入。

③形格勢禁:格,侷限,阻礙。禁,禁限,扼制。形格勢禁,即“形勢格禁”的分裝句。指形勢或局面受到阻礙和扼制。

孫子兵法中三十六計之圍魏救趙簡介,它的出自於哪個典故? 第2張

【解義】

應對兵事有如治水:勢頭銳利的要避其鋒芒,比如採用疏導方法以分流;勢頭緩弱的要乘虛塞堵,比如採用壘築堤堰的方法以截流。因而,當齊國救助趙國的時候,孫子對田忌說:“想解開紛亂糾纏的東西,不要用拳頭;想解救正在爭鬥者不要直接參與迎面搏擊,而是另選敵方要害及虛弱部位進行攻擊,使爭鬥的局面受到扼制難於進展下去,則其爭鬥自行破解。”

【出處】

見“孫臏救趙”的故事。桂陵之戰:戰國時代,周顯王十五年(公元前354年),魏圍攻趙都邯鄲;次年,趙向齊求救。齊王命田忌、孫臏率軍援救。孫臏認爲魏以精銳攻趙,國內空虛,遂引兵攻魏都大梁(今河南開封)。果然誘使魏將龐涓趕回應戰。孫臏又在桂陵(今河南長垣)伏襲,大敗魏軍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