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黃巢起義結束後,各地的藩鎮爲何都不聽唐庭的詔令了?

黃巢起義結束後,各地的藩鎮爲何都不聽唐庭的詔令了?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8.14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黃巢起義的故事大家喜歡嗎?今天小編就爲大家詳細解讀一下~

“國命所能制者,河南、山南、劍南、嶺南四道數十州,大約郡將自擅,常賦殆絕,諸侯廢置,不自朝廷,王業於是蕩然”——《舊唐書·僖宗本紀》

公元885年,大唐光啓元年三月,歷經不斷週轉的唐僖宗,終於回到了已是荊棘遍佈的長安城。因爲就在前一年,黃巢率領的農民起義軍,最終在唐朝軍隊的圍追堵截之下徹底瓦解。理論上說,此時坐在宣政殿的唐僖宗,應該感覺到些許的高興的纔對,但此時皇帝的心中卻依然是陰雲密佈。因爲就在“黃巢起義”被平定的同時,唐朝也已經走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

黃巢起義結束後,各地的藩鎮爲何都不聽唐庭的詔令了?

根據史料的記載,“黃巢起義”被平定之後,除卻嶺南、劍南這些勉強能夠被唐朝控制的藩鎮外,其餘藩鎮已經完全不在聽從唐庭的詔令,而是形成了大大小小如星羅般密佈的割據藩鎮。史載,唐僖宗回到長安之時,“孟方立據邢、洺,李克用據太原、上黨,朱全忠據汴、滑,王敬武據淄、青,高駢據淮南八州”當然,列舉的這些割據藩鎮只是冰山一角而已,實際上在當時,唐僖宗已經同周赧王沒有太大的區別,而還在聽從唐朝詔令的一些州郡也已經逐漸展現出了離心力。那麼,“黃巢起義”結束之後,爲何各地藩鎮都不在聽唐朝的詔令?

首先,通過史料描繪的細節我們能夠了解到,唐朝所以會在“黃巢起義”後,詔令不出國門,主要原因便在於,藩鎮勢力在“黃巢起義”中發生了蛻變。歷史上在“黃巢起義”爆發前,唐朝詔令無法到達的地方也就只有河朔地區而已,而在“黃巢起義”之後,這種情況則成爲了普遍現象。這是因爲,以往的藩鎮節度使不只是由武將擔任,同時還有文臣擔任節度使,但在“黃巢起義”結束後,各地的節度使職位則多由武將擔任,這自然也就造成了割據一方且不聽詔令的情況出現。

黃巢起義結束後,各地的藩鎮爲何都不聽唐庭的詔令了? 第2張

根據現代史學界的統計,“黃巢起義”前文臣或者是貴族,任職節度使的情況,可以說是較爲常見的。不同於武將任職節度使,文臣任職節度使則更爲穩定一些。這中間尤其是東南地區的藩鎮,更是多由所謂的“儒帥”擔任節度使、觀察使。但在“黃巢起義”發生後,這種情況則出現了逆轉。地方藩鎮的武將趁亂佔據節度使職位的現象,可以說是屢見不鮮。並且,面對戰亂的情況,顯然武將比文臣更能獨當一面,唐朝則也開始大量任命武將當作節度使。上面所說的佔據淮南的高駢就曾歷任五地的節度使,而佔據淄、青的王敬武則屬於驅逐原節度使後,自任節度使的一個典型例子。

可見,“黃巢起義”結束後,節度使職位近乎全部被武將佔據,而這一局面的出現,使得唐朝在“安史之亂”後賴以維繫百年的制衡框架徹底崩塌。除了這一方面的原因外,唐朝神策軍在“黃巢起義”中的瓦解,則使得局面雪上加霜。因爲亂世以兵爲先,當皇帝失去兵權的時候,那麼皇帝的詔令自然也就顯得無力了起來。這中間,唐朝雖然致力於重建神策軍,但此時的唐朝已經沒有力量,重新建立起一支強大的武備力量來壓制不臣的藩鎮。

黃巢起義結束後,各地的藩鎮爲何都不聽唐庭的詔令了? 第3張

根據《舊唐書》的記載,“黃巢起義”結束後不久,唐朝便致力於重新組建神策軍。但以當時的情況來看,東南地區的賦稅已經完全斷絕,唐朝顯然已經沒有足夠的財力、物力來維持神策軍,援引其記載則爲“賞勞不時,軍情諮怨”這種情況造成的影響是深遠的,其不僅使得藩鎮不在聽從唐庭的詔令,同時也爲二十年後唐朝的滅亡埋下了伏筆

歷史就是這樣,當唐朝皇帝的詔令無法得到有效遵從時,唐朝皇帝的權威也就蕩然無存。而後面的歷史似乎也證明了這一點,雖然有唐昭宗的力求復振,但唐朝滅亡的趨勢已經完全無法逆轉。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