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爲什麼說赤壁之戰和漢中之戰的失利,是曹操沒能稱帝的原因?

爲什麼說赤壁之戰和漢中之戰的失利,是曹操沒能稱帝的原因?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7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曹操的故事大家喜歡嗎?今天小編就爲大家詳細解讀一下~

曹操說自己要當週文王,沒有稱帝。後人認爲,曹操沒有稱帝的原因是以爲自己是漢臣,因此而把當皇帝的機會留給了兒子曹丕。說起來,這只是曹操沒有稱帝的主觀原因。那麼,曹操沒有當皇帝的客觀原因又是什麼呢?

應該說,原因就是兩戰失利,即赤壁之戰和漢中之戰。

爲什麼說赤壁之戰和漢中之戰的失利,是曹操沒能稱帝的原因?

先說赤壁之戰。所謂赤壁之戰只是一箇中心事件,整個事件則是曹操南征,開始是徵劉表,其後發展爲徵江南的孫吳。事情發生在建安十三年(208年)六月,漢皇帝任命曹操爲丞相。這是一個大事件,和曹操後來成爲魏公具有一定的連續性。不就是一個丞相,曹操已經大權獨攬,這有什麼不一樣的嗎?任何行政體制的改變都是有實質內容的,東漢不設置丞相,到曹操這兒改變了,這該是一個多大的事件啊!不用說,曹操這個丞相是有自己的府治的,有了這個名號,曹操可以名正言順的發佈政令,而不需事事再去請示皇帝。又或者說,有些事曹操可以連手續都免了,完全可以放開手腳大幹一場了。就是在這種情況下,七月,曹操準備南征劉表。八月,劉表死了,他的兒子劉琮繼位。當時的劉琮住在襄陽,劉備駐紮在樊城。當曹操南下到達新野的時候,劉琮投降了。投降的事情劉琮並沒有告訴劉備,劉備措手不及,只好南逃。曹軍在向江陵推進的同時,下令荊州成爲自己的統治區域。

與此同時,益州的劉璋又一次派來了使者,這個使者叫張鬆。此前,劉璋已經派過一次使者,是張鬆的哥哥張肅,曹操還給他封了一個官——廣漢太守。也就是說,劉璋已經在向曹操示好,益州這塊地盤,他隨時可以奉獻給曹操。打開三國版圖看看,天下還不是曹操的地方還有幾塊?交州,士燮爲綏南中郎將,總督七郡,交州的治所所在地交阯郡太守一直是士燮。建安十五年,也就是赤壁之戰後兩年,士燮才接受了孫權的任命。漢中由張魯把持,後來曹操討伐,大軍剛到達陽平關,張魯就打算投降,因爲弟弟不同意而作罷。陽平關失守後,張魯南撤,漢中治所南鄭的庫府寶貨張魯全部保存好,還說這些東西本來就是國家的。所以,張魯這個投降是打心裏來的。剩下的,是不是隻有一個江南的孫吳?不需要說西北的韓、馬,後來的叛亂也與這個赤壁之戰有關,因爲曹操勝利了,西北根本就不會有人敢叛亂。再說點兒實在的,馬騰就是這一年自身甘願進入朝廷去當一個閒職衛尉的。當時東吳的人不少想投降的,假如這些人得勢,馬、韓還會造反嗎?當曹操一統天下,手下人就不會讓漢皇帝來一個禪讓嗎?

爲什麼說赤壁之戰和漢中之戰的失利,是曹操沒能稱帝的原因? 第2張

只可惜,赤壁之戰失敗了!這一戰導致的後果是,孫權獨立江南,曹操再也無力染指東吳;劉備趁勢崛起,從此成爲抗曹中堅;劉璋被中間隔開,曹操無法直接掌控。相比於這些諸侯勢力的壯大,還在於曹操勢力的削弱,因爲瘟疫,曹操損失了大量的兵士,以至於孫權進攻合肥,將軍張喜帶着一千人的隊伍前去支援,路上又病倒了很多。正是由於力量的削弱,曹操從建安十四年到建安二十年征討張魯期間大規模的用兵,只是在西北針對馬、韓的反叛,其他只是象徵性的對孫權耀武揚威了一番,完全不是曹操出戰志在必得的風格。

一個只需要拿下孫權的戰役,忽然間就成了失去半壁江山的結局,別說是當皇帝,就是當魏公,也讓曹操推後了五年。

劉備佔領益州後,又和孫權打了一仗,然後又來了一個劃界,長沙等地歸吳,南郡歸蜀。至此,天下三分形勢已經非常清晰,沒有任何的模糊地帶。不過,劉備卻實在是睡不安穩覺,因爲漢中不在自己手裏。黃權曾經對劉備說過:如果失去漢中,則三巴不振,這就好像割去了蜀地的四肢。所以,劉備若想坐穩益州,必須要奪取漢中。建安二十三年,劉備親率大軍來爭奪漢中。本來,曹軍有夏侯淵和曹洪在,戰局暫時還不至於不可收拾,但無奈劉備親自出馬,張飛、馬超、法正、黃忠、趙雲、黃權這些蜀漢有名將領悉數出動,大有一副不獲漢中決不收兵的架勢。曹操知道,劉備這是拼命了,擔心夏侯淵抵擋不住,只好自己親自前來。誰都知道,保有漢中,就是對成都的威脅,想進攻成都,可以隨時進行。只可惜,劉備是真的拼命,夏侯淵一次滿不在乎的行動使自己命喪漢中。統帥陣亡,曹操必須調整軍隊部署,漢中就這樣丟了。漢中之地,北部本來就是易守難攻,曹操想再奪取漢中,用劉備的話說,那是再也不可能了。

爲什麼說赤壁之戰和漢中之戰的失利,是曹操沒能稱帝的原因? 第3張

劉備擁有漢中,立馬稱王,漢中王。漢中之戰也許是曹操的最後一搏,不是爲了守衛,而是爲了取益州。就像孫權心心念唸的合肥一樣,曹魏也總是到不了濡須口。如果能夠拿下成都,順流而下,哪怕只是在荊州匯合,天下會不會是又一番景象?可惜,不知道人們感覺到曹操老了,還是覺得要拯救漢朝的那最後一口氣,從建安二十三年開始,曹魏內部出現了那麼多的反叛。儘管這些反叛都沒有成氣候,卻不能不對曹操心理有所打擊。尤其是關羽,他或許看出了宛城、襄陽地區的不穩定,於是北上發起了襄樊之戰。也許曹操真的老了,他已經不是官渡之戰時期那個有心思和許攸說笑的曹阿瞞了,也不是關中時期和韓遂陣前拉家常的那個信心百倍的曹孟德了,他甚至動起了遷都的念頭。一個再無雄心垂垂老矣的魏王,是不是隻能是望帝位而興嘆!當孫權擊敗關羽,頭顱送到洛陽,確定魏國又可以歇息一下了,曹操的生命也走到盡頭了。見到關羽頭顱後一個月,曹操也離世而去了。

曹操軍事生涯的後期,左右都繞不過一個漢中之戰。赤壁之戰,漢中之戰,如果這兩次戰役有一次如曹操所願,幾個月後勸劉協禪讓的那些人,此前就想不明白這件事嗎?還是說,劉協管不住曹丕卻能拿捏得住曹操?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