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漢武帝爲什麼要筆王恢自殺?他的自殺有什麼意義?

漢武帝爲什麼要筆王恢自殺?他的自殺有什麼意義?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7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王恢的故事大家真的瞭解嗎?今天小編給你們帶來全新的解讀~

“馬邑之圍”是漢匈之間的一場重要的戰爭,也是漢匈戰爭策略的重要轉折點。而漢武帝殺掉王恢(逼迫王恢自殺),具有非常重要的歷史意義。爲什麼這麼說呢?

漢武帝爲什麼要筆王恢自殺?他的自殺有什麼意義?

事實上,漢武帝之前,漢朝對匈奴,一直採用的是和親的政策。能夠安撫匈奴,就儘量安撫,絕對不會和匈奴硬碰。有時候受了匈奴的氣,也常常選擇忍氣吞聲。

比較有名的,就是匈奴冒頓單于向呂后求婚。這顯然對呂后是一個極大的侮辱。但是呂后依然只能忍氣吞聲,好言相勸,聲音還不敢說得太大。漢景帝的時候,有五個匈奴人投降了漢朝,漢景帝立刻就對他們大加讚賞,把他們封侯。漢景帝這樣做,明顯包含着因爲打不贏因此選擇討好的意味。

到了漢武帝的時候,隨着漢朝國力的增強,同時因爲漢武帝性格上比較強勢,因此,對於匈奴就漸漸從和親政策,改爲了硬打的政策。

不過,這個改變並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漢武帝君臣多次探討,反覆試驗的結果。而馬邑之圍就集中體現了漢武帝政策的變遷。

在馬邑之圍前,匈奴派使者來漢朝,向漢朝提出了和親的想法。也就在這時候,朝廷開始了大討論。朝廷中大臣的意見分成了兩派:一派以御史大夫韓安國爲主,主張與匈奴和親。一派以太行令王恢爲主,主張堅決打擊匈奴。

實際上這兩個人的主張是有一些不太協調的。爲什麼說不太協調呢?因爲韓安國是御史大夫,他應該是鷹派纔對。而王恢是太行令,相當於外交官。外交官的手段都會柔和一些,一般都不會是鷹派,而是鴿派。但這兩個人剛好相反。

漢武帝爲什麼要筆王恢自殺?他的自殺有什麼意義? 第2張

當然了,我們在這裏不是討論鷹派和鴿派的問題,總之,最終漢武帝聽從了王恢的話,主張與匈奴作戰,而不是與他們和親。於是漢武帝派出三十萬大軍,準備和匈奴大戰一場。

漢武帝利用匈奴想和親這一點,在馬邑這個地方設下埋伏,然後派人假裝成奸細,把匈奴人引誘進馬邑城,想借此對匈奴來一個甕中捉鱉。

漢武帝之所以這麼打,是因爲匈奴作爲馬上游牧民族,想要和他們打仗,實際上是很難的。匈奴一般採用的策略,就是偷偷地到漢地來抄掠。抄掠到一定的物品後,就趕緊逃走。你要是派軍隊來打他,也打不着。因爲他跑得很快,你根本就找不到他的蹤影。事實上,無論是後來的衛青還是霍去病,在和匈奴打的時候,都多次撲空。所以漢武帝纔會採用誘使匈奴到馬邑城來圍打的方式。

當時,匈奴確實信以爲真,他們帶着十萬人馬前往馬邑。可惜的是,半途他們就得到了消息,知道馬邑有漢朝的埋伏。所以趕緊就跑了。

漢武帝爲什麼要筆王恢自殺?他的自殺有什麼意義? 第3張

匈奴跑了以後,王恢並沒有前往追趕。王恢之所以不追趕,是害怕如果追趕的話,很可能反入匈奴的包圍圈,那樣就會損兵折將。當然了,這是後來漢武帝在處理王恢的時候,王恢講出的一個理由。究竟王恢當時沒有追趕,是不是出於這個想法,已經不得而知。

但就算是出於這個想法,漢武帝也是不能原諒他的。因爲他就算不攻打匈奴的主力部隊,至少也應該攻打匈奴的後勤部隊。因爲後勤部隊跑得肯定沒有主力部隊快,而且後勤部隊有很多的物資,獲得這些物資,實際上也是一個不錯的收穫。但王恢什麼也沒有做。

讓漢武帝生氣的還不僅僅是這一點,而是這場仗,本來就是王恢主張打起來的。他不是一個主戰派嗎?不是一個鷹派嗎?既然是一個主戰派,在打仗上就應該有堅決的態度,要有一種一定要打勝的態度。如果帶着三十萬人出征,花費了太多的錢糧,最終卻無功而返,那麼,也就證明了主戰是不對的,是勞民傷財的。以後主和派就會佔據上風。那麼,漢武帝再想組織大型的戰鬥,恐怕遭到的阻礙就會更大了。

還有一點,漢武帝既然決定要匈奴血戰到底,那麼,就要讓將領在打仗的時候有血性。有血性纔會不顧一切地打。後來漢武帝在派人率軍打擊匈奴的時候,他曾多次使用年輕將領(霍去病才17歲,他就讓他擔任主將。可見他多麼大膽地啓用年輕將領。)漢武帝爲什麼喜歡啓用年輕將領呢?就是他知道,年輕將領有血性,有一鼓作氣打到底的作風。

由此可見,漢武帝逼迫王恢自殺,就是想表明他對匈奴的態度,已經從主和,改爲了主戰,而且是堅決抗戰。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