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清朝逢年過節時,皇帝與嬪妃們都吃些什麼?

清朝逢年過節時,皇帝與嬪妃們都吃些什麼?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7.96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你真的瞭解清朝嗎?小編給大家提供詳細的相關內容。

過新年年夜飯是重點,在古代,皇家也不例外。過年是對於皇帝也說意義深刻。清代宮廷中,一天固定只吃兩頓飯,早膳在早上六七點,晚膳是下午兩點左右。平時,皇帝吃飯都是一個人,如果叫上某個妃嬪一起用膳,那就比較得寵了。一般只有在除夕,皇帝纔會聚集妃嬪們,一起進餐,以示閤家和睦,團團圓圓。

我以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除夕爲例,當天早上,七十三歲的乾隆帝與妃嬪一起共進早膳。乾隆帝的早膳極爲豐盛,有蔥椒雞羹熱鍋、口蘑鍋燒雞熱鍋、燕窩掛爐鴨子掛爐肉熱鍋、蘋果山藥酒燉鴨子、酒燉萬字肉、託湯鴨子、羊肉絲、清蒸鴨子、鹿尾攢盤、竹節卷小饅首、年年糕、蕃薯、各式小菜。早膳的主食有肉絲麪、餑餑、奶子等,此外還有乾溼點心八品一桌,盤肉二桌,羊肉一桌,供皇帝取用。皇帝吃不完的,賞給臣子們吃。雖然是皇室家宴,可也等級森嚴,皇帝單獨一個人吃,妃子則用條桌六張,在一旁吃,至於菜餚點心之類,自然不能與皇帝的相比了。

除夕中午,御膳房開始忙碌起來,在乾清宮殿內擺設除夕的晚膳。說是晚膳,其實是下午兩點鐘就開吃。當日乾清宮中,擺了張金龍大宴桌,桌上所用餐具均是銅胎掐絲琺琅。金龍大宴桌與皇帝的寶座間設一長几,菜點擺在大宴桌上,皇帝吃時,由專人取到長几上。

清朝逢年過節時,皇帝與嬪妃們都吃些什麼?

金龍大宴桌的擺放極爲講究,總計有八路,六十三品菜餚,此外還擺放有蘇糕、鮑螺(螺形的奶酪)四座,餐桌兩邊擺放有各類水果,東西兩邊還有奶子、小點心、爐食、敖爾布哈(奶餅子)、雞肉餡包子、米麪等食物。

妃嬪分東西兩邊設桌,東邊愉妃、惇妃,頭桌宴一桌。婉嬪、誠嬪,二桌宴一桌。林貴人、明貴人,三桌宴一桌。西邊穎妃、順妃,頭桌宴一桌。循嬪、十公主,二桌宴一桌。祿貴人、白常在、鄂常在,三桌宴一桌。陪同用膳的臣子,另外單獨設六桌。每桌有高頭五品,羣膳十五品,乾溼點心四品,銀碟小菜四品。所謂高頭,也就是各種點心堆高擺設,作爲看盤。

下午三時二刻,熱宴在大餐桌上擺好後,在禮樂聲中,乾隆帝先落座。然後妃嬪們方纔入座。吃飯時,先給皇帝所獻上湯膳,用一對雕漆飛龍宴盒裝了送過來,左一盒有紅白鴨子大菜湯膳,粳米幹膳,右一盒有鴨子鴨腰湯,豆腐湯。左右兩盒,寓意成對吉祥。然後給妃嬪們送湯膳,只是標準減半了,每位只有粳米膳一品,羊肉臥蛋粉湯一品,且依照地位,分別送上。湯膳結束,樂止,開始演戲,然後送上奶茶,奶茶送好,將茶桌撤下,進入“轉宴”環節。

所謂“轉宴”,就是將金龍大宴桌上陳設的各種菜點,先送到皇帝面前的長几上。皇帝嚐了後,然後再依照秩序,送到各個妃嬪桌上,象徵閤家共享。轉宴主要是轉菜,桌上的花瓶、筷子、叉子、看盒則不轉。

轉宴之後,送上皇帝的酒宴一桌四十品,擺五路,每路八品,分爲五對盒進上。皇帝頭對盒進完,二對盒上來的同時,也開始上妃嬪和六桌來賓的酒宴,待遇照例下降,每桌十五品,菜七品,果子八品。吃完酒宴,果茶飲好,在奏樂之中,皇帝起座離席,宴席結束。之後皇帝還駕養心殿東西佛堂,拜佛畢。宴席之後,乾隆帝下旨:將大宴一桌,賞給蒙古親王及滿漢大臣。

由菜單可以看出,清宮中的膳食,可以說很是豐盛,但並不奢華。菜餚上,以雞鴨等家禽爲主,同時輔以東北的鹿肉、狍子等各種野味,至於主食則是各種餑餑。各種民間家常菜餚,如豆腐、豆汁、拌黃瓜之類,不時會出現在清宮的餐桌之上。至於宮廷之中的掛爐鴨、掛爐豬,在後日則被演變爲滿漢席中的必備大菜。乾隆帝不大喜歡吃魚蝦,對於山珍海錯之類更是沒有興趣。乾隆在避暑山莊時,朝鮮國獻上了一堆珍稀海鮮,太監們偷偷收下。乾隆帝知道了,就問太監們收了何用。太監們也有理由:“留着萬歲爺回京賞人用。”當代一些飯店,整出各種“乾隆御宴”,隆重推出所謂的全鱔席、魚翅海蔘之類,則是背離了歷史真相。

晚膳過後,乾隆帝並不會餓,還有很豐盛的宴席。下午六時三刻,太監命御膳房送上酒膳,擺酒膳一桌,吉祥盤一品、果子八品、菜六品、捶手四品。皇帝用好酒膳後,送上保存好的八月十五日月餅一個(重十斤),切成式件,皇帝吃一些,剩下的賞給阿哥公主們。

《末代皇帝》中,溥儀說,皇帝用膳,每天如是,像做馬戲似的。

乾隆帝最重視除夕夜的子時,認爲這是一夜分新舊的重要時刻。此夜,乾隆帝有很多安排,首先到養心殿東暖閣明窗前,舉行開筆儀式。開筆儀式上,先在金甌中注滿屠蘇酒,然後點燃蠟燭,將萬年青筆打開,在吉祥爐上薰一下,然後以硃筆寫吉祥語數字。

清宮的規矩是,深夜二點時分,皇帝到欽安殿等處禮佛。深夜三點,到聖人、藥王、列祖前拈香,三點一刻時,到乾清宮的昭仁殿吃煮餑餑。清代將各種面制糕點稱爲餑餑,就連水餃,在北京俗語乃至宮廷之中,也被稱爲“煮餑餑”。直到上世紀四十年代,才稱餃子或者水餃。餑餑一詞不是滿語,但在北京的盛行卻是因爲滿人,而餃子也融入了北京人的日常生活之中。梁實秋在《北平年景》裏寫道:“城裏人也把煮餑餑當做好東西,除了除夕消夜不可少的一頓之外,從初一至少到初三,頓頓煮餑餑,直把人吃得頭昏腦漲。”

滿人的風俗是,正月初一,無論貧富貴賤,都用白麪製作餃子吃。富貴之家,在餃子包入金銀小錁,一般人家也要包入銅錢,家人食得者,則此年終歲大吉。宮廷之中,也不能免俗。春節進煮餑餑時,要在餃子中包入兩個特製的實心小元寶,比花生米還要小,且必須保證讓皇帝吃到,寓意此年大吉。

爲了皇帝吃餃子,要經歷一系列鋪張而複雜的程序,每年均是如此,且皇帝還必須吃着方纔罷休。如光緒十一年正月初一,光緒帝在養心殿用煮餑餑。第一次進豬肉長壽菜餡兒餑餑十三個,豬肉菠菜餡煮餑餑七個。第二次進豬肉長壽菜(馬齒莧)餡煮餑餑七個,豬肉菠菜餡煮餑餑十三個。以光緒食量一般,吃上四十個餃子是相當之多了,約是爲了吃到煮餑餑中的金元寶,才超過了食量。

在餃子裏裹上金元寶、金錢之類,有時也會出風險。翁同龢日記記載,同治五年正月初一,同治帝吃煮餑餑時,誤將一枚金錢吃了下去,過了三天方纔排了出來。翁同龢在日記中發出感嘆,北地在食物中放入金錢的風俗,真是鄙俗。可這也是翁老先生的私下牢騷,公開場合他可不敢表達出來。

同治帝性情急躁,吃飯時狼吞虎嚥,將這枚金錢吃下去也不稀奇。在同治帝的膳食單上,還有個比較奇特的現象,常可見“太監張文亮替萬歲爺用膳”。這其實是同治帝不肯吃宮中的御膳,讓太監幫助自己吃。張文亮是同治帝貼身太監,陪伴着他長大,深得皇帝寵愛,幫皇帝吃飯的光榮任務也交給了他。

本來吃元寶餃子,只是娛樂。可碰到慈禧新年時吃煮餑餑,大家唯恐她吃不着不開心,所以一包就是四隻。最後約定俗成,四隻包裹了元寶的餃子,都是由慈禧一個人吃出來。某年吃煮餑餑,由隆裕皇后主持,慈禧吃來吃去,只吃出三隻小元寶,慈禧很不開心,臉上就表現了出來。偏偏那隻漏網的餃子,被隆裕吃了出來。隆裕一口咬到了餃子中的小元寶,臉上立刻不淡定了,含在嘴裏,不敢吱聲,神情尷尬無比。

此時氣氛詭異,李蓮英腦子轉得快,一看隆裕的表情就知道緣由。李蓮英溜到隆裕身邊,讓她將小元寶拿過來,又偷偷塞進新包好的餃子裏,請慈禧再吃幾隻。吃到了最後,慈禧終於吃出了這隻元寶餃子,衆人方纔鬆了口氣。李蓮英幫隆裕解了圍,事後得了不少賞賜,後來隆裕對李蓮英也一直關照有加。

紫禁城處於北京城的中心,太和殿位於紫禁城的中心,可以說是整個帝國的中心所在,是皇權一統的象徵。故而清代的重大慶典,如皇帝登基、慶壽、結婚、出征以及元旦(古時稱春節爲元旦)、冬至等重大節日,多在太和殿舉行宴席。皇帝的家宴,一般放在乾清官,外朝廷宴則放在太和殿。

太和殿大宴,皇帝御用宴桌由內務府恭備,其他宴桌由親貴們按規定恭進,如若不足再由光祿寺負責增備。乾隆三年定下規制,元旦太和殿大宴,共有二百一十席,用羊一百,酒一百瓶(每瓶十斤)。親王每人進獻八席,郡王進獻五席,貝勒進獻三席,貝子進獻二席,入八分公進獻一席,此外根據爵位高低,各自獻上不同數量的羊與酒。嘉慶、道光以後,元旦大宴的桌數,根據實際情況又有所增減。

清朝逢年過節時,皇帝與嬪妃們都吃些什麼? 第2張

大宴之前,先行文宗人府,報明親貴的名爵、應進桌數和羊、酒的數目,宗人府彙總,送禮部查覈後奏明皇帝。表面上看來,這是皇家將大宴的開支,轉移到親王貴胄身上,實際上這點錢,對於王公貴胄們來說,不過是九牛一毛。通過此舉,反而可以凝聚宗室內部的關係。

太和殿大宴時,王公大臣身着朝服,按朝班站立。到了吉時,皇帝御殿,此時鼓樂齊鳴。皇帝就坐後,樂止,空中傳來三聲清脆的鳴鞭聲,王公大臣入席,向皇帝行禮,然後開始進茶、行謝茶禮,進酒、行謝酒禮,進饌、行進饌禮。之後是跳舞,由十八位大臣,身着豹皮,跳錶現創業之艱的喜起舞,然後是八位大臣,表演騎馬圍獵場景的慶隆舞。之後還有各種舞蹈表演及雜技表演,宴席進入高潮。至宴席的最後,鳴鞭奏樂,皇帝回宮,衆臣散去。

酒宴席上列席者均席地而坐,飲品有茶乳、酒,食物主要是餑餑、水果、整條烤羊腿,這也代表了清代宮廷御宴的一貫風格。宴席之中,王公大臣們稍微吃些水果糕點,餑餑及其餘食物,可取了交給僕人帶回家中食用。至於烤羊腿的口味,一些大臣食用後,認爲具有塞上風味。

到了光緒朝,太和殿大宴的情況有所改變。光緒九年正月初一,慈禧與光緒同坐御榻,太后在右,皇帝在左。羣臣先用漢語賀慈禧太后天喜,再用滿語賀光緒帝天喜。光緒帝親政後,每年春節,要先率領王公大臣,到皇極殿給慈禧行禮,之後方去太和殿接受百官慶賀。

在整個正月裏,皇帝有各種安排,吃也是其中的重要一環。對於皇帝來說,過新年並不能得到休假,反是忙碌無比,成爲一種負擔。對於皇帝來說,吃過程中的繁瑣儀式纔是核心,吃反而成了次要內容。就是凌晨吃一次煮餑餑,都要經過一系列繁瑣的程序,且必須吃到小元寶。碰到個倔犟的皇帝如同治帝,還可以打發身邊的小太監幫忙吃掉。如果是軟弱的光緒帝,只好默默承受。皇宮中的一切,缺乏溫情,缺乏人情,豐盛的大宴,權力的集中,並不能提高皇帝們的歡樂指數。說起來,還是市井百姓的生活,更具濃厚的年味,更有人情,更加快樂。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