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元朝時期一直遠征東南亞諸國,爲何後世對海外殖民失去了興趣?

元朝時期一直遠征東南亞諸國,爲何後世對海外殖民失去了興趣?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3.61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還不知道:元朝如何擴張的讀者,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介紹,接着往下看吧~

歷史上,元朝對於中國版圖的奠定發揮了不可磨滅的作用,清朝也只是在元朝的基礎上做了鞏固。不過元朝的銳意開拓,亦或是窮兵黷武,也爲後世帶來了深遠的影響,比如明清兩朝對海洋望而生畏的態度。

元朝的擴張基因繼承自蒙古帝國,成吉思汗建立的帝國本質上是草原軍事貴族的聯盟,大汗的任務就是不斷對外發動戰爭,獲取土地、財富以及各種各樣的戰利品,然後分封宗王、貴戚、功勳,所以帝國每一次的權力傳承都伴隨着一次大規模的軍事擴張。

汗位傳至忽必烈時,情況出現了一些變化。成吉思汗去世後,蒙古帝國實際上分裂爲四個獨立的汗國,而且察哈臺汗國和窩闊臺汗國還因汗位從窩闊臺系轉入托雷繫心生怨恨,與元朝爆發了長達幾十年的戰爭。

元朝時期一直遠征東南亞諸國,爲何後世對海外殖民失去了興趣?

忽必烈本人也因積極施行漢法,權力的合法性和權威性一直受到質疑和挑戰,他必須用新的勝利證明自己。帝國的分裂在客觀上削弱了蒙古的實力,如果忽必烈像前輩一樣向西征服其他蒙古汗國,不僅沒有必勝的把握,反而還會背上自相殘殺的惡名。

環顧四周,唯有海外還有超越祖宗基業的空間,最重要的是海外貿易能爲遊牧和農耕混合的帝國帶來海洋性質,讓蒙元政權跨入新的階段,於是纔有了忽必烈兩徵日本、南征占城、緬甸、安南,以及遠征爪哇的壯舉。

如果僅從軍事的角度來說,元軍不管是東征日本,南征中南半島,還是遠征爪哇,在戰場上幾乎沒有遇到任何對手。宋元時期,中國雖已能夠造出承載千人的遠洋大船,但在大自然面前仍不堪一擊。元軍兩次征討日本都遭遇大風,尤其是第二次“震撼擊撞,舟壞且盡”,“十萬之衆得還者三人耳”。

徵佔城時,統帥唆都領軍從廣州航海至占城港,“率敢死士擊之,斬首並溺死者五萬餘人,又敗之於大浪湖,斬首六萬級”。占城國王兵敗逃入深山,兩軍陷入僵持。

元朝時期一直遠征東南亞諸國,爲何後世對海外殖民失去了興趣? 第2張

元軍勞師遠征,人數和糧草上皆不佔優勢,最終敗給了溼熱的氣候和密佈的沼澤、深山。安南和緬甸戰場也遇到了同樣的問題,縱使前線捷報頻傳,但不是糧道被劫,就是部隊感染瘴毒喪失戰鬥力。

遠征爪哇是忽必烈對外征伐的最後一役,朝廷“發舟千艘,給糧一年、鈔四萬錠”,元軍登陸印度尼西亞後,“連三戰,賊敗奔潰,擁入河死者數萬人,殺五千餘人”。不過爪哇國駙馬卻依託地利優勢堅持作戰,最終迫使元軍退回泉州。

除了這幾次戰爭外,忽必烈還有九次流產的征伐。如此多次、大規模的海外用兵,招募軍士、準備糧草和建造戰船都是極大的開支,但是比讓帝國背上沉重戰爭包袱更可怕的是,東南亞諸國幾乎都是不毛之地,元軍根本無法回收戰爭成本,更談不上賺取紅利。

高昂的戰爭成本最終使得國內“百姓瘡痍未蘇,軍家老稚哭者未已,又議大舉,恐民不堪”,越到後期民變次數越多,尤其是南方各省“山林盜賊,竊發陸深,殆無寧歲”。

元朝時期一直遠征東南亞諸國,爲何後世對海外殖民失去了興趣? 第3張

元朝的短命與其窮兵黷武有着脫不開的關係,也使得後世對海外殖民沒有任何興趣,尤其是朱元璋特意在《皇明祖訓》中告誡子孫:

“四方諸夷皆限山隔海,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給,得其民不足以使令。若其不自量力,來撓我邊,則爲不祥。既不爲中國患,而我興兵輕犯,亦不祥也。恐後世子孫倚中國富強,貪一時戰功,無故興兵,殺傷人命,切記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