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明代三才子:明朝楊慎、解縉及徐渭三人通稱

明代三才子:明朝楊慎、解縉及徐渭三人通稱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2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明代三才子,是明朝楊慎、解縉及徐渭三人通稱。縱觀整個明代,以博學多才而論,三人最強,而後世學者以及官方認爲,無論從博學才學和當時的影響力以及對中國文學的貢獻,解縉最強。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明代三才子:明朝楊慎、解縉及徐渭三人通稱

人物簡介

楊慎

楊慎(1488~1559) 明代文學家。字用修,號升庵,新都(今屬四川)人。明代三才子之首,東閣大學士楊廷和之子。少年時聰穎,11歲能詩,12歲擬作《古戰場文》、《過秦論》,人皆驚歎不已。入京作《黃葉》詩,爲李東陽所讚賞。正德六年(1511),殿試第一,授翰林院修撰。豫修"武宗實錄",稟性剛直,每事必直書。武宗微行出居庸關,上疏抗諫。世宗繼位,任經筵講官。嘉靖三年(1524),衆臣因"議大禮",違背世宗意願受廷杖,楊慎謫戍雲南永昌衛,居雲南30餘年,死於戍地。

解縉

解縉(公元1369一1415年),字大紳,又字縉紳,號春雨,又號喜易,洪武二年十一月初七日(公元1369年12月6日)出生在育水鑑湖(今吉水縣文峯鎮)的一個書香門第之家。洪武進士,官至翰林學士。祖父解子元,元至正五年(公元1345年)進士,授安福州判宮,遷太史院校書郎,除承務部、東莞縣尹,在元末戰亂中死於亂兵;父親解開,二魁胃監,五知貢舉,以父死節贈官參知政事不拜,明初授以官又不受,一心從事著述、辦學,培養人才;母親高妙瑩,不但賢良淑慧,而且通書史,善小楷,曉音律。

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年)參加江西鄉試,名列榜首(解元);次年,會試第七,廷試與兄綸、妹夫黃金華同登進士第。選爲庶吉士,讀中祕書。明成祖時,人直文淵閣,進翰林學士,參與機務,後又兼右春坊大學士,一時詔令製作,皆出其手。

明代三才子:明朝楊慎、解縉及徐渭三人通稱 第2張

徐渭

徐渭(1521年-1593年),初字文清,改字文長,號天池山人、青藤居士,或署田水月,天池漁隱、青藤老人、金壘、金回山人、山陰布衣、白鷳山人、鵝鼻山儂等別號,山陰(今浙江省紹興)人。天資聰穎,二十歲考取山陰秀才,然而後來連應八次鄉試都名落孫山,終身不得志於功名,“不得志與有司”。青年時還充滿積極用世的進取精神,“自負才略,好奇計,談兵多中”,孜孜於治國平天下的理想追求之中,並一度被兵部右侍郎兼僉都御史胡宗憲看中,於嘉靖37年(1558年)招至任浙、閩總督幕僚軍師,徐渭對當時軍事、政治和經濟事務多有籌劃,並參預過東南沿海的抗倭鬥爭。

命運的困蹇更激發了他的抑鬱之氣,加上天生不羈的藝術秉性,“放浪麴櫱,恣情山水”,一泄自己內心的情感,悲劇的一生造就了藝術的奇人。

評選標準

明朝三大才子 評選標準是博覽羣書、博學多才。 《永樂大典》總編纂管解縉被公推爲博學第一。 超級才子楊慎被貶雲南地區,整天看書,被評爲博覽第一,人稱“無書不讀”。 徐渭(就是青藤先生徐文長)則是最多才的一位——詩、書、字、畫、兵法樣樣精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