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韓侂冑作爲一個主張抗金的丞相,爲何會被列入《奸臣傳》?

韓侂冑作爲一個主張抗金的丞相,爲何會被列入《奸臣傳》?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9.94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空自流”,遙望歷史的河流,感受歷史的滄桑,和小編一起走進了解韓侂冑的故事。

公元1206年,也就是南宋寧宗開禧二年,南宋軍隊不宣而戰,渡過淮河,在淮河以北地區與金朝軍隊展開了激烈戰鬥,一度收復了江淮一帶的部分地區,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開禧北伐”。

主導這次北伐的,正是權傾一時的當朝宰相——韓侂冑。

韓侂冑作爲一個主張抗金的丞相,爲何會被列入《奸臣傳》?

在民間的說法中,韓侂冑除了力主北伐之外,還追封岳飛爲鄂王,追削了秦檜的封爵,算是一個不錯的形象。

但在《宋史》當中,韓侂冑的待遇就差得多了。作爲一個主張抗金的丞相,居然被列入《奸臣傳》,和大名鼎鼎的投降派秦檜並列,的確讓人感到奇哉怪也,不禁爲其叫屈。

然而,評價一位歷史人物,不僅要查看其行爲,更要評估這些行爲產生的後果,才能得出一個相對公允的結果。當我們縱觀韓侂冑的一生所爲,以及所產生的後續事件時,相信會得出自己的結論的。

宮鬥起家

韓侂冑出身名門,他的曾祖父韓琦,被譽爲北宋“三朝賢相”,曾與范仲淹一同鎮守西陲,時人傳頌歌謠:“軍中有一韓,西夏聞之心骨寒;軍中有一範,西夏聞之驚破膽”,稱得上威震敵膽、名動天下。

韓琦的軍事才能,有多少遺傳到了韓侂冑身上雖然不好說,但的確是給他開闢了一條進入仕途的便道。

韓侂冑年輕時,靠着祖先的功績,以恩蔭得了官位,但一直只是擔任宮門宿衛一類的武職,並未受到重用。

宋光宗紹熙五年(1194年),太上皇宋孝宗駕崩。按照宮廷禮儀,宋光宗是主持葬禮的不二人選。但宋光宗在皇后李氏的挑撥下,常年與宋孝宗不睦,竟然以身體不適爲由,拒絕主持葬禮。這種行爲,在普通百姓家中都說不過去,在崇尚孝道的南宋朝廷中,更是犯了衆怒。

看到宋光宗做出如此離經叛道的事情,當時朝廷的最高軍事長官,樞密院使趙汝愚聯合朝臣,準備發動政變,逼迫宋光宗退位。韓侂冑由於是太皇太后吳氏的外甥,也被拉入了核心成員之內,並在政變發動前,進宮取得了太皇太后的支持,最終使得宋光宗退位,太子趙擴即位,稱宋寧宗。這就是南宋歷史上著名的“紹熙內禪”。

韓侂冑作爲一個主張抗金的丞相,爲何會被列入《奸臣傳》? 第2張

韓侂冑自認爲擁戴新帝有功,本來想升任節度使。但趙汝愚以他的外戚身份爲由,只給他升了一級。這可徹底得罪了韓侂冑,從此,韓侂冑對趙汝愚恨之入骨,開始在朝廷中拉幫結派、培植黨羽,最終通過誣告,將趙汝愚貶至福州,從此開始掌控朝中大權。

排除異己

韓侂冑雖然扳倒了趙汝愚,但朝廷中卻遠沒有平靜下來。

在當時的朝廷中,崇尚程朱理學的“理學派”佔據了絕對優勢,趙汝愚就是理學的忠實信徒。在他的推薦下,以朱熹爲首的各路理學大儒紛紛入朝爲官。在這些人看來,靠着祖先功業起家的韓侂冑不過是一個紈絝子弟,根本就不值一提。

趙汝愚倒臺後,這些儒生紛紛將矛頭對準韓侂冑,一時間朝廷內外罵聲四起,彈劾韓侂冑的奏章如同雪片般飛來,簡直要把他活埋一般。

韓侂冑武官出身,自然沒有什麼虛懷若谷的氣度。他一邊指使自己的黨羽進行反擊,貶去了理學領袖朱熹的官職,還不斷在宋寧宗面前遊說,指斥“理學派”爲“逆黨”。於是,在慶元三年(1197年)時,宋寧宗終於下旨嚴禁理學,並將以朱熹爲首的五十九位人姓名編輯成冊,號稱《僞學逆黨籍》,將在冊官員一掃而空,統統貶斥。一時間,朝廷中遍佈韓侂冑的黨羽,可稱得上是唯我獨尊。

然而,理學一道,在南宋已成氣候,韓侂冑推行黨禁,幾乎是將自己推到了天下讀書人的對立面。據史書記載,雖然韓侂冑掌控了朝政,但民間依然對理學多加尊崇,對韓侂冑則是差評不斷:慶元六年,居然有百姓上書朝廷,要求恢復理學,誅殺韓侂冑,天下的輿論所向可見一斑。

這場“慶元黨禁”,表面上韓侂冑獲得了全面勝利,但卻在身後留下了極大的惡名。南宋之後,理學大興,修書的史官全都是理學門徒,對韓侂冑當然不會客氣,把他列入奸臣傳也就不奇怪了。

韓侂冑作爲一個主張抗金的丞相,爲何會被列入《奸臣傳》? 第3張

從古到今,戰爭都是轉移國內矛盾的最佳手段之一。尤其在宋寧宗時期,距離“靖康之恥”纔不過七八十年,要求收復中原的呼聲一直不斷,對金朝作戰自然成爲扭轉天下言論的最好手段之一。

雖不能說韓侂冑壓根沒有出兵北伐、收復中原的志向,但從當時宋金力量的對比和整個北伐的準備情況來看,這次北伐更像是一次爲了改變自身形象、撈取政治資本的“炒作”行爲。

在當時,雖然金朝皇帝完顏璟喜文厭武,金朝軍事能力有所下降,但與南宋相比還是要強得多。曾有人指出,南宋朝廷“將帥庸愚,軍民怨恨,馬政不講,騎士不熟,豪傑不出,英雄不收,饋糧不豐,形勢不固,山砦不修,堡壘不設”,由此看來,在客觀上根本不具備開戰的有利條件。如果韓侂冑能夠踏踏實實的整頓軍務、培養人才,同時等待真正的有利時機到來,那麼南宋未必不能一戰,只不過這份功勞就未必能夠落在韓侂冑頭上了。

在韓侂冑眼中,什麼“臥薪嚐膽”、什麼“十年生聚、十年教訓”,壓根不值一提,只有立竿見影地立下不世之功,才能夠滿足他所謂的“事業心”。於是,在軍備、戰將等各個方面都未作出萬全準備的情況下,韓侂冑倉促開戰,結果自然可想而知。

北伐之初,宋軍靠着突然襲擊,加之金朝守備鬆弛,取得了一些戰果。但當金軍站穩腳跟後,且北方精銳騎兵南下後,宋軍除了名將畢再遇獨立支撐之外,其他部隊都一瀉千里,兵敗如山倒,從四川出兵的西路軍統帥吳曦又暗通金國、陣前倒戈,一場轟轟烈烈的北伐生生被打成了防禦戰,也算是一場奇景。

但這場北伐倒並非一無是處,至少在韓侂冑委託學士李壁所書的開戰詔書中,留下了千古名句:“天道好還,中國有必伸之理,人心效順,匹夫無不報之仇。”也算是給後人留下了一筆精神財富。

四、身死名裂

事後看來,韓侂冑發動的“開禧北伐”不過是一場由錯誤的人在錯誤的時間發動的一場所謂“正義”戰爭而已。

在開禧北伐四十年前,南宋名臣虞允文在采石之戰中大敗金軍,導致金朝內訌,皇帝完顏亮被殺。在隨後簽訂的“隆興和議”中,南宋上貢的“歲幣”減爲銀二十萬兩、絹二十萬匹,使得南宋朝的財政壓力有所減輕,但這一場北伐,又使得原本緩和的局勢緊張了起來。

韓侂冑作爲一個主張抗金的丞相,爲何會被列入《奸臣傳》? 第4張

南宋兵敗後,金朝提出了數條議和條件:歲幣加爲三十萬兩銀、三十萬匹絹,另外還要單獨交納所謂“犒軍銀”三百萬兩。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誅殺元謀”,點名要韓侂冑的腦袋。

用自己的性命換取兩國停戰,韓侂冑自然沒有這麼高的覺悟。當使節帶回金國的條件時,韓侂冑斷然拒絕,並撤換了一批將領,意圖再戰。

然而,被金兵威勢嚇破了膽的南宋朝廷已經不會再給他第二次機會了。

北伐失敗後,朝廷當中的議和派漸漸擡頭,爲首的就是後來的南宋著名貪官史彌遠。此外,宋寧宗的皇后楊氏,由於在立後時沒有得到韓侂冑的支持,一直懷恨在心。金朝提出的議和條件,正好給了他們下手的最好機會。

開禧三年十一月,楊皇后勾結史彌遠,指使中軍統制夏震在韓侂冑上朝路上埋伏,將其綁架到皇家園林中害死。韓侂冑作爲一代權相,一生精於耍弄陰謀手腕,最終也死在陰謀之下,不得不說是一種輪迴。

韓侂冑作爲一個主張抗金的丞相,爲何會被列入《奸臣傳》? 第5張

韓侂冑死後,首級被割下,送到了金國。隨即,南宋與金國簽訂《嘉定和議》,全面答應金國提出的一切條件,至於賠償所有銀兩、絹帛,自然又是民脂民膏,但這就不是這些達官貴人所放在心上的了。

令人驚異的是,楊皇后和史彌遠謀害韓侂冑這位當朝一品大員,居然事先沒取得宋寧宗的同意,而是在得手之後才通知皇帝本人,而皇帝本人居然沒有對這種明顯挑戰皇權的行爲表示異議,身爲首犯的史彌遠也從此飛黃騰達,把持朝政、禍亂朝廷達二十六年之久。

據記載,韓侂冑被害後,宋寧宗在與大臣交談時,居然說:(韓侂冑要)收復中原雖然很好,但實在是不自量力啊(恢復豈非美事,但不量力爾)。

這實在就有些不像話了。韓侂冑雖然力主出兵,但北伐還是宋寧宗自己同意的。兵敗賠款,身爲皇帝居然不覺羞恥,還說出這種話來,南宋有這樣的君王,難怪鬧得整個朝廷腐敗不堪、一地雞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