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魏晉南北朝的時代背景是什麼樣的?爲什麼大多數文人都孤寂狂傲

魏晉南北朝的時代背景是什麼樣的?爲什麼大多數文人都孤寂狂傲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1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還不知道魏晉南北朝的文人爲何大多數都孤寂狂傲的讀者,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介紹,接着往下看吧~

魏晉南北朝時期,是我國歷史上少有的亂世時期,戰亂頻發又逢天災人禍,人命賤如草芥,天道無情,連看似牢固的政權都能在朝夕間成爲前朝傳說,又何況人命呢?在這個幻滅的年代,文人們更能感受到自身的渺小與無力,可能前一陣子還開懷暢飲的好友,就會因爲一次突如其來的戰爭奪走了性命,可以吟詩作對的朋友,也有可能因爲政權的更迭掉了腦袋。這樣的時代加重了文人心中的幻滅感,文人們深深的感受到了人生苦短,世事無常。所以在漢朝末年,佛教開始興盛不是沒有道理的。既然沒有能力去改變現實,宗教總能給人以心靈的安慰,而文人們也接受了佛教的思想,寄情於天數與輪迴,動盪的時代給文人內心造成的傷痕在文學作品中體現的淋漓盡致。

魏晉南北朝的時代背景是什麼樣的?爲什麼大多數文人都孤寂狂傲

魏晉南北朝時期是士族力量把控朝政的時期,士族階層將家族利益放在了第一位,而將百姓的生死,國家的存亡放在其次,朝廷的奸臣橫行,政治黑暗,有志之士始終得不到重用,不甘於和政權的黑暗同流合污的文人紛紛出世隱居山林,最爲著名的就是“竹林七賢”,在那個時代竹林七賢的才華得到了社會和民衆的認可,而七人深知僅憑自己數人之力,已經無力改變腐朽到骨子裏的政權,因此就隱居在山林之中,縱使統治階層數次請求七人出山,他們也不爲所動,其中的嵇康更是用生命對腐敗的政權表示了抗議。晉朝末年的陶淵明,不願爲五斗米折腰,更看不慣同僚對上司的阿諛奉承,行賄示好,在當了幾十天的小官之後就毅然決然的辭官而去,已經不再對統治階層抱有任何不切實際的幻想的文人基層自然會在文學作品中體現出報國無門的鬱悶和對污濁政治的不屑一顧,以及對國家命運的絕望。

魏晉南北朝的時代背景是什麼樣的?爲什麼大多數文人都孤寂狂傲 第2張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政權大多孱弱無力,再加之政壇的黑暗與混亂,文人墨客大多數都隱居山林不問世事,再加之戰亂年代對文人思想的衝擊,文人的獨立思想和自我意識紛紛覺醒,這也是時代的原因促成的,在魏晉南北朝時期之前,社會相對穩定,文人大多數想着的是如何入士爲官,報效國家。而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社會動盪,也沒有值得自己爲之燃燒自我才華的君主,那麼文人們自然就開始思考起自身存在的意義,思考起了自己和宇宙的關係,他們的思想不再拘泥於治世之學問,開始思索起了更深層的哲學問題。

有的文人在佛教的思想和自身覺醒的哲學意識的共同作用下,會哀嘆時間流逝匆匆,任你王侯將相還是傾世紅顏,百年之後不過冢中枯骨,這人生的一切不過是鏡花水月罷了,還有的文人會感嘆歲月如白駒過隙,而自己卻並未建立任何功勳,曹操的短歌行就是這種思想的代表作,而曹操有能力,也有機會做出一番大事業,實際上曹操也確實是當世梟雄,他本身就是時代的弄潮兒,自然會發出想建立一番偉業的感嘆。然而大多數的文人往往都對這個社會心灰意冷,比如向秀在懷念自己好友嵇康時所作的“悼嵇生之永辭兮,顧日影而彈琴,託運遇於領會兮,寄餘命於寸陰”,將對政治的黑暗以及獨自一人的孤獨描寫的淋漓盡致。

魏晉南北朝的時代背景是什麼樣的?爲什麼大多數文人都孤寂狂傲 第3張

魏晉南北朝的文人,因爲其所處的特殊時代,故而內心的精神世界與其他的朝代多有不同,而自我意識的甦醒,對人生、宇宙的哲學思考也爲後代的哲學思想開闢了道路,通過他們的文學作品可以深刻的感受到他們那種骨子銘刻在骨子中的孤獨,亂世中飄零的愁悶,以及報國無門、對當權者的絕望,以及對人生,對宇宙的不倦思索,這樣複雜的文學作品在中國文學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