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先秦時期人們習慣席地而坐,何時纔有的椅子呢?

先秦時期人們習慣席地而坐,何時纔有的椅子呢?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9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在椅子傳入中國之前,我們的古人都是席地而坐的,所以「席位」、「座席」這樣的詞彙一直流傳到今天。那麼儘管椅子傳入中國了,古人又是在怎樣的情況下開始慢慢放棄了自己習慣的跪坐,而開始坐椅子了呢?

在上古時期,「席」作爲人類最早使用的鋪墊用具,在家居發展史上歷時最長,也最古老。在甲骨文中,「席」是一個長方形的象形字,中間的「人」字形代表席的織紋。在著名的馬王堆漢墓中,出土了許多珍貴的古代草蓆,其中有兩條長達兩米多,編制方法與現代的草蓆十分接近。

先秦時期人們習慣席地而坐,何時纔有的椅子呢?

先秦時期,所謂「坐」的姿勢其實是兩膝着地,跪坐在腳跟上。如果臀部擡起上身挺直,則稱「跽」,是一種對人尊敬的表示。跪坐的姿勢容易讓膝蓋着涼,由此,「筵」和「席」就誕生了,筵長而席短,「筵席」一詞也由此而來。

跪坐的時間久了,腿就會不舒服,而戰國時期出現的「憑几」很好的解決了這個問題。憑几其實可以理解爲靠背加扶手的功能,坐累了可以背靠着,可以用手倚着。憑几在秦漢時較爲流行,魏晉時期也比較受追捧。直到後來,椅子都出現了,憑几反而成爲了一種彰顯格調的另類傢俱,包括康熙在內的清朝皇帝們就很喜歡憑几。

先秦時期人們習慣席地而坐,何時纔有的椅子呢? 第2張

到了漢朝,比憑几更爲舒適的「榻」開始普及了。榻比牀小,比席高,是最早的專用坐具之一,一般認爲榻是由商周時期的「匡牀」演變而來。在漢魏南北朝時期,榻的種類不斷豐富,出現了可以多人共坐的「連榻」。宋太祖趙匡胤那句著名的「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說的就是這個「榻」。

魏晉南北朝時期,佛教傳入中國,佛祖與菩薩當時的形象都是垂足而坐的,而他們的坐姿和因此而產生的各種高型坐具逐漸開始流行起來。這一時期高型坐具的普及還跟遊牧民族有關。最早傳入中國的高型坐具叫做「胡牀」,由八根木棍組成,坐面爲棕繩連接,可以摺疊,類似我們今天的「馬紮」。

目前史學界主流的觀點認爲高坐的起居方式到唐朝末年至五代時期已接近完成,以桌、椅、凳爲代表的「高足傢俱」逐漸取代了榻、幾等與低座相匹配的傢俱。著名的《韓熙載夜宴圖》成畫於五代時期,畫中20個坐着的人物中有12個都是垂足而坐,可見最晚在五代時期,垂足高坐已經很普遍了。

到了宋朝,人們已經開始完全從席子轉移到椅子上了,垂足而坐成爲了標準的坐姿。在宋朝,文人士大夫隊伍的審美風格對當時的傢俱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而發展到了明朝,椅子在製作技術和品類上都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西方的巴洛克風格和洛可可風格都是從中國明式傢俱彎曲優美的造型和線腳中獲得的靈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