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明朝大臣和清朝大臣有何區別?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又是什麼?

明朝大臣和清朝大臣有何區別?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又是什麼?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0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爲什麼明朝大臣不怕死,而清朝大臣只會拍馬屁你知道嗎?不知道沒關係,小編告訴你。

很多人在看一些史實資料,或者歷史題材的影視劇的時候,對於明清兩代的官員們有一種認識,明朝官員多的是一些“不怕死”的,敢於向皇帝直言相諫的人,然而清朝時期卻似乎完全不一樣,自稱是“奴才”不說,還總是溜鬚拍馬阿諛奉承。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又是什麼呢?爲什麼明朝時期和清朝時期的官員會有如此大的區別?

明朝大臣和清朝大臣有何區別?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又是什麼?

這其實主要有兩方面的原因:

1.因爲明朝的內閣權力太大了。

從最初的建文四年到崇禎十七年,明朝的內閣大學士也從一個小顧問到達了明朝中後期相當於宰相那種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地位,所以明朝纔有“文官治天下”的說法。也就說當以整個文官集團爲根本利益的文官們地位得到提升的時候,這些大臣哪怕就是頂撞了皇帝,皇帝也不敢拿他們怎麼樣,有時候甚至被氣的只能在宮裏自己偷偷跺腳和抹眼淚。

從明朝中後期起,除了王世文和于謙因爲“奪門之變”(被冤殺)這種發動篡位政變,觸及原則問題被斬殺的大臣以外,很少就聽說有文官大臣被皇帝給直接殺掉的。想當年(公元1449),土木堡之戰全軍潰敗,皇帝被俘的消息傳到國內,大明的文官大臣們爲了泄憤,直接在朝堂上當着朱祁鈺的面把王振的死黨,錦衣衛指揮使馬順給活活打死了,當然,馬順是白死了。

相對而言,清朝的內閣就不怎樣了,雖然滿清入關後沿襲明內閣制設立了內閣,內閣大學士同樣爲百官之首,相當於宰相,被尊爲“中堂”。但自從雍正帝設立軍機處之後,內閣也就只能每天辦個日常,無法觸及帝國最高機密了。

大家都知道的和珅,人家是文華殿大學士,“和中堂”,內閣首席大學士、軍機大臣、還兼任內務府總管、翰林院掌院學士,百官之首,可嘉慶還不是一句話就嗝屁了。這樣一個政治環境,哪個不開眼的文臣還敢上去喊:“皇上,你這是不對的”,差不多就是直接找死。換了明朝的大臣,應該能夠直接脫了鞋子上去罵,反正他不怕。

2.你還真別說,明朝的大臣還真比清朝的大臣不怕死。

受儒家思想薰陶嚴重的漢官,也就明太祖,成祖這種殺人狂魔能夠整壓地服服帖帖的,隨着皇帝的越來越和諧,百官膽子也越來越大了。在他們心目中,基本秉持着《孟子》裏的那句““民爲貴,社稷次之,君爲輕”,反正死就死了,死了反正能青史留名是很多漢官的思想,這波換命不虧。當然,這樣導致了後來的東林黨……明亡了。

而清朝的話,一個文字獄就搞的百官跟只雞一樣了,哪還有幾個真心骨氣蕩蕩的。當然不是說沒有,比如說于成龍,曾國潘,可受儒家思想薰陶的漢官還是多於滿官。而且,在滿族的習俗中,滿官本身對皇帝就有自稱奴才的習慣,這是民族之間習慣的不同。

3.說一千道一萬,還是沒跑出名利二字:明朝大臣圖的是名,清朝大臣圖的是利。

明朝的官場風氣特別惡劣,尤其是到了中後期,大臣們都以和皇帝作對爲榮。如果哪位大臣被皇帝打了屁股(梃杖),或者被砍了腦袋,就會名滿天下,成爲人人稱頌的大忠臣。這種風氣越演越烈,最終導致大臣們“爲了反對而反對”,純粹是爲了博取一個忠臣的好名聲。

比如萬曆皇帝立太子的事情,立長子還是立幼子,不值得大動干戈嘛。可是這事兒居然導致君臣冷戰了二十餘年。大臣維護“立長不立幼”的傳統,本來無可厚非,可因此導致君臣失和,使得萬曆皇帝二十幾年不上朝,就得不償失了。

其實,爭到最後,已經不是爭論這件事情本身了,而是爭的一個面子,一個名聲,彷彿誰低頭了,誰就是奸臣。比如那些明朝御史,爲了博取名聲,專門找皇帝的茬兒。一旦把皇帝惹怒了,被罷官,那麼肯定意氣風發,志得意滿,此行前百官相送,回到老家也是百姓稱頌。

明朝大臣和清朝大臣有何區別?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又是什麼? 第2張

這種風氣,肯定是不正常的。

清朝的大臣則代表了另一個極端,他們匍匐在皇帝腳下,只甘心當一條好狗。一切所作所爲,只爲了討皇帝的歡心,保住自己的高位。清朝的大臣爲什麼這樣做呢?因爲在清朝當官是一本萬利的行當。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誘惑是很大的。

所以,明朝的官普遍很窮,便圖名;清朝的官有利可圖,便圖利。論無恥,並無高下之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