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武則天爲什麼最終沒能延續武周政權?把兒子改隨母姓能行嗎?

武則天爲什麼最終沒能延續武周政權?把兒子改隨母姓能行嗎?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4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爲大家帶來武則天爲什麼最終沒能延續武周政權?希望對你們能有所幫助。

武則天,是我國歷史上唯一一位真正的女皇帝,並建立了自己的國號——周。但無論武則天如何強勢,其始終無法將武氏的大周王朝延續下去,這是爲什麼呢?

武則天爲什麼最終沒能延續武周政權?把兒子改隨母姓能行嗎?

1、武則天確實是要改朝換代的

公元690年,武則天“革唐命,改國號爲周”,遷都洛陽。這並非一個形式,而是有實際內容的一次“革命”。

《舊唐書·則天皇后紀》中記載:

初立武氏七廟於神都,追尊神皇父贈太尉太原王士彠爲孝明皇帝,兄子文昌左相承嗣爲魏王,天官尚書三思爲樑王,堂侄懿宗等十二人爲郡王。

立七廟,父親追諡爲帝,武氏封王,這都是武則天稱帝后的步驟,而這也跟歷史上其它改朝換代是一樣的。與楊隋、李唐相比,顯然,武則天建立的確實是一個武周政權。

2、改朝換代後,武則天遇到了一個大問題

我們知道,武則天稱帝之時已經67歲,一個很重要的問題便不得不面對,這便是立太子或者太女。

武則天爲什麼最終沒能延續武周政權?把兒子改隨母姓能行嗎? 第2張

然而,無論武則天的兒子還是女兒都姓李,傳給他們還不是等於李唐復辟?那如果傳給武氏子孫呢?與武則天關係最近的便是孃家的侄子了,可是那畢竟只是侄子,怎麼辦,這成了武則天稱帝之後所面對的史無前例的大難題。

3、武承嗣想要成爲太子

武承嗣,是武則天的哥哥武元爽的兒子,在武則天稱帝之後被封爲魏王,並身居文昌左相同鳳閣鸞臺三品兼知內史事,名列武氏諸王之首。

“同鳳閣鸞臺三品”,就是“同中書門下三品”,武則天稱帝后將中書省改爲了鳳閣省,門下省改爲了鸞臺省,也就是宰相的代名詞

武則天爲什麼最終沒能延續武周政權?把兒子改隨母姓能行嗎? 第3張

皇帝姓武,皇位的繼承人當然也應該姓武,武則天最初是這麼想的,而武承嗣同樣這麼認爲。爲了成爲皇太子,武承嗣令鳳閣舍人張嘉福唆使洛陽人王慶之等數百人上表,請立武承嗣爲太子。

然而,此事的結局卻大出武承嗣的意料,因爲武則天不許。這並非是因爲武則天不信任武承嗣,相反武則天對武承嗣所說的“自古天子未有以異姓爲嗣者”深以爲然。但與此同時,武則天又對立兒子還是侄子爲太子的問題長期猶豫不決。

4、豈有侄爲天子而爲姑立廟乎?

武則天稱帝后,尚有兩個兒子:三子唐中宗李顯和四子唐睿宗李旦。

李顯在唐高宗駕崩之後做過兩個月皇帝,後被武則天貶爲廬陵王,李旦成爲皇帝。武則天稱帝后,李旦的皇帝當然也做不成了,不過武則天這次沒有將其貶爲王,而是“降帝爲皇嗣,其具儀一比皇太子”。

皇嗣,不是皇太子,但又有皇位繼承人的可能,顯示了武則天在立儲一事上的猶疑和無奈。

武則天爲什麼最終沒能延續武周政權?把兒子改隨母姓能行嗎? 第4張

對於這個問題,有三位重臣的諫言起了決定性的作用。

其一是李昭德的諫言:

臣聞文武之道,布在方策,豈有侄爲天子而爲姑立廟乎?以親親言之,則天皇是陛下夫也,皇嗣是陛下子也,陛下正合傳之子孫,爲萬代計。

其二是吉頊的諫言:

廬陵王及相王,皆陛下之子,先帝顧託於陛下,當有主意,唯陛下裁之。

其三是狄仁傑的諫言:

仁杰每從容奏對,無不以子母恩情爲言,則天亦漸省悟,竟召還中宗,復爲儲貳。

這三人的諫言,總結起來其實就是,兒子當然比侄子親,立兒子可以千秋萬載配享太廟,而立侄子,沒聽說侄子會把姑姑放到太廟中的先例。

公元698年,武則天終於做了決定,召廬陵王李顯回神都,正式冊立爲皇太子。武承嗣白忙了一場,不久憂憤而死。

武則天爲什麼最終沒能延續武周政權?把兒子改隨母姓能行嗎? 第5張

5、孩子隨母姓,其實跟武則天稱帝的性質一樣

《新唐書》中記載,武則天在稱帝之後也曾將皇嗣李旦改姓“武”,但終究沒有多大意義,其要重用武氏,依然是要用真正姓武的武承嗣和武三思。

孩子隨母姓,其實本身有一個悖論:爲了保住母姓,必須要求孫子隨父姓。也就是說,只有後代隨父姓,才能保住母姓,這一點可控。

還有一個方法,就是要求女兒的夫家也同意隨母姓,但這一點不可控。

武則天面對的也是這樣一個悖論:要想保住她的地位,便必須恢復李唐天下。這是父系社會的現實和無奈,武則天立李顯爲太子,其實便已經默認了自己駕崩之後李氏恢復大唐天下。

但爲了使武氏的權勢,武則天選擇了將武家和李家結爲姻親:女兒太平公主嫁給武優暨,安樂公主(李顯的女兒)嫁給武崇訓,永泰公主(李顯女兒)嫁給武承嗣的兒子武延基等等。

其目的無非是想將武氏和李氏融爲一體,在李唐遲早要恢復的前提之下,希望藉此保住武氏一族的權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