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秦國爲何能一統天下?又爲何短短二十幾年就分崩離析?

秦國爲何能一統天下?又爲何短短二十幾年就分崩離析?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9.84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爲大家帶來了一篇關於秦朝爲何二世而亡的文章,歡迎閱讀哦~

秦王嬴政統一天下,稱始皇帝,以和氏璧爲傳國玉璽,命李斯用篆文雕刻之,正面刻有“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字。秦朝前,東周無力約束諸侯,列強紛紛崛起,天下羣雄逐鹿,歷經春秋、戰國五百餘年諸侯分裂割據所造成的大動盪,終於是秦王嬴政以秦國一國之力,將其餘六雄攻滅後,建立了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權國家——秦朝。然而好景不長,秦朝統一十四年,黎民百姓還沒能享受多久的太平盛世,平和的時光再一次被打破,天下又再一次到了大動亂時期,秦二世三年(前207),秦亡。如果說秦朝統一天下是順天承運,可爲何又瞬間分崩離析呢?

秦國爲何能一統天下?又爲何短短二十幾年就分崩離析?

一、一國之姿,難聚天下

秦國曆史悠久,傳聞秦人的祖先大費是黃帝之孫顓頊的後裔,舜賜其嬴姓。嬴姓部族本爲商朝的貴族,世代輔佐商朝,而在周滅商時,嬴姓部落幾次站錯位置,遂不得周天子喜歡。在後來,秦先祖非子因養馬有功,被周孝王分封在秦地,非子便以封地爲氏,號爲“秦嬴”,併成嬴姓的大宗。秦嬴以彈丸之地起家,歷經三十七位國君,其中有我們耳熟能詳的秦文公“以兵伐戎,戎敗走。於是文公遂收周餘民有之,地至岐,岐以東獻之周”,秦國正式成爲諸侯;秦穆公“益國十二,開地千里,遂霸西戎”;秦孝公“十九年,天子致伯。二十年,諸侯畢賀”;秦王嬴政“併兼廣大,以一其制度”,在這些明君的努力下,秦國從最初百餘諸侯國中一個非常弱小的國家發展成了最終橫掃六國、統一華夏的大一統王朝,也難怪嬴政能夠如此自豪說出:“寡人以眇眇之身,興兵誅暴亂,賴宗廟之靈,六王鹹伏其辜,天下大定”。

秦國爲何能一統天下?又爲何短短二十幾年就分崩離析? 第2張

秦朝能統一天下是順天承運,因爲黎民百姓苦於春秋戰國時期的分裂、戰亂,華夏統一的呼聲日益高漲。但統一後的秦朝,只是秦人的秦朝,而非天下的秦朝,“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儘管天下既定,對於秦人而言是這樣的,他們是勝利者,在這個初生的帝國中,秦人比曾經鄙夷自己的六國遺族,而對於六國人民而言,只有對未來的惶恐和對滅國的憤怒。秦始皇本應該徐徐圖之,使六國百姓能夠慢慢融入到帝國的統治中,然而十年滅國之戰,秦人能征服下的只有土地,卻難聚人心,秦朝危矣。

秦國爲何能一統天下?又爲何短短二十幾年就分崩離析? 第3張

二、始皇之心,日益驕固

秦始皇嬴政,自詡“功高三皇,德邁五帝”,在他看來,六國因爲他而平定,但秦國的征途還並沒有完,這位“千古一帝”的野心並沒有得到滿足,他還想要更多,“六合之內,皇帝之土,人跡所至,無不臣者”。秦始皇很早就把目光放到了帝國勢力範圍之外,“南取百越之地,以爲桂林、象郡”;“使蒙恬北築長城而守藩籬,卻匈奴七百餘里”,這樣窮兵黷武的代價,便是秦朝財政幾度處於崩潰的邊緣,與秦始皇巡行濱海所作琅邪石刻中“節事以時,諸產繁殖。黔首安寧,不用兵革。”的承諾相差甚遠。

秦國爲何能一統天下?又爲何短短二十幾年就分崩離析? 第4張

秦始皇對外戰爭不斷,對內也是暴政無數,“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銷鋒鏑,鑄以爲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若是將這些兵器重新鍛造爲農具,不知可以養活多少人,而秦始皇只爲“子孫帝王萬世之業”,絲毫不在意這樣勞民傷財而沒有太多實用的行爲。此外,爲了彰顯秦國的強大,秦始皇每攻下一國,便將該國的宮殿在秦國中複製一份,僅爲滿足他的一己私慾。不僅如此,秦始皇從他十三歲就開始修建的陵墓也同樣豪華,還有阿房宮、長城、靈渠等大型建築,每日死於這些繁重徭役的人民不計其數,“獨夫之心,日益驕固。”

秦國爲何能一統天下?又爲何短短二十幾年就分崩離析? 第5張

三、天下已定,苛法難安

用“苛政猛於虎”形容秦始皇的統治一點都不過分,然而秦國因商鞅變法而強大,卻又覆滅於商君之法。儘管在後世之中,不少專家學者讚歎秦法之細緻完備,“百代都行秦政法”,就連毛主席也稱讚不已,認爲“祖龍魂死秦猶在,孔學名高實秕糠”。不得不說,秦國乃至秦朝的法律是先進的,也是獨特的,在先秦時期,夏商周以禮治爲主,社會推行禮樂制度;秦以後,則是進入了人治時期,歷朝歷代皇帝爲重,皇權凌駕一切。然而只有秦國自商鞅變法開始到秦始皇統一中國的一百六十年上下這一段時期,中國走進了相對完整的古典法治社會,秦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秦國爲何能一統天下?又爲何短短二十幾年就分崩離析? 第6張

細數戰國時期七雄的變法,只有秦國的商鞅變法最徹底,商鞅所制定的秦法成爲秦國傲視羣雄的資本,幫助秦國在戰國時期愈演愈烈的兼併戰爭中存活下來,並且成功一統天下。然而就算再完備,秦法也只是一部戰時法律,秦法基於戰國社會的“求變圖存”精神而生,在動盪不安的戰爭期間確實能夠有效發動人民、響應戰爭,卻難以治理和平的常態,否則怎憑“約法三章”,劉邦就能得關中民衆“爭持牛羊酒食獻饗軍士”呢?而且就算秦國統一後,秦法也一直沒有重大變化,哪怕是秦始皇在位的十二年間,也幾乎沒有修改秦法,一方面是秦法的完備性;然而另一方面,這些對於整日放浪形骸的齊人、楚人來說,是毀滅性的,因爲不懂和不適用新法,六國遺民屢屢犯法,在他們看來的小偷小摸卻被處以極其嚴重的黥、劓、斬趾、斷舌、梟首等酷刑,秦法成了“繁重”的枷鎖,因不知法律而受刑的六國人,自然因爲“嚴苛”的刑法而“苦秦久矣”。

秦國爲何能一統天下?又爲何短短二十幾年就分崩離析? 第7張

秦國爲何能贏?筆者認爲離不開四個原因:其一,明君拓土;從秦獻公到秦始皇的八位秦國國君,無一不是勵精圖治,“囊括四海之意,併吞八荒之心”的明君,“明君擴土以強國”,這是其餘列國根本比不上的地方;其二:民風淳樸;荀子在遊歷完秦國後“觀其風俗,其百姓樸,其聲樂不流污,其服不挑”,認爲秦人像是古代聖王統治下的人民有着樸素好戰的百姓,秦國怎麼不強?其三:官府廉潔奉公;秦國最讓人稱道的不僅是戰無不克攻無不勝的秦軍,還有無數紮根基層,廉潔奉公的秦吏,“不比周,不朋黨,倜然莫不明通而公也”;其四:事無鉅細皆有法;在秦國,秦法之細緻,可以說沒有什麼糾紛是秦法不能解決的。然而秦朝滅亡也與這四個原因有關:天下既定,秦始皇日益驕固,秦二世更加不察民心,兩人都帶頭違反了秦人賴以生存的秦法,使得淳樸的民風、廉潔的秦吏不再,反而是受不了的六國遺民發難,“戍卒叫,函谷舉;楚人一炬,可憐焦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