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大唐與草原霸主的較量!三戰結束唐朝時期三國鼎立局面!

大唐與草原霸主的較量!三戰結束唐朝時期三國鼎立局面!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3.71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給大家帶來大唐與草原霸主的較量!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着小編一起看一看。

公元635年,大唐征服吐谷渾,將祁連山南北的河湟谷地與河西走廊全部納入帝國治下。於是,下一個目標就是西域。

西域,狹義上是指敦煌玉門關以西、蔥嶺以東的沙漠、草原和綠洲地區,廣義上涵蓋亞洲的中西部地區。簡單說,就是今天的新疆和中亞的幾個斯坦國。

大唐與草原霸主的較量!三戰結束唐朝時期三國鼎立局面!

雖然幅員廣袤,但西域始終沒能誕生統一的大帝國。原因是地理條件不支持。以天山、錫爾河爲界,以北的草原地區,聯通蒙古高原,屬於草原遊牧區;以南的沙漠綠洲,聯通河西走廊,屬於綠洲定居區。所以,西域的草原地區往往成爲北方遊牧帝國的一部分;而南方的綠洲又不足以支撐統一帝國。於是,西域一直都是小國林立。

大唐要控制西域,首先遭遇的就是天山南麓的西域小國。自東向西,依次是高昌、焉耆和龜茲。這三個王國不僅實力雄厚而且正擋在絲綢之路的關鍵通道上。

大唐與草原霸主的較量!三戰結束唐朝時期三國鼎立局面! 第2張

01.一戰滅高昌:唐軍未到國王嚇死,唐軍即到援軍請降

無論是高昌還是焉耆,甚至強國龜茲,它們都不敢挑戰大唐,因爲國家太小,沒有挑戰的資本。而大唐呢?只要通道暢通、諸國臣服,也不會勞師遠征。但關鍵是這地方還有一個草原帝國——西突厥。

高昌國在西突厥的鼓動下,攔阻入唐朝貢的西域使者,同時攻打焉耆、伊吾等唐朝屬國。李世民向高昌國下詔問罪,要求其國王到長安謝罪解釋。高昌王麴文泰稱病不朝。於是,大唐立即發動高昌滅國戰。

天時地利人和,西突厥和高昌國全都佔齊。近水樓臺先得月,高昌之所以依附西突厥,就是因爲自己與西突厥離得更近,都在西域、互相瞭解。而且,在大唐出兵之前,西域小國多與西突厥暗通款曲。如果這些因素還是次要的,那麼地利就更重要了。

作爲守勢一方的高昌國,距離大唐7000裏,同時中間還有2000裏沙漠。跋涉七千裏征戰滅國,大唐的軍隊怎麼可能過來?即便過來了,也是強弩之末。

大唐與草原霸主的較量!三戰結束唐朝時期三國鼎立局面! 第3張

但是,大唐就是出兵了。

公元639年,天可汗李世民詔令吏部尚書侯君集爲交河道行軍大總管,由長安起兵,經瓜州、沙州,駐兵伊吾,在柳谷趕造攻城器械。另詔令契苾何力爲蔥山道行軍副大總管,由酒泉出發,經居延澤,匯合薛延陀,沿天山北路進攻可汗浮屠城。

據《姜行本紀功碑 》所載,交河道行軍,牛進達的右軍15萬人、薩孤吳仁的左軍15人。據此推測,此次出兵規模至少在50萬人以上,因爲還有侯君集的交河道中軍、契苾何力的蔥山道的突厥、契苾聯兵以及薛延陀的助戰騎兵。

《姜行本紀功碑 》孤證難支,不敢推測有如此大的征戰規模。因爲高昌滅國,唐軍也就俘虜八千多戶、不到四萬人口。但是,唐軍的出兵規模肯定不小,而且是對高昌國的滅國之戰。

大唐與草原霸主的較量!三戰結束唐朝時期三國鼎立局面! 第4張

李世民如此決心、唐軍如此規模,再加上大唐的威名四方和武器代差,高昌國滅國在即。

唐軍未至,高昌國王麴文泰直接嚇死,其子麴智盛繼位,固守高昌城。

侯君集大軍連破柳谷、田城,兵逼高昌城下。高昌攻堅戰,唐軍充分發揮了武器代差的優勢。將作大匠出身的姜行本,打造的攻城器械,在此戰中大顯神威。唐軍立五丈巢車、俯瞰高昌城,同時“填隍引衝車,飛石如雨”。

麴智盛野戰不敵、守城不力,於是只能出城投降,高昌國滅。大唐在其地置西州(今吐魯番東南高昌故城),並在交河(今吐魯番西北)置安西都護府。

當然會有西突厥的援軍,西突厥一直有做大國的雄心。所以,小弟高昌國遭難,西突厥這個大哥必須出手。但是,西突厥大軍行至可汗浮屠城(今新疆烏魯木齊市)的時候,畏懼唐軍彪悍,未敢交戰便直接投降。

02.兩徵焉耆:大唐安西都護府,三千戰甲可滅國

焉耆,位於天山南麓,吐魯番盆地西部與塔里木盆地北部的交界地區。高昌之戰的一個淵起,就是高昌入侵焉耆。大唐出兵,算是救焉耆於水火。所以,大唐與焉耆不僅應該相安無事,而且應該與子同袍。

但是,還是因爲西突厥。西突厥做大,其影響力必須要向天山南麓的西域諸國滲透。高昌被滅,焉耆必然會成爲第二個拉攏對象。

於是,焉耆反水,大唐出兵。

公元644年,大唐安西都護郭孝恪上表請徵焉耆。當年八月,李世民任命郭孝恪爲西州道行軍總管,率步騎三千討伐焉耆。

征戰焉耆的出兵規模,遠不及滅國高昌。原因就是大唐已經在高昌故地建立安西都護府,打擊半徑不是以長安爲中心,而是以交州和西州爲中心。動員的部隊主要是西域駐軍和屬國部隊,作戰半徑不會幾千裏遠征,征戰的目的不是滅國而只是征服。

大唐與草原霸主的較量!三戰結束唐朝時期三國鼎立局面! 第5張

唐軍尚未出發,焉耆國王龍突騎支的三個弟弟,便跑到西州向唐軍投降。於是,郭孝恪以龍慄婆準爲嚮導,進軍焉耆。唐軍夜間悄悄渡過城外鹽沼,佛曉時分爬上城牆,而後突然發動進攻,斬虜七千,生擒焉耆國王。

戰後,郭孝恪以慄婆準主持焉耆國政,而後退軍。

但是,唐軍剛走,西突厥的援軍就兵臨焉耆王城。突厥人抓捕龍慄婆準還不算完,立即派五千騎兵追擊唐軍。但是,此時的大唐是主雄臣強,西域都護郭孝恪回馬一槍,就在銀山(今新疆托克遜西)擊敗突厥追兵。

大唐與草原霸主的較量!三戰結束唐朝時期三國鼎立局面! 第6張

但是,焉耆還是被西突厥控制。突厥人阿史那處那,作爲征服者,把持焉耆國政。後來,阿史那處那,還派使者向大唐出使。李世民認爲突厥人是在挑釁大唐,斥責焉耆使者。西突厥震恐,不敢直接霸佔焉耆。而後,焉耆擁立龍慄婆準的堂兄龍薛婆那支爲焉耆國王。但是,龍薛婆那支,仍舊舉國依附西突厥。

於是,大唐就只能再次征戰焉耆。

03.終戰滅龜茲:焉耆和龜茲捆在一起打

龜茲是西域大國,位於焉耆以西,是塔克拉瑪干沙漠的綠洲重鎮,也是絲綢之路的關鍵節點。

龜茲國,漢時舊國,都白山之南百七十里,東去焉耆九百里,南去于闐千四百里,西去疏勒千五百里,西北去突厥牙六百餘里,東南去瓜州三千一百里。

公元647年,白訶黎布失畢繼位後,便停止向大唐朝貢,同時攻打鄰國,徹底依附西突厥,挑戰大唐的西域秩序。

大唐與草原霸主的較量!三戰結束唐朝時期三國鼎立局面! 第7張

公元648年,唐太宗李世民決定發兵龜茲,令持節昆丘道行軍大總管、左驍衛大將軍阿史那社爾、右驍衛大將軍契苾何力、安西都護郭孝恪,徵發鐵勒十三州及突厥、吐蕃、吐谷渾等胡族軍隊10餘萬人,進攻龜茲。

要打龜茲,必徵焉耆,因爲焉耆正好擋在龜茲之前。於是,唐軍率先攻克了焉耆北部的處羅、處密二部,焉耆王龍薛婆那支棄城而逃。唐軍窮追不捨,將其俘獲,並立龍薛婆那支的弟弟爲焉耆國王,使焉耆國作爲唐朝的藩屬國。

攻滅焉耆之後,唐軍向龜茲腹地進攻。高昌和焉耆僅是幾千軍隊的作戰規模,而龜茲竟派出了五萬大軍,在多褐城決戰唐軍。

唐將韓威接戰後佯敗撤退,龜茲全軍出擊。韓威在與曹繼叔所部匯合後,便立即發動反擊,大敗龜茲追軍,並乘勝追擊80裏。龜茲王白訶黎布失畢,退保都城伊邏盧(今新疆庫車北)。

大唐與草原霸主的較量!三戰結束唐朝時期三國鼎立局面! 第8張

公元648年11月,唐軍主力攻克伊邏盧,白訶黎布失畢,再退保撥換城(今新疆阿克蘇以東)。唐軍繼續追擊,在撥換城下,阿史那社爾連攻40天,於當年閏12月破城。

破城之後,唐軍與龜茲軍繼續在撥換城鏖戰,唐安西都護郭孝恪戰死。其後,唐軍曹繼叔、韓威所部擊敗龜茲丞相那利所部,斬首三千。再後,那利集結龜茲在天山北部的萬餘大軍爭奪撥換城,唐軍曹繼叔所部主動迎擊,陣斬八千餘級。那利單騎逃跑,後被龜茲降兵抓獲,送交唐軍。

撥換城之戰後,龜茲諸城紛紛投降,大唐在其地設立龜茲都護府,威震西域。

05.大唐與草原霸主的三國演義,還剩最後一個

平滅東突厥後,薛延陀雄踞長城以北,西突厥雄踞天山南北,大唐征服吐谷渾之後,也將勢力插手到草原。

在草原之上,大唐、薛延陀與西突厥上演了一場三國演義。三方爭奪的焦點就是天山南麓的西域諸國。

李世民是一位懂得草原邏輯的皇帝,所以在捭闔草原的問題上,大唐處處上風。在薛延陀的助戰下,唐軍攻滅高昌國,建立西域都護,把觸角釘在了西域,威懾草原諸部。

大唐與草原霸主的較量!三戰結束唐朝時期三國鼎立局面! 第9張

隨後,立即將目標鎖定在了薛延陀。公元646年,唐軍攻滅薛延陀汗國。公元647年,大唐在薛延陀及鐵勒諸部設立“六府七州”。

龜茲之戰後,大唐在北部全定草原,在西部全定西域,而下一個目標就是西突厥。

解除北方草原的威脅,就要攻滅薛延陀;而徹底解除北方草原的威脅,就要控制西域;而徹底控制西域,就要與西突厥一戰高下。

大唐與草原霸主的較量!三戰結束唐朝時期三國鼎立局面! 第10張

攻滅薛延陀,大唐開疆葉尼塞河;征戰西域,大唐出兵萬里之遙。超遠距離的對外征戰,大唐是不是窮兵黷武?

中國雖安,忘戰則民殆。

李世民懂得草原邏輯,也懂得戰爭邏輯。所以,他能夠在安中國與威四夷之間把握一種微妙的平衡。即便北方征戰萬里、西域征戰萬里,還有徵戰西南、征戰高句麗,大唐不僅沒有被戰爭拖垮,反而越戰越強。

原因就是中原和草原這對矛盾不可止息,其正如諸葛亮《後出師表》所言:事不可息,則住與行勞費正等。出兵萬里與守戰長城,總之都要面對中原和草原這對矛盾。所以,與其守戰長城而中原時被劫掠,莫不如萬里征戰而畏服四方。

大唐是傳統王朝中少有的不修長城的朝代。

大唐與草原霸主的較量!三戰結束唐朝時期三國鼎立局面! 第11張

元朝不修長城,是因爲從未褪去草原底色;清朝不修長城,是因爲捭闔了草原、西域和高原。

源自北魏的大唐,早已褪去了草原底色,因爲北魏時期就開始修長城。至於捭闔草原,清朝可以借力雪域高原的信仰資源。但大唐的時代還沒有這個可能。李世民向草原講天可汗的故事,這已經實爲難得。除此之外,就只能是征戰不休了。在他那個時代,生存空間只能是打出來的。

但是,也只有李世民能夠把握戰爭和和平的度,其後世的繼任者以及後世王朝都難以企及。要麼過度征戰,把自己搞得民窮兵疲;要麼忘戰必危,把自己搞成他人魚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