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戰國齊人打仗的軍事思想是什麼?單單只是“重利”嗎?

戰國齊人打仗的軍事思想是什麼?單單只是“重利”嗎?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6.28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給大家帶來戰國齊人打仗的軍事思想是什麼?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着小編一起看一看。

戰國時期有七雄,但並不是只有七雄。

林立的諸侯國,是春秋戰國時期的特色,儘管到了戰國初期諸侯國的數量已經大幅度銳減,但依然還有幾十個,不過最有實力的只有七個,即韓、趙、魏、楚、燕、齊、秦。

既然這七個諸侯國是代表,那麼它們實力自然不是吹噓出來的,韓趙魏三家是分裂晉國而立,剩餘四個皆老牌諸侯,尤其是楚、秦、齊三國皆是春秋時期稱過霸的大國。

齊桓公小白,是春秋五霸之首,而齊國的強大源於“通商工之業,便魚鹽之利”,並且在立國之初,就很快成爲了東方大國,正如《史記·齊太公世家》記載:太公至國,脩政,因其俗,簡其禮……人民多歸齊,齊爲大國。

戰國齊人打仗的軍事思想是什麼?單單只是“重利”嗎?

孫子

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國之間相互爭霸和兼併是主旋律,這也導致了這時期被大大小小的戰爭所充斥,當然相比較之前的先列陣再攻擊,此時的戰爭也開始更富含“技術性”。

而齊國長期以來都有着尚武的傳統,並且重視對軍事實踐進行總結,這就導致了齊國形成了一套屬於自己的獨特的軍事理論體系,而其中最值得說道的則是影響中國戰爭史千餘年,至今依然被人推崇的《孫子兵法》。

在齊國豐富軍事思想的影響下,齊人打仗是以獲利爲出發點的,又可以說齊國軍事思想追求的核心就是利,而所形成的具體戰術也圍繞“利”進行展開的。

不過齊人打仗雖重利,但並非棄道乏謀,且看《孫子》所體現的軍事思想,對此,我們還得從孫武的生平說起。

孫武的生平。

孫子名武,是齊國人。——《史記·孫子吳起列傳》

孫武,是春秋末期齊國人,是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被人尊稱爲孫(武)子,當然這個“子”,並不是現在意義上的“兒子”,它的含義有很多,加在姓氏後面則是對人的尊稱,代之老師或有道德、有學問的人,比如諸子百家中的孔子、老子、墨子、韓非子等等。

不過孫武在齊國並沒有很突出的戰績,他的聲名鵲起是在南方的吳國,至於爲何不在齊國發展,是因爲公元前532年(周景王十三年、齊景公十六年),齊國發生了“四姓之亂”,這場動亂的起因是“齊惠欒、高氏皆耆酒,信內多怨,強於陳、鮑氏而惡之(出自《左傳·昭公十年》)”。

在齊景公時期,齊國內的卿大夫之間的鬥爭已經達到了白熱化的程度,而其中以田、鮑、欒、高四大家族爭鬥最爲激烈,這場內輪最終以田氏聯合鮑氏,趁執政的舊貴族欒氏、高氏宴飲方酣的時候,包圍了他們,經過激戰,欒氏、高氏戰敗,其主要人物架施、高強兩人逃往魯國告終。

戰國齊人打仗的軍事思想是什麼?單單只是“重利”嗎? 第2張

孫子雕像

只是這些人都沒想到,他們的爭權逐利,導致一代兵法大家孫武跑到吳國去了,當然孫武是帶着他的心血《孫子兵法》去的,正如《史記·孫子吳起列傳》記載:(孫武)以兵法見於吳王闔廬(閭),闔廬曰:“子之十三篇,吾盡觀之矣”。

這也說明了孫武在齊國時,他的兵書已經問世,所以這部兵書裏所反映也主要是齊國的軍事思想,下文我們還會詳述,這裏先暫按不表,接着說孫武。

到了吳國的孫武,那是以實際行動向吳王展示了自己的軍事天賦,而導致了“闔廬知孫子能用兵,卒以爲將”,也就是孫武如願當上了吳國的將軍,當然之後他也打出了自己的威風,即:西破彊楚,入郢,北威齊晉,顯名諸侯。

那麼孫武最終去哪了呢,其實這是一個謎,不過他最終的結局有兩個版本,歸隱和被殺。

先說歸隱。

《唐太宗李衛公問對》記載:若張良、范蠡、孫武,脫然高引,不知所往,意思是說張良、范蠡、孫武立有大功之後急流勇退,這也就是說孫武見吳王夫差日益專橫、不納忠言,眼見好友伍子胥被殺而心灰意冷,最終選擇了隱遁山林專而修訂他的兵書。

戰國齊人打仗的軍事思想是什麼?單單只是“重利”嗎? 第3張

孫武雕像

再說被殺。

《漢書·刑法志》記載:孫、吳、商、白之徒,皆身誅戮於前,而功滅亡於後,顯然這裏的孫指代的就是孫武,即孫武、吳起、商鞅、白起雖然都立有大功,但是最終落得了被處死的下場。

不過還有人認爲“孫”指的是孫臏,不過古人寫書很謹慎,筆者認爲孫、吳、商、白應當是按照時間順序排列的,所以“孫”指代孫武的概率更大,此外還有一說是指代他們二人,暫不深究。

至於這兩種說法那種更爲可靠,則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雖然孫武的結局成了謎團,但他留下的《孫子兵法》則成了一部千古鉅著,上文我們已經提到了這部兵書裏所反映也主要是齊國的軍事思想,下面我們就來具體分析。

齊國軍事思想的特徵。

齊國文化自身具有的特點,讓齊國的軍事思想也具有了鮮明的特徵,並且在戰爭中表現地淋漓盡致,而這些戰爭又反過來促進了齊國軍事思想的形成,而我們通過《孫子兵法》便可對這些特徵有個清晰的認識,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重民重利。

敬其衆,合其親,敬其衆則和,合其親則喜,是謂仁義之紀。——《六韜·文韜》

意思是要尊重自己的民衆,團結自己的宗親,尊重民衆就會和睦,團結宗親就會歡喜,這就是行仁義的準則,這部著作又稱《太公兵法》,這句話也是姜太公回答文王的話語,所以齊國向來具有重民的傳統思想。

戰國齊人打仗的軍事思想是什麼?單單只是“重利”嗎? 第4張

齊國管仲

《管子·霸言》亦記載: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爲本,本治則國固,本亂則國危,即促齊強大的管仲認爲成就一番霸業起點,就是以人民爲本,只有管理好了民衆國家纔會鞏固,但如果民衆亂了,那麼國家也就危險了,這是對齊國重民思想的延續。

當然,這種思想在齊國的軍事思想中也有所體現,具體表現爲對士兵的重視和愛護,《孫子兵法·謀攻篇》中的“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就是對此的詮釋,即主張以犧牲士兵的最小代價爭取戰爭的最大勝利。

此外齊國的軍事思想還主張在重視士兵的基礎上獲得切實的利益,當然這裏的“利”又有可以分爲國家獲利和戰爭獲利。

1.國家獲利。

齊國並不是一個安於現狀的諸侯國,至少在齊桓公和管仲的年代不是,齊國軍事思想中的國家獲利,則是指齊國的稱雄稱霸,比如說齊桓公時期存衛救邢、伐戎而割地於燕等等行爲,都是以仁義示天下,其企圖則是建立霸業,而最終也實現了“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的壯舉。

戰國齊人打仗的軍事思想是什麼?單單只是“重利”嗎? 第5張

《孫子兵法》

2.戰爭獲利。

在重民思想的影響下,齊國的軍事家們亦追求戰爭的具體勝利,原則是要把戰爭對士兵和財物的損害降到最低,而這點在《孫子兵法·火攻篇》中也有體現,即“非利不動,非得不用,非危不戰……合於利而動,不合於利而止”,意思就是仗該不該打,打到什麼程度,完全取決於國家的利益和能夠得到多少實惠。

此外,齊國的軍事思想重利的思想並不僅僅侷限於對內,還表現在對外,也就是用“利”來調動敵人,從而掌握戰爭的主動權,正如《孫子兵法·始計篇》記載:利而誘之,亂而取之……攻其無備,出其不意,即在戰爭中可以以小利的代價來誘惑敵人,是敵人陷入不利境況,從而獲取戰爭的最終勝利。

重道尚謀。

無燔人積聚,無壞人宮室,冢樹社叢勿伐,降者勿殺,得而勿戮,示之以仁義,施之以厚德。——《六韜·虎韜》

戰爭是殘酷的,殺降則更是慘無人道,而這點在《六韜》中,也提出了禁止,正如上述所說,意思是當攻克城邑之後,不要焚燒裝有糧食的倉庫,不要毀壞城居民的房屋,不要砍伐墳地和廟祠周圍的樹木,不要殺戮已經投降的士兵,更不要虐待俘虜,藉此向敵國民衆表示仁慈、彰顯道德。

戰國齊人打仗的軍事思想是什麼?單單只是“重利”嗎? 第6張

齊國的對外戰爭

而“道”也成爲了貫穿齊國軍事思想的一個準則,當然也並非只是包含戰爭勝利後施行仁義的道德,還有政治之道,而孫武在《孫子兵法·始計篇》中提到的五個可以決定戰爭勝負的因素,“道”也是位列首位,即“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將、五曰法”。那麼究竟什麼是“道”呢,孫武也對此做了解釋,即“道者,令民與上同意也”,意思就是從政治上使民衆與君主的思想一致,才能發揮出“可以與之死,可以與之生,而不畏危”的威力,也就是民衆會與君主同生死共患難,誓死效命,毫無二心。

《孫子兵法》中還指出了作戰可以取勝的規律之道,即 “兵者,詭道也”,作爲可以體現齊國軍事思想的另一篇著作《孫臏兵法》,也對此有着獨特的見解,尤其是對作戰方法上的“道”也較爲側重,《孫臏兵法·威王問》中孫臏對於不同的戰爭情況,也提出了不同的作戰方法,如讓威,示形等等,可爲影響深遠。

齊國軍事思想中的不僅重視道,而且崇尚謀略,而促使齊國軍事家們重謀的因素,首先是他們意識到了戰爭所帶來的傷害和損失,其次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國之間的實力相對平衡,以最小的代價獲得最大的勝利,則是維持自身實力的有效辦法。

戰國齊人打仗的軍事思想是什麼?單單只是“重利”嗎? 第7張

孫子兵法

而孫武的兵法思想也是以謀爲主,他所著的兵法有十三篇,而第一篇就是《始計篇》,此外他還寫了《謀攻篇》專門對伐謀進行了分析,其中提到的“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則更是把戰爭中的謀略,推到新高點。

這點也促使了春秋戰國時期的戰爭從以勢爲本向以謀爲先的轉變,而後世戰爭中數之不盡的以少勝多的案例也表明謀略在戰爭中一直髮揮着重要作用。

文武兼顧。

治亂,數也;勇怯,勢也;強弱,形也。——《孫子兵法·兵勢篇》

齊國的軍事家們並不是單純的以戰爭論軍事,而是把軍事因素和非軍事因素牢牢結合起來,這也體現了齊國軍事思想中的文武兼顧的全面性,並且指出了影響戰爭的因素其實是衆多矛盾組成並且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換的。

正如上述《兵勢篇》所論,則是提出了可以轉換的條件,即軍隊的有序或者混亂,在於其組織編制;士兵的勇敢或者膽怯,在於營造的態勢和聲勢;軍力的強大或者弱小,在於日常訓練所造就的內在實力。

戰國齊人打仗的軍事思想是什麼?單單只是“重利”嗎? 第8張

春秋戰國時期的甲冑和武器

當然,這個提出了決定戰爭取勝的因素中,人的主觀能動性也至關重要,並且主張發揮這種能動性可以進一步促使矛盾向有利形勢轉變,於是也提出了“致人而不致於人”思想主張,從而使自己可以一直把握戰爭的主動權,最終達到“不戰而屈人之兵”的目的。

戰爭形勢是瞬息萬變的,這種文武兼備的全面性,對於戰爭取勝也至關重要,而這種全面性也體現了齊國軍事思想其實並不侷限於一家之言,而是兼收幷蓄和容納百家,這對齊國軍事思想理論體系的形成也至關重要,當然影響也很深遠。

齊國軍事思想的影響。

以《孫子兵法》爲代表的齊國軍事思想,不僅對當時的齊國產生了重大影響,也廣泛地影響到了同時期的其它諸侯國,當然也對後世有着深遠的影響。

戰國初期魏國獨強,但是它卻沒能守住自己佔盡先機變法而強的優勢,而把它從霸主寶座上拉下來的正是齊國,孫臏打了兩次漂亮的大戰桂陵之戰和馬陵之戰,則是把齊國軍事思想在實際戰爭中演繹的淋漓盡致,再次詮釋了“兵者詭道”的內涵。

進入戰國時期後,諸侯國之間的戰爭已經到了白熾化的程度,而爲了生存和強大,以最小的代價取得最大的勝利,也是有效途徑,這導致了《孫子兵法》也開始被廣泛傳播和運用,無數大戰背後,其實我們都可以看到齊國軍事思想的影子。

戰國齊人打仗的軍事思想是什麼?單單只是“重利”嗎? 第9張

被翻譯爲各國文字的《孫子兵法》

被譽爲漢初三傑其中的張良和韓信,他們二人也深受齊國軍事思想的影響,正如《唐太宗李衛公問對》記載:張良所學,太公《六韜》、《三略》是也,韓信所學,《穰苴》、《孫武》是也,這裏提到這些的兵法著作的“原產地”其實都在齊國。

此處需要格外指出的是,從秦漢之後一直到近代,《孫子兵法》一直被後世推崇,這也導致了中國軍事文化和思想深深被打上了齊國軍事思想的烙印,而具體在歷代的影響,筆者再次就不一一指出。

結束語: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得知,齊人打仗雖重利,但並非棄道乏謀,以《孫子兵法》爲代表的齊國軍事思想,其實反映出了能在戰爭中獲利是目的,謀略上取得勝利是基礎,講究作戰戰術和方法是途徑,發揮主觀能動性則是保障的一整套軍事思想理論。

《孫子兵法》是齊國軍事思想中最傑出的兵書著作,可以說齊國軍事思想體系的構建就是在《孫子兵法》的基礎之上,雖然最終齊國並沒能在亂世中完成最後的大一統,但是它的軍事思想卻一直流傳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