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吳鉤”到底是什麼?“吳鉤”原來不是打仗用的!

“吳鉤”到底是什麼?“吳鉤”原來不是打仗用的!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3.7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給大家帶來“吳鉤”到底是什麼?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着小編一起看一看。

在古代詩詞中,經常會出現“吳鉤”這種意象。比如唐人李賀說“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宋人辛棄疾的《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說“把吳鉤看了,欄杆拍遍,無人會,登臨意”,這樣看來,“吳鉤”應該就是一種兵器了。《封神演義》裏說得更明顯:“木吒背上寶劍兩口,名曰:‘吳鉤’,此劍乃‘干將’、‘鏌耶’之流,分有雌雄。”那麼,吳鉤就是木吒所有的一對寶劍,只不過,寶劍爲何會被叫“鉤”?實在讓人難以費解。

“吳鉤”到底是什麼,宋人沈括《夢溪筆談》的解釋較早:“唐人詩多有言吳鉤者。吳鉤,刀名也,刃彎。今南蠻用之,謂之葛黨刀。”那麼吳鉤是一種彎曲的類刀劍兵器,又叫“鉤”。《漢書·韓延壽傳》說:“作刀劍鉤鐔”,與刀劍並列,當是兵器無誤,唐人顏師古解釋說:“鉤亦兵器也,似劍而曲,所以鉤殺人也。”

後世“十八般兵器”裏的確也有“鉤”這種兵器,《倚天屠龍記》裏,張翠山的武器就是“鐵劃銀鉤”。然而,“吳鉤”畢竟是吳國的“鉤”,而不是普通的“鉤”。那麼,先秦吳國歷史上是否有“吳鉤”的記載呢?

“吳鉤”到底是什麼?“吳鉤”原來不是打仗用的!

在《吳越春秋·闔閭內傳》中,確實有這麼一個故事。據說,吳王闔閭在得到莫耶劍之後,又命令吳國工匠製作金鉤,下令說:“能爲善鉤者,賞之百金”。吳國的工匠本身就有不少,但只有一個人爲了貪圖吳王的重賞,殺了自己兩個兒子,把他們的血液塗在金屬上,於是造成了兩隻金鉤,然後此人就拿着這對金鉤去吳宮求賞。吳王闔閭大奇:“獻金鉤的人很多,爲何就你一個求賞,你的鉤和別人的鉤有何區別呢?”

這人還真不害臊,將事情原本告訴了吳王。闔閭就舉出很多金鉤給他看:“那你能看出哪兩隻是你的嗎?”吳王的金鉤很多,形狀也非常相似,表面上完全看不出。於是這人就喊着兩個兒子的名字:“吳鴻、扈稽,我在這裏,大王不知道你們的精靈啊!”剛說完這句話,兩隻金鉤就飛出來,貼附在此人的胸前。闔閭十分驚奇,說:“哎呀!我差點辜負你了!”於是賞賜給此人白金,然後佩帶這對金鉤不離身。

這個故事至此結束,在這個故事裏,父親太無恥,兄弟也太可憐。當然,這種故事肯定不會是完全真實的。用人血鑄成精美的金鉤,而金鉤聽到人名又會飛。這和干將、莫耶的故事有一定相似之處,反映了古人對青銅器的崇拜,以及古人的原始巫術思維。這個故事很明顯就是後來“吳鉤”典故的出處。不過,“王鉤甚多,形體相類”,按理說應該存在不少,但考古是否發現了這種“兵器”呢?

“吳鉤”到底是什麼?“吳鉤”原來不是打仗用的! 第2張

在出土的吳國、越國青銅器中,包括禮器、樂器、兵器、車馬器、農具、生活用具等,而又以兵器最多,反映吳越兩國尚武的傳統。在大量的兵器裏,又有戈、矛、戟、劍和箭簇等,而沒有一件是“鉤”形狀的兵器!

那麼問題來了,既然《吳越春秋》中吳鉤很常見,那爲什麼出土文物裏沒有一件鉤狀器具呢?於是有人主張,兵馬俑一號坑出土的兩件青銅器就是吳鉤,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的官網就持此觀點。這種青銅器比較少見,形狀像彎刀,由身柄兩部分組成,長度65.2cm,寬2.2—3.5cm,柄長11.1cm,重1.045kg。但是,這兩件所謂的“吳鉤”既沒有鋒、也沒有中脊這種劍的特徵,無法達到鉤殺人的效果。與其說是一件兵器,不如說只是一種工具。

總體來看,秦陵這兩件青銅器稱爲“吳鉤”還是大膽了點,那麼,吳鉤存在的證據確實就非常薄弱了。《吳越春秋》作爲東漢越地野史小說,本身就有不少神話傳說的內容,那麼,這個故事是否就完全虛構呢?這種可能性確實存在。但其實我們只要轉變思路,就會很輕易探索出另一個更靠譜的答案,那就是:所謂的“吳鉤”確實存在,但根本不是兵器,而是帶鉤!

“吳鉤”到底是什麼?“吳鉤”原來不是打仗用的! 第3張

帶鉤是什麼?大家知道,管仲射中齊桓公帶鉤,齊桓公裝死瞞過了管仲。這個帶鉤,相當於是今天的衣帶扣、皮帶扣,是把衣帶系在腰間的生活用具,先秦文獻中非常常見。比如《荀子·禮論》說:“縉紳而無鉤帶。”“鉤帶”明顯就是衣帶和衣鉤。《莊子·胠篋》說:“彼竊鉤者誅,竊國者侯。”這句話也很有名,但大家是否有想過,爲什麼竊取“鉤”會成爲案例,難道偷竊兵器成了普遍現象?如果說盜竊的是一種日常用具,那就明顯更有說服力。

實際上在《吳越春秋》裏,也根本沒有提到“金鉤”是兵器,反而很像是某種生活用品,如雙鉤“俱飛着父之胸”,闔閭“舉衆鉤以示之”“遂服而不離身”都不像是一種體積較大的物品。只不過,《闔閭內傳》緊接雙劍之後敘述雙鉤,也都帶有一種神奇色彩,所以給讀者的印象大概一類物品,而後世恰恰又有一種叫“鉤”的兵器,所以誤會就此產生!這種觀點絕不只是在開腦洞,而是的確被考古證明了的。

吳王闔閭名光,大約闔閭是尊號,光是私名,而在青銅銘文裏一般以“吳王光”稱之。關於“吳王光”的帶鉤有很多,曹錦炎先生在《吳王光銅帶鉤小考》一文中公佈了近年新建三件紹興西施山出土的銅帶鉤,這三件銅帶鉤一件在紹興越文化博物館、一件在紹興古越閣、一件在某收藏家手中,而三件銅帶鉤銘文完全一致,內容是:“工吾(吳)王光初得,其鑄乍(作)用句(鉤)。”很明顯,這三件帶鉤,都是吳王闔閭的器物。

“吳鉤”到底是什麼?“吳鉤”原來不是打仗用的! 第4張

今天出土帶鉤的西施山,據說就是《越絕書》《吳越春秋》的土城,得名於勾踐曾在此訓練美女西施、鄭旦。但考古發現西施山應該是一處越國青銅冶鑄作坊遺址,1959年就出土過不少青銅農具、兵器,之後又出土不少青銅帶鉤,但大多都流入民間,僅紹興博物館一次徵集就多達45件,這些帶鉤一般長2—8cm左右。紹興是春秋越國都城,吳越兩國是死敵,吳王闔閭、夫差父子先後喪命于越王勾踐之手,期間勾踐一度臣服於夫差過。

那麼,這三件吳王闔閭的帶鉤,爲什麼會流入越國的手工作坊?從越國青銅器多有學習吳國看,這三件帶鉤應該不是越人爲吳王生產的貢品,而是越人制作帶鉤時參考的吳人樣品。作爲吳王闔閭的器具,夫差不太可能送給越人做樣品,那麼最有可能的還是勾踐滅吳之後的戰利品。其形制、銘文完全相同,可以印證“王鉤甚多,形體相類”的說法。

在銘文裏,並沒有“帶鉤”“金鉤”的稱呼,只是一個簡單的“句(鉤)”字。可見,“鉤”在當時就是帶鉤的普遍稱呼,而作爲兵器的“鉤”此時根本還未出現。直到西漢時期出現了這種兵器“鉤”,才與周代以來被稱爲“鉤”的帶鉤產生混淆,於是“吳鉤”也被大衆誤解成了一種兵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