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文人樹爲何能在歷史的長河中不被湮滅?淺談文人樹的發展史!

文人樹爲何能在歷史的長河中不被湮滅?淺談文人樹的發展史!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9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文人樹在歷史的長河中是怎麼發展的。下面小編爲大家詳細介紹一下相關內容。

今天和大家分享一下文人樹的發展歷史,忽必烈差點毀滅它,隨中國的發展再次強大

文人樹是近年來非常熱門的一種盆栽,高深的意境造就了它曲高和寡的屬性,然而隨着時間的推移,盆栽市場斗轉星移經歷了 一次又一次的轉變,前兩天比較火的多肉植物也在時間的浪潮裏被湮滅。

文人樹爲何能在歷史的長河中不被湮滅?淺談文人樹的發展史!

而文人樹,這個好像從來沒有火過的盆栽品種,經歷了兩千年,雖然沒有大火但也沒有消逝,一直保持着非常平穩的姿態負重前行。不管盆栽市場如何轉變,文人樹依舊跟其中的樹苗一樣巍然不動。這個在盆栽裏生命力最爲長久的品種,在時間長河裏雖然沒有雄起過,但依舊是生生不息。

文人樹爲何能在歷史的長河中不被湮滅?淺談文人樹的發展史! 第2張

文人樹有三個階段,分別對應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以及看山還是山三個階段。

所謂看山是山這個階段,就是普通人第一次接觸文人樹的時候,覺得這棵樹就是一顆簡單的盆栽,不會想到更深層的意義,雖然人們第一眼會被文人樹精緻的樹葉以及讓人稱奇的拿彎技巧歎爲觀止,但很難琢磨出文人樹的深層含義。

這就是文人樹的第一步,看山不是山的階段。

而第二個階段看山不是山的境界,就能理解文人樹所要表達的概念了。

文人樹爲何能在歷史的長河中不被湮滅?淺談文人樹的發展史! 第3張

文人樹是根據文人來界定的,古人喜歡通過藝術來表達自己的志向,不管是書法,文人畫,詩詞還是舞曲,往往都在樸素的表面之下隱藏着作者的志向。

下到黎明百姓,上到尊貴天子,大部分人都在心中有着難以用語言形容的情緒或者志向,而藝術往往可以作爲很好的載體來承擔人們的這些情緒跟志向。

其中,文人樹就是一個非常適合表達志向的藝術載體。

第三個階段是筆者也很難達到的一個階段,這個層次的人對文人樹有非常高深的理解。

文人樹爲何能在歷史的長河中不被湮滅?淺談文人樹的發展史! 第4張

文人樹的發展經過了非常長的時間週期,在秦朝開始,儒家文化盛行的時候,中國文化的基因就深深刻在了文人樹的骨子裏裏面。

尤其是漢朝以後,擺出百家獨尊儒術,讓儒術成爲統治階層唯一認可的學術理念,之上而下推廣到大江南北。至此,中國人的骨子裏就刻入了儒家的基因。而寄託文人志向的文人樹,也在這波浪潮裏面有了儒學的身影。

儒學倡導孝敬,尊敬父母,潔身自好,清心寡慾,其中,仁是最爲核心的理念,教導人爲人忠厚,要擁有出淤泥而不染的品質。

文人樹爲何能在歷史的長河中不被湮滅?淺談文人樹的發展史! 第5張

這就是爲什麼文人樹總是一副消瘦的樣子。

即使是在後世的今天,大部分文人樹都是消瘦的,消瘦往往跟清貧掛鉤,而清貧也跟潔身自好,清心寡慾,出淤泥而不染等良好的品質掛鉤。

文人樹爲何能在歷史的長河中不被湮滅?淺談文人樹的發展史! 第6張

儒家文化中對古人塑造出一種優雅清秀,至簡,柔和等氣質,在未來的兩千年以來對之中國文化進行雕刻,這雕刻直接體現在了文人樹上面。

上面這個作品,可以看到樹幹破土而出以後一直往天上生長,

整體來說看上去非常簡單清貧,樹頂上的幾片葉子如同瀑布一般傾瀉而出,葉子雖然稀疏卻活潑可愛非常有活力。整體造型給人傳達了一種活潑靈巧的氣質,用極簡主義的筆法塑造了一個優秀的作品。

.

文人樹爲何能在歷史的長河中不被湮滅?淺談文人樹的發展史! 第7張

由於儒學非常崇拜松柏文化,論語裏有這麼一句話,歲寒,然後只松柏之後調也。

這句話的啥意思是說,每年冬天最寒冷的時候,其他職務都凋零了,然而松柏依舊挺拔,憑藉堅韌的毅力可以挺到最後。儒家對松柏植物的讚賞,實際上是爲了通過讚賞松柏的品質,希望後人可以擁有松柏一般的品質。孔子甚至用歲不寒無以知松柏來稱讚松柏的品質,將松柏的品質寄託給了君子。

也因此,文人樹身上體現的不僅僅是文人的氣質,更是文人身上君子的氣質。

只不過,秦漢時期,文人樹的發展處於停滯狀態,常年戰亂,百姓沒有休養生息的時間,核彈時間是文人樹發展的空白。

文人樹爲何能在歷史的長河中不被湮滅?淺談文人樹的發展史! 第8張

松柏類是文人樹最爲重要的一個分支,這其中的原因有兩個。

首先第一個原因是因爲松柏頂部的樹冠部分,由於文人樹比較小,而作品往往要呈現出跟真實的樹一般的比例。

作者往往可以通過雕刻樹根來讓文人樹有真是比例的樹木的韻味,但是樹葉部分是不可以雕刻的,樹葉多大就是多大,如果使用闊葉類的盆栽作爲文人樹,那麼在觀賞的時候很容易由於樹葉比例的不一樣,會破壞文人樹的美感。

文人樹爲何能在歷史的長河中不被湮滅?淺談文人樹的發展史! 第9張

上圖這個作品就是這樣的,由於採用了闊葉,因此毫無文人樹的美感,臃腫的身材很難讓作者給予自己的抱負。

如果說秦漢時期,文人樹因爲儒家給予了靈魂,那麼真正從形體上出現文人樹雛形的,就是在唐朝了。

唐朝時期,很多人喜歡在自家庭院裏面種植一些體型比較小的松樹,這種小松並不是幼小的樹苗也不是樹枝的截取,而是完整的成年松樹。雖然看上去形態很小巧,實際上卻是正值壯年。

唐朝時期的人們爲了文人樹的美感,開始在這些小松上面進行一些裁剪,塑形,拿彎技術正是那個時候開始出現了雛形。

文人樹爲何能在歷史的長河中不被湮滅?淺談文人樹的發展史! 第10張

考古學家出土的宮廷女人的繪畫中就出現了這樣的植物,基本可以看到文人樹的雛形。那時候的小松體型還比較大,沒有現在作品那麼精緻,但是瘦弱的質感以及頂部的樹冠展露出來的稀疏的樹葉,多多少少有些後世文人樹的韻味。

文人樹爲何能在歷史的長河中不被湮滅?淺談文人樹的發展史! 第11張

而到了宋朝,可以說宋朝的文人樹看起來是更加有現在的感覺。這幅宋朝宮廷嬰的作品中,一旁的松樹就可以展現宋朝人對盆栽文人樹的審美曲線。

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越看越有內味,尤其是盤根錯節的樹根,蜿蜒曲折頗有韻味的樹枝,都可以看得出來。

隨着時間的推移,小松漸漸成爲宋朝宮廷專屬的文化活動,因此被越來越多的文官賦予更多的內涵。宋朝的強大,讓文化發展發生了巨大的轉變,拿彎技術正是這個時候發展起來的。

宋朝專門給文人樹定了一個名字,叫做盤松。

由於那時候造型的需要因此會對松樹的樹幹部分進行造型的改變,由於鐵器工藝的進化讓他們可以生產出來優秀的器具來對樹幹進行造型上的改變。而由於可以吧樹幹弄成盤根錯節蜿蜒升起的狀態,呈現盤龍一般的形態,因此被稱之爲盤松。

文人樹爲何能在歷史的長河中不被湮滅?淺談文人樹的發展史! 第12張

雖然我們現在很少有宋朝文人樹的照片,但是通過詩詞依舊能感受文人樹的形態。

當時有古人寫下了這麼一首詩。

天賜瑞木,得自嶔岑。

枝蟠數萬,幹不倍尋。

怒騰雲勢,靜奏琴音

意思是說,這顆盤松雖然從高山處取得,但如同天上賜予一般。雖然樹幹僅僅不到六十釐米,但是松枝展開徐徐漸進,似有千萬針葉跟樹枝一般。雖然樹幹騰起的部分鏗鏘有力憂鬱巨龍一般盤旋升起,但細看之下有穩如恬靜安詳的女人。

爲此,筆者專門找了一個現代的,擁有同樣氣質的作品。

文人樹爲何能在歷史的長河中不被湮滅?淺談文人樹的發展史! 第13張

嗯,差不多就是這樣的。

南宋時期是文人樹發展的頂峯,文人樹藝術在這個時期達到了高潮,各種各樣的文人樹在這個時期如同雨後春筍一般出現,是前所未有的情況。

南宋時期,文人樹正式被冠名,其實文人樹在南宋時期達到頂峯是有桑呢歷史原因的。

首先,唐朝的小松,以及北宋的盤松,爲南宋的文人樹提供了堅實的經驗基礎。第二,南宋時期南方商業經濟發展迅猛,社會安定,爲文人樹這種藝術創作提供了良好的社會基礎。

第三,是因爲金兵南下攻打南方,整個社會處於一種惶恐的情緒裏面。

那時候,送高祖想要通過對女貞族的妥協來換取王業偏安於一偶,但全國上下都希望權貴們能夠英勇反擊,在這生死存亡之際,反侵略爲主題的聲音往往會遭到權貴們的打壓。

而這時候,一腔熱血的文人志士卻通過藝術來表達這種訴求。

而文人樹,在此時是最適合的載體。文人樹,這種承載着君子跟人文品質的藝術形式,在這時候到達頂峯。

文人樹爲何能在歷史的長河中不被湮滅?淺談文人樹的發展史! 第14張

然而,1279年,忽必烈依舊南下滅掉南宋,統一全國。

只不過,以北方匈奴爲代表的遊牧民族,對南方的各種文化是無法認同的,統治者的奢侈以及對漢族人殘暴的通知,讓百姓的生活處於非常悲慘的境地。

那時候,漢族知識分子們的社會地位,排名第九,而這,即使臭老九這個名字的來源。

如果文人都處於這麼悲慘的境地,那麼不用說文人樹這種東西,根本不可能存活下來。

文人樹的發展在那時候收到了毀滅性的打擊。

文人樹爲何能在歷史的長河中不被湮滅?淺談文人樹的發展史! 第15張

但是,漢族雖然遭到毀滅性打擊,但堅強的漢族人,如同那顆微小但蒼穹有力的文人樹一樣,在歷史殘破的土壤中深深紮下了根。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如今,文人樹伴隨着中國的復興,跟國人一起再一次站在了世界的舞臺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