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隋朝中國爲什麼能再次統一?隋初統一條件的成熟

隋朝中國爲什麼能再次統一?隋初統一條件的成熟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1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隋朝中國爲什麼能再次統一?隋初統一條件的成熟 下面小編爲大家詳細介紹一下相關內容。

隋朝中國爲什麼能再次統一?隋初統一條件的成熟

在南北朝分裂時期,南北雙方戰事頻仍,都試圖以武力消滅對方,以求一統天下;但由於各種原因,南方統一不了北方,北方也統一不了南方。

(1)北方統一南方的淝水之戰。從公元371年到公元376年,前秦苻堅消滅了北方的割據政權,統一了北方,苻堅是氐族人,苻堅認爲其勢力強大,“投鞭 於江,足斷其流”,南方的東晉政權是“垂亡之國”,戰則必克,苻堅貼心大臣卻不這麼樂觀,他們認爲,前秦內部的民族成份複雜,鮮卑、羌、羯分佈在京畿附 近,他們臣服於前秦是懾於前秦的武力,他們對前秦懷有滅國之恨,一旦有機會,他們就會在後方作亂,前秦境內的漢族人民將南方的東晉視作故國,不會真心支持 氐族人去滅亡自己的故國。但苻堅統一南方的決心十分堅定。於是揮軍南下,北南雙方的軍隊在淝水(淝水爲淮河的支流,即今安徽壽縣一帶)對峙。前秦軍臨淝水 立陣,南方晉軍不能渡河。晉軍要求前秦軍後移,讓晉軍渡河決戰,苻堅企圖在晉軍半渡時發動攻擊,便下令軍隊後轍,部隊剛一移動,前秦軍隊有一位漢族將領叫 朱序的,因不忍看到故國被滅,大叫“苻堅敗了”,於是前秦軍隊瘋狂後奔,自相殘殺,晉軍乘勝追擊,前秦大敗。苻堅不僅沒有滅掉東晉,統一南方,而且北方那 些被他先前滅掉的民族政權又建立了起來,北方再一次陷入分裂。再經過四五十年,隨着各民族間融合因素的增長,統一條件的具備,在北魏太延期五元439 年),北方纔又實現了新的統一。從淝水之戰中,我們可以看到民族對立是國家統一的大障礙。

(2)南方企圖統一北方的北伐。當北魏統一 北方後,南方的劉宋政權,由於國力增強,有了北伐的打算。公元431年,宋文帝出兵10萬,分東西兩路北伐,準備攻下黃河以南的戰略要地,北軍見其勢力強 大,暫將部隊撤至黃河北岸,但是到了該年八月,北軍大舉反攻,南方劉宋軍隊大敗,損兵折將,所收復的失地全部丟失。元嘉二十六年(公元449年)宋文帝聽 說北魏與草原上的柔然開戰,認爲有機可乘,決定再次北伐,劉宋軍隊分東西兩路北止,主力東路軍圍攻滑臺(河南滑縣),西路軍兵指潼關,當東路軍圍攻滑臺 時,當地漢族人民踊躍支持,史載:“河洛之民競出租谷,操兵赴者日以千數”(《通鑑》卷一百二十五),但東路軍的主帥卻縱兵掠奪百姓的財物,讓先前支持他 們的百姓涼透了心,最後東路軍被北魏的軍隊打敗。西路軍攻克了陝縣(今河南陝縣)、弘農(今河南靈寶市北),逼近潼關,斬北魏軍萬餘,取得了輝煌的成果。 但因東路軍失敗,西路軍不久被迫撤退。當南方劉宋軍隊後撤之時,北魏軍隊卻乘勢反攻,直入劉宋統治的腹心地帶,殺燒搶掠,兵陳長江北岸,聲言要渡江奪取劉 宋都城建康(今南京),但北魏軍隊前有大江阻隔,後無強大水師支援,且士馬損失過半,於是在元嘉二十八年(451年)正月收兵北撤。南方北伐的失敗一是將 帥無能,從劉宋部隊掠奪支持他們的百姓可見一斑。劉宋的經濟實力很有限,戰前,還向境內的富民借貸以充軍餉。

可見,要實現以武力統一天下的目標,需要各種條件的成熟。

統一條件的成熟

“雲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這是唐代詩人杜審言在《和晉陵陸丞早春遊望》中的詩句,意思是說:雲霞從海上升起,那正是曙色初露;梅柳間的綠意從江南渡到江北,那是春天已經來臨。

當統一條件成熟時,一個地跨長江兩岸的大帝國就呼之欲出了,居臨天下的帝國天子也就赫然可顯。概括起來,隋初統一條件的成熟有以下幾點:

(1)民族矛盾的消除。西晉末年分佈在西、北邊疆的少數民族不斷內遷,內遷的少數民族種類多,主要有匈奴、羯、氐、羌、鮮卑,史書上稱爲“五胡”。“五 胡”等少數民族和內地的漢人不可避免地產生了矛盾,五胡之間也有矛盾,由於階級壓迫的加深和統治者有意識的挑唆,人們分不清是非,只分種族的異同,民族之 間瘋狂的仇殺屢見不鮮,也十分殘酷。如後趙時趙冉閔就曾下令在都城內大殺胡人:“一日之內,斬首數萬。(冉)閔躬率趙人誅諸胡羯,無貴賤男女長皆斬之,死 者二十餘萬,……於是高鼻多須至有濫死者半”(《晉書》卷一百七《石季龍載記下》)。這種屠殺完全不分是非,只要你有高高的鼻子和滿臉的鬍鬚,就被認爲是 “非我族類”,就有可能被殺。在西晉滅亡後,短短的一二十年間,中國人口從二千三百萬驟減至一千餘萬(趙文林、謝淑君《中國人口史》第四、五章,人民出版 社1988年)。民族間的仇恨和偏見深植在人們的頭腦中,一時難以消除,這是國家統一的極大障礙,我們可以看到在前秦企圖統一南方的淝水之戰中,民族間的 隔閡和矛盾是怎樣使前秦苻堅統一南方的願望化爲泡影的。

即使在民族仇殺十分盛行的歷史時期,各少數民族政權從維護自身的利益出發也自 覺不自覺地學習先進的漢文化,曾經統一了北方的北魏政權,在孝文帝時斷然採取全面漢化的政策。①禁胡服。胡人的服裝與漢人不同,孝文帝規定,禁止穿胡服, 服裝一依漢制。②斷胡語。以漢語爲唯一的通行語言,如有人敢在朝堂講胡語,一律免官,考慮到年齡大的人做到這一點很困難,規定30歲以上的不強求,30歲 以下的,在朝廷上必須用漢語說話。③改姓氏。姓氏是民族差異的標誌,孝文帝規定,所有的胡人均應將姓氏改爲漢姓,如皇族拓跋氏改爲元姓,獨孤氏改爲劉姓等 等。

經過長期的鬥爭和融合,特別是胡漢相互通婚,作爲民族界限最明顯的血統已混淆不清,在楊堅代周時期,胡漢已基本融爲一體。這一歷 史過程持續了兩個半世紀。楊堅代周建隋,是漢族政權的恢復還是胡族政權的延續,在胡漢兩族貴族看來已沒有什麼分辨的必要,因爲大家都處在一個新漢族大家庭 之中了。當時黃河流域的漢族,實際是以漢族爲主,融合匈奴、鮮卑、羯、氐等各少數民族血統的新型漢族,他們共同高舉着中華傳統文化的旗幟。楊堅代周的成 功,在很大程度上是得益於這一民族大融合的歷史恩賜。同樣,南北之間的對立也失去了民族矛盾的性質。北方政權也放棄了原來興自朔漠的夷狄自卑感,以“神州 之上國”的豪邁雄姿自居。北方政權也是華夏王朝的觀念,在南方也日益獲得認同。因此,到楊堅建隋時,南北之間已達成這樣一種共識和認同:陳、隋南北兩個政 權都是代表華夏文化的漢族政權,南北斗爭已失去民族鬥爭的意義。從民族融合的角度上看,南北統一的時機已經成熟。至於誰能完成這一歷史重任,就要看雙方的 實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