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隋煬帝爲維護隋朝的統一,竟被認爲是好大喜功與勞民傷財

隋煬帝爲維護隋朝的統一,竟被認爲是好大喜功與勞民傷財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6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隋煬帝一生對外多次用兵,被認爲是好大喜功,勞民傷財,特別是三徵高麗,被認爲是爲隋王朝敲響了喪鐘。然而,客觀地說,楊廣四處征戰,也爲維護中國統一作出了的貢獻。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隋煬帝爲維護隋朝的統一,竟被認爲是好大喜功與勞民傷財

有三個事件可以作爲證據。

其一,統一南北。

589年,年僅二十歲的楊廣被拜爲隋朝兵馬都討大元帥,統領五十一萬大軍南下,向富裕的陳朝發動進攻,並完成統一。當時人們稱長江爲“天塹”,當年符堅百萬大軍都沒能突破,可見這是非常艱鉅的任務。可隋軍在楊廣的指揮下,紀律嚴明、英勇善戰,所向披靡,一舉突破長江天塹。而對百姓則秋毫無犯,對於陳朝庫府資財,一無所取,博得了人民廣泛的讚揚,“天下皆稱廣以爲賢”(此語出自唐朝人所撰的《隋書》)。

590年,楊廣奉命到江南任揚州總管,並平定了江南高智慧的叛亂。此後,楊廣學江南方言,娶江南妻子,親近江南學子,重用當地的學者來整理典籍。自此南北朝之後和北方隔離多年的江南纔開始歸順中央,更使得之後唐朝在南方的統治得以順利進行。二十歲的楊廣完成了中國的統一大業,結束了上百年來中國分裂的局面,也結束了中國三四百年的戰亂時代。放眼歷史,這種成就並沒幾個人能輕易達到。

其二,收復遼東。

早在東晉年間,中國北方高句麗部族興起並佔據遼東,改襄平(古遼陽)爲遼東城。612年(隋大業八年)正月,隋煬帝率軍一百多萬,東征高句麗,並將高句麗兵逼入襄平城(即今遼陽)固守。隋煬帝一面圍城,一面安撫遼東人民,建置郡縣,以爲統治。這時,另有一支大軍會師鴨綠江西岸,進逼平壤,但戰鬥不力,喪師三十萬,敗回遼陽。因此,煬帝於七月二十五日撤遼陽之圍,引軍歸還,並以所收復之地,置遼東郡。

隋煬帝爲維護隋朝的統一,竟被認爲是好大喜功與勞民傷財 第2張

隋煬帝楊廣是個好勝的人,拿不下遼東城並不甘心。他對身邊的侍臣說:“高麗小虜,侮慢上國。今天,我要拔山移海,也能夠辦到,何況這小虜呢!”於是,在第二年(隋大業九年)春天再次出兵,渡過遼河,揮軍直下遼東城,利用飛樓撞、雲梯、地道等一切工具和辦法,四面俱進,晝夜不息。但因高句麗兵固守城池,一連二十多天也不能攻下。隨後煬帝又號令軍士製作布囊,裝滿泥土,壘起闊三十步的土牆,高於城齊,名“魚梁大道”,準備登城攻殺。就在此時,後院起火,隋朝禮部尚書楊玄感以李密爲謀士,聚衆造了反,其中包括一些文武官僚的子弟。楊玄感是幫助隋煬帝篡立帝位的開國元老楊素的兒子,文武全才,四方知名。楊玄感反書傳到遼東,煬帝無奈,只好於夜間悄然撤離,領兵回去平息楊玄感的叛亂。

隋大業十年(614年)二月初三日,煬帝第三次征伐遼東。這時,高句麗已經困頓不堪,無力抵抗隋朝的大軍了,到七月末,高句麗王派使臣向隋軍下了降表。從此,遼東又歸回到隋朝的管轄內。

其三,親自開拓疆土暢通絲綢之路(西巡張掖)。

609年(大業五年),隋煬帝率大軍從京都長安(今西安)浩浩蕩蕩地出發,經甘肅隴西,西上青海橫穿祁連山,經大斗拔谷北上,到達河西走廊的張掖郡。西部自古是大漠邊關,自然環境非常惡劣。在翻越大峽谷時,由於當地溫度終年在零度以下,士兵凍死大半,隨行官員大都失散,隋煬帝本人也狼狽不堪,在路上吃盡了苦頭。可見,這次出行絕不是遊山玩水。隋煬帝這次西巡歷時半年之久,遠涉到了青海和河西走廊。在封建時代,足跡遠涉西北的皇帝,只有隋煬帝一人。隋煬帝西巡過程中置西海、河源、鄯善、且末四郡,610年(大業六年),隋政府又置伊吾(哈密)郡。這是以往各朝從未設置過正式行政區的地方,此舉無疑使甘肅、青海、新疆等大西北與中原的關係進一步緊密了。

隋煬帝爲維護隋朝的統一,竟被認爲是好大喜功與勞民傷財 第3張

隋煬帝到達張掖之後,西域二十七國君主與使臣紛紛前來朝見,表示臣服,各國商人也都雲集張掖進行貿易。隋煬帝親自打通了絲綢之路,加強了中原與西方在多個方面的聯繫與交往,這是實實在在的功績。爲炫耀中華盛世,隋煬帝楊廣在古絲綢之路舉行了萬國博覽會,遊人及車馬長達數十百里,也可謂舉世創舉。絲綢之路的暢通,讓隋朝成爲更開放的國度。

隋煬帝除向西北開拓疆土外,隋朝大軍還向東南發動了一系列開疆拓土的戰爭,這些戰爭的勝利使大隋王朝南部的領土疆域擴大到印度的安南、佔婆(今越南地區)及臺灣等地。在海南島上分置儋耳、珠崖、臨振三郡。北邊有五原郡(內蒙河套一帶)。此外隋朝還把強大的突厥分裂成東西兩部,並在和東突厥的戰鬥中取得勝利。這也爲以後唐太宗取得一系列的勝利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