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爲什麼用“豆蔻”比喻少女?豆蔻年華是幾歲

爲什麼用“豆蔻”比喻少女?豆蔻年華是幾歲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7.4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爲什麼古代詩文中常用“豆蔻”比喻少女?

不論是古代詩人或現在的文人,往往都喜歡用“豆蔻”來比喻少女。如宋朝陸游 《小園春思》詩:“小軒愁入丁香結,幽徑春生豆蔻梢。”及明朝許自昌《水滸記·聯姻》:“擁鴛衾夢繞巫山,但豆蔻含胎可憐。”

那麼,爲什麼古代詩文中常用“豆蔻”比喻少女?

豆蔻,是一種植物,其種類有草豆蔻、白豆蔻、肉豆蔻三種。一般用來專稱白豆蔻。多年生常綠草本植物,外形像芭蕉,葉厚,果實狀似葡萄,種子像石榴子,黃色,有辛辣香氣,可入藥。此外,豆蔻又作爲白豆蔻種子的俗稱,可作爲調味品、芳香劑、芳香興奮劑、驅風劑等。

豆蔻子有辛辣香氣,可入藥。

豆蔻約一丈多高,在初夏開花,秋季結成果實和種子。豆蔻花未大開時就顯的非常豐滿,故俗稱爲“含胎花”,因此也就成爲少女的象徵。

豆蔻一詞,典出唐朝杜牧《贈別詩二首之一》:“娉娉嫋嫋十三餘,豆蔻梢頭二月初。春風十里揚州路,捲上珠簾總不如。”意思是說,姿態輕盈舉止優雅正是十三年華,就像二月初枝頭上含苞待放的豆蔻花。看盡揚州城十里長街的青春佳人,捲起珠簾故作嬌俏的美女沒有人比得上她。

這是杜牧在揚州期間,寫下了這首詩贈給一位歌女。詩中用早春二月初樹梢上含苞待放的豆蔻花,來比喻十三歲的少女。因此,豆蔻後來就被用來專以形容十三、四歲的年輕美少女。豆蔻,也可寫作“豆蔻”。

另外,古人對人生不同階段的年齡都有不同的代稱,女子不同階段也有不同的特殊叫法。女子十三、四歲稱爲“豆蔻年華”,典出唐朝杜牧詩中之意。十五歲稱爲“及笄”,古代女子年滿十五歲而束髮加笄,表示成年,又稱笄年。據《禮記·曲禮上》載∶“女子許嫁,笄而字。”是說,女子成年許嫁才能命“字”,故女子尚未有婚嫁之約,稱爲“待字”。

女子十六歲稱爲“二八年華”、“破瓜”、“瓜字初分”。二八是指“二個八的年紀”,又“瓜”字在隸書及南北朝的魏碑體中,可拆成二個八字,八加八就是十六。而女子到了出嫁年齡稱爲“摽梅之年”,取自《詩經·召南·摽有梅·序》:“摽有梅,男女及時也。”摽梅,原意是指梅子成熟後從樹上掉落。

女子二十歲稱爲“雙十年華”、“桃李年華”。雙十就是二個十,即二十;又二十歲正如桃花、李花盛開時的豔麗動人。另女子二十四歲稱爲“花信”,每年春天,花開季節所吹的風稱爲“花信風”。小寒至穀雨,四個月共有八氣二十四候,每氣有三番,每候有一種花的信風,故又稱爲“二十四番花信風”。因此,古人認爲要吹過“二十四番花信風”纔會進入夏季

“豆蔻年華”,出自唐人杜牧《贈別》詩。杜牧年輕時曾隨丞相牛僧孺在揚州供職,後來離開揚州趙長安,臨行時寫了兩首七絕給一位女子,其中一首有“娉娉嫋嫋十三餘,豆蔻稍頭二月初”之句。豆蔻,草木植物,春末開花,色淡紅,極鮮豔。二月初豆蔻花正含苞待放,因而詩人借用“豆蔻稍頭二月初”來比喻“娉娉嫋嫋十三餘”的少女,言其年少而體態柔美,自後人們便常以“豆蔻年華”一詞特指十三四歲尚未成年的少女。

爲什麼用“豆蔻”比喻少女?豆蔻年華是幾歲

另附:不滿週歲——襁褓;

2~3歲——孩提;

女孩7歲——髫年;

男孩8歲——齠年;

幼年泛稱——總角;

10歲以下——黃口;

13~15歲——舞勺之年;

15~20歲——舞象之年;

12歲(女)——金釵之年;

15歲(女)——及笄之年;

16歲(女)——破瓜年華、碧玉年華;

20歲(女)——桃李年華;

24歲(女)花信年華;

至出嫁—— 梅之年;

至30歲(女)——半老徐娘;

20歲(男)——弱冠;

30歲(男)——而立之年;

40歲(男)——不惑之年、強壯之年;

50歲——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

60歲——花甲、平頭甲子、耳順之年、杖鄉之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