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攻克南京後曾國藩爲什麼不當皇帝?

攻克南京後曾國藩爲什麼不當皇帝?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8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1863年曾國藩攻下南京後,爵封一等侯(除開清初的三藩,一等侯爵是清王朝對漢員的最高禮遇,左宗棠軍功蓋世,也只封爲二等侯)。就軍事實力而言,他比清政府已經超出了很多,若曾國藩振臂一呼,從滿朝人的手中奪回統治權,應當說並不困難,但但他沒有這麼做。這到底是爲什麼呢?

據傳,曾國藩握有制衡東南半壁的兵權後,動了異心。主要是帝王學大師王闓運極力慫恿他擁兵自重,自立爲王,與清王朝和太平天國形成三足鼎立之勢,以彼爲鷸和蚌,聽其相爭,自爲漁翁,坐收其利。

不過曾國藩權衡再三,覺得風險實在是太大,沒有答應。

一、懷有報恩之心

其實,曾國藩從一個艱苦立學的農家子弟到京城高官,其被提拔之快,在整個清代都少見,這顯然與滿清的特殊重用密不可分。因此他對滿清皇朝,心存感激。曾國藩的晚年接受了道家的思想。道家有個很重要的思想,就是功成身退。攻克南京以後,曾國藩腦子裏想的就是如何功成身退,而不是怎樣造反。他在勸他的弟弟回家的時候,送給他弟弟很多詩,詩的內容全部貫穿着一個內容,即功成身退。

二、手中無王牌

我們知道“槍桿子裏面出政權”,因此,想要當皇帝,就必須擁有一支屬於自己的精銳部隊。

曾國藩手裏就有一支軍隊---湘軍。

攻克南京後曾國藩爲什麼不當皇帝?
  

曾國藩的四個弟弟

作爲湘軍的創始者,曾國藩將湖南各地團練整合成湘軍,形成了書生加山農獨特的體制,成爲清政府與太平天國起義軍作戰的主要軍事力量。滿清政府雖然對地方漢族武裝不信任,但不得不倚重於湘軍。曾國藩同時又藉助了安徽本土力量,發展了淮軍,並培養了淮軍首領李鴻章。湘軍不但消滅了太平天國,還參與了清廷與各地其他起義軍的作戰,挽救了清王朝,而且使兵權落入漢族,改變了當時清朝的政治格局。

不過,滿清朝廷也不是吃素的,爲牽制曾國藩的勢力,清政府利用湘軍內部矛盾,不斷分散湘軍實力。

攻克南京後曾國藩爲什麼不當皇帝? 第2張

曾國藩墓地

還提拔湘軍中的重要人物,使之與曾國藩的地位平衡。左宗棠提拔爲閩浙總督後,由此而使兩萬多軍兵從湘軍中分離出去。南京破城前夕,近十萬湘軍圍困孤城,急需軍資給養,前線曾國荃一日三催,急求軍餉。但清政府卻在江西省的厘金收入中再三爲難湘軍,杯水車薪,扣除近半。曾國藩日夜坐立不安。

此外,在全國軍隊佈局上,清政府作了精心的安排。前線由湘軍圍城作戰。西面由滿族大臣官文爲欽差大臣,督師二十萬衆據守武昌,掌控長江上游,目的就是監視曾國藩湘軍動向;東面以富明阿等滿族大員分據鎮江、揚州等地,堵住長江下游;北面更是有著名悍將僧格林沁於安徽、湖北一帶屯集重兵駐防,虎視天京,名爲協同湘軍作戰,實際上就是提防湘軍北進。只要曾國藩有風吹草動,各路防軍便一緊形成包圍之勢。更何況京畿直隸後方還有幾近百萬的朝廷大軍!

再者,此時的湘軍,已是弊端叢生,將士貪腐之風日漸形成,厭戰思歸疲軟拖沓。根本就是散沙一盤。

攻克南京後曾國藩爲什麼不當皇帝? 第3張

曾國藩湘鄉老家的大宅子富厚堂

因爲弟弟曾國荃賞太子少保、一等伯爵,此起曾與平定太平天國戰功居次之湖廣總督官文雙方形成集團政爭白熱化。爲了打消清政府疑慮,八月,曾國藩奏準裁撤湘軍25000人。

縱觀曾國藩一生,奉行爲政以耐煩爲主旨,主張凡事要勤儉廉勞,不可爲官自傲。他修身律己,以德求官,禮治爲先,以忠謀政,成爲晚清一代重臣。